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水陆铁骑-中国两栖装甲车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7 09:00:23 2006), 转信
来源:《舰载武器》
中国人民海军两栖装甲车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登陆作战中
坚力量。本文对人民军队两栖装甲车辆的发展历程、主要装备进行介绍,并使读者了解
到两栖装甲车辆在未来登陆作战中的地位作用、战术运用,以及与台军两栖装甲车的战
术性能比较。
★人民军队两栖始祖:63式水陆坦克★
一、研发背景和技术要求
中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从空中俯视,看到的多是网格状水域与道路的交织。这种地形
很不适宜重型装甲车辆运动。鉴于我国南方地形特殊,部队对坦克装甲的技术要求是:
具有两栖能力,能在江河湖泊沼泽区、水网地带行动便捷,走、停自如;要有较强的火
力,能摧毁敌滩头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有执行侦察任务的能力和适当的装
甲防护能力。
战术要求提出后,科研人员于1958年10月开始设计,1959年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2辆样车
。之后,在南海某近海海域、长江流域武汉段、华东某水网稻田地区进行试验,不断发
现问题并修改,最后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
为63式水陆坦克,由此投入批量生产。
图1: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41857600.jpg
63式水陆坦克在总体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部队作战需求,合理地解决了坦克在陆上和水
上的矛盾。科研人员巧妙地运用了发动机前置、战斗部居中、驾驶操纵部位于最前部的
布局。它与陆上专用型坦克相比,除装甲防护能力稍弱和外部尺寸稍大外,具有陆上轻
型坦克的所有战斗性能。为满足水上性能要求,在总体设计上采取了尽可能增大排水量
、在全车的零部件设计和外部材料的选用中尽可能地减轻重量并采用了中空的大负重轮
以提高浮力等措施。通过合理的线型设计和重量重心配置以及喷水推进装置设计使坦克
在水上行驶具有较好的适航性和机动性。车首较高并装有防浪板,结合部有密封措施,
车内还装有排水装置。
该坦克标定功率为400马力。水冷却系统陆上采用管片式散热器和废气引射装置,节省功
率,布置合理;水上利用水道夹层式热交换器、带式制动器和侧减速器、水上推进装置
和抽水装置等。水上行驶时传动动力由发动机经主离合器、分动箱、万向节传至左右两
侧的喷水推进器。
该坦克采用带同步器换档机构的定轴式机械变速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水上推
进传动,分动箱将动力向左右两侧传出,并带有1个倒档机构,可使传动轴带动推进器叶
轮正转和反转;后部为陆上变速器,包括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第三、四、五档带有惯
性式同步器,第二档带有简单式同步器,第一档和倒档采用滑接齿套换档。整个变速箱
的水、陆两部分的传动机构可以互相独立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即可使履带和喷水推进器
同时工作以便于坦克下水和上岸。
行动装置采用独立式扭杆悬挂,单销小节距金属履带板。高履刺人字形花纹履带板的附
着性能好,提高了坦克在水稻田、沼泽、浅滩等地的通过能力和坦克出入水能力。有6对
中空的单轮缘大直径挂胶负重轮,第一和第六负重轮处装有蜗卷弹簧限制器,其余装有
橡胶限制器。履带的松紧程度由曲臂和双头螺旋式履带调整器进行调整。
水上推进装置采用轴流式喷水推进器,在传动装置两侧各装有一套喷水推进器和水道,
在车尾喷水口处设有可以控制开闭的水门。
为实现水上倒车,车体后部两侧开有倒车水道,关闭车尾两个水门,水从车后两侧喷水
口向车的斜前方喷出,产生向后方的推力,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减速、制动或倒驶。当
关闭一侧水门时即可实现灵活转向。
喷水推进器可由分动箱操纵使之正转和反转。正转时坦克在水上行驶,反转时使水道中
的水倒喷,以此来除掉水道进口格栅上的水草与杂物,防止堵塞。
装甲车体由特殊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具有较好的外形和防