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恐怖炭疽热与日军731细菌战一脉相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3 13:10:47 2001) , 转信

  恐怖炭疽热与日军731细菌战一脉相承

  美国作家来华调查“二战”炭疽疫情

  当美国有人相继感染炭疽热,并有多人死亡的消息公之于众时,许多人都在心里打了
个问号:“美国的炭疽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与‘二战’期间日军731部队进行的细菌战是
否有联系?”11月27日抵达浙江省金华市的美国日军细菌战罪行调查委员会主席、美籍华
人作家尹集钧先生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对这两个问题作了怵目惊心的回答。 

  尹集钧先生是应美国第二大电视台——CNN电视台的要求而专程从大洋彼岸赶来,到金
华进行为期两天的炭疽菌专题调查的(“二战”期间,金华是日军实施细菌战的重灾区)。
此次,他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横行美国的恐怖炭疽热,与“二战”期间日军在我国实
施的细菌战一脉相承。

  “二战”期间,日本731部队曾大量培养炭疽病菌,并用活人进行细菌及细菌武器效能
的试验。1942年,731部队第三远征队参加了浙赣战役,同日军1644部队一起,用飞机把1
30公斤的炭疽菌等病毒运至浙赣沿线等预定地点,然后向水源地、沼泽区和居民区投撒,
使这些地区陆续暴发疫情,我国军民大批死亡。

  日本战败后,731部队在逃跑时,还将炭疽菌散播在华中一带……

  据尹集钧先生说,美国官方消息,美国炭疽热病菌名叫Ames病菌,研制者就是当年日
军731部队的细菌专家。“二战”后,他们为美国马里兰州Fort Detrick专门研究生物武器
的实验室工作了整整20年(1948年~1968年)。Ames病菌就是在当年炭疽菌的基础上研制出
来的一种新品种,危害性更大。

  目睹侵略

  尹集钧先生今年74岁,老家在四川。自1979年全家出国移民后,定居美国旧金山。早
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8年求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分配在江
西飞机制造厂工作,任工程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离专业十万八千里的日军细菌战研
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尹集钧先生陪同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前往美国名校加州伯克莱大学参观。当尹
集钧先生刚同儿子走进校门时,他就“气坏了”。只见墙上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画面的
中心是一个高举军刀的日本军官,他的怀里抱着一个中国婴儿,身后是一团熊熊燃烧的大
火。整张海报的宣传主题用英文写得一清二楚:日本军人从战火中抢救出一个中国婴儿。


  “这分明是颠倒黑白,胡扯蛋!”当年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没想到
,现在竟如此厚颜无耻地为自己贴金、作秀,这要误导多少人啊。当时,已移民美国10多
年的尹集钧先生还在干他的工程师老本行,他发誓退休后一定要研究历史,把日军侵华的
真相尽可能全面地告诉美国人。

  尹集钧先生是从那个血腥年代走过来的人。日军大举轰炸重庆时,他才12岁。那天放
学后,他在熟悉的地方怎么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眼前惟有一片瓦砾。原来,他的家被鬼
子给炸了,全城都被炸得满目疮痍,哭声震天。找不到父母的尹集钧先生只好在一个炸得
只剩下一个棚子、一条凳子的汽车站里流浪了三个星期,靠拣破烂、讨饭为生……回忆这
一切,尹集钧先生坚定地说:“我对日本鬼子的仇恨永远不会磨灭。”

  目睹恐怖

  尹集钧先生自1992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日军“二战”的研究。他最先入手的是“南
京大屠杀”,经过三四年的深入调查后,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出版了《南京大屠杀》一
书。这是美国第一本全面披露“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书,各界震动很大,各大学校、图书
馆及不少国会议员都争相购买。

  美籍华人张纯如也是受他的影响而一举成名的。1994年,尹集钧先生应邀到美国加州
Cuptino城参加“全球抗日史实维护大会”,并作“南京大屠杀”报告,张纯如的母亲就住
在该城附近。

  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张纯如和母亲一起听了尹集钧先生的演讲,很是震惊。她问母亲:
是不是真的有这样残酷的事?张纯如的母亲是南京人,对这段历史很熟悉,她含着泪点点
头……后来,就有了张纯如用英文写就的《南京大屠杀》。1999年,该书曾连续两个月创
全美最畅销书第一名。

  继“南京大屠杀”研究之后,尹集钧先生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细菌战研究中。今年
美国“9·11”事件后没几天,尹集钧先生的心血之作《细菌战大屠杀》出版。该书以中
英文对照的方式,用500多张的图片及相当的文字资料,揭露了日军“二战”期间在亚洲,
尤其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的史实。

  因为里面提到了炭疽疫情,所以美国在“9·11”事件后遭受炭疽热生物武器恐怖袭
击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日军“二战”期间实施的细菌战,《细菌战大屠杀》成了各方关注
的焦点。10月、11月,美国各大中文媒体、英文报纸都在显著的版面介绍此书。

  11月22日晚,美国第二大电视台——CNN电视台的编导给尹集钧先生打电话,问他是否
可以提供中国当年的炭疽菌受害地区的情况,在电视上播出。CNN是很有影响的媒体,应该
趁这个机会,让美国民众进一步认识既傲慢又不肯承认侵略史实的日本,同时对中国民间
正在进行的细菌战诉讼也大有好处。想到这些,第二天,尹集钧先生就迫不及待地从旧金
山飞到了上海,把金华列为他此次调查的第一站。以后几天,他还要到江西玉山等地调查
,并赶在12月4日前把调查材料反馈给CNN电视台,争取尽快跟观众见面。

  目睹炭疽

  11月27日一早,尹集钧先生在侵华日军细菌战金华研究会副会长程鸿庆的陪同下,就
炭疽菌专题开始了深入的调查。

  在金华市郊雅宅——当年日军从飞机上撒下大量炭疽、鼠疫等细菌的村庄,他看到了
79岁的汤香花、76岁的陈汝源。

  陈汝源的右腿因感染炭疽菌而坏死,肌肉全部烂空,几年前不得不把右腿自小腿以下
全部锯掉,装上了假肢。而汤香花在感染上炭疽后,不但左腿“稀烂稀烂”、“稀臭稀臭
”,终身受苦,还连累了下一代。她的大儿子前年莫名其妙死去,年仅44岁。这是一种怪
病,据说上万人中才有一例,医生也查不出所以然,只怀疑“身上可能有菌”。汤香花的
小儿子患有肝病,女儿患有心脏病。更奇怪的是,汤香花及小儿子、女儿,甚至小孙女都
很容易血液过敏。不知道,这是不是汤香花身上的炭疽菌在作祟?

  村民们说,雅宅当时有四五百人,死于细菌战的就有两三百人。最多的一户人家,死
了13人。村民陈根庆的父亲被日军抓去修飞机场后,因一天到晚没有东西吃,捡了一块遭
炭疽菌攻击的牛肉吃,没几天就腹泻、发烧、抽筋而去世。

  在金华市区东市街6号,尹集钧先生还看到了今年101岁高龄的炭疽菌受害幸存者杜樟
林。杜樟林是东阳人,1941年4月,杜樟林和父亲一起从东阳来到金华火车站做泥水活。日
军攻入金华后,杜樟林和父亲一起被抓到飞机场做苦力,炭疽菌就是那时感染的。杜樟林
的父亲也感染上了炭疽菌,但三天后就被日军的飞机炸死了。炭疽菌给杜樟林带来了一生
的痛苦。为了凑钱治疗,他卖掉了房子,甚至终身都无力娶妻……

  据悉,“二战”期间,金华市有6000人左右死于日军细菌战,其中近三分之一死于炭
疽。这个现在让美国人谈之色变的可怕病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使中国人饱受其害。没
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还是这一拨人,还是同一渊源的炭疽菌又使美国人民深受其害。

  尹集钧先生表示,他在金华市及其他地区调查到的这些情况都是日军实施细菌战无法
否认的铁证,回到美国后,他将尽快把50多年前的这些恐怖事实公之于众。

  世界需要和平,无论哪个年代,恐怖行径都将受到全人类的共同声讨和坚决制止。

  新闻背景:“隐形杀手”炭疽菌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分三种:

  皮肤炭疽(开始表现为类似蚊虫叮咬的小疱,但是一两天后就呈疱疹状,然后溃破成溃
疡,周围出现淋巴肿胀。死亡率大约是百分之二十)。

  肺炭疽(主要的症状与感冒相似,几天后,病人出现严重的呼吸问题和中风。死亡率大
约是百分之九十)。

  肠炭疽(主要是由于进食带菌肉类所致,以急性肠道感染为特征,主要症状为恶心、厌
食、呕吐和发热,重者腹痛、吐血,并有严重的水样便。肠炭疽导致的死亡病例占患者百
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

  美国现正爆发的炭疽热和我国军民当年深受其害的炭疽热,主要以前两种为主。以美
国为例,现已查明的十七例炭疽感染病例,其中,七例为皮肤感染引起的皮肤炭疽,十例
为肺感染引起的肺炭疽。

  炭疽热让人恐惧的是它的高度隐秘性,对有些感染者,甚至连医生都会将它与普通的
感冒、胃病或皮肤病混淆在一起,以致延误了治疗时间。

  炭疽几乎是一种永不死亡的细菌,生物恐怖主义者看中这种细菌,就是因为它的旺盛
的生命力。炭疽菌属于芽孢杆菌,所有的芽孢杆菌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能够形成芽孢
,因而不容易死亡。在环境恶劣的时候,细菌内部会有一小部分浓缩起来,在这一部分周
围形成几层坚硬的壳,里面的生命活动变得非常缓慢,而壳外面那部分就死亡、消失了,
这就是芽孢。只要环境一变好,壳里面的部分就会像“发芽”一样长出来,又成了能够繁
殖的细菌。据尹集钧先生介绍,一九四二年,英国为了做实验,把四千头羊流放在格林岛
上,并投下炭疽弹。一九九八年,英国政府再派人到岛上复查时,羊的尸骨找不到了,炭
疽疱子却还活着!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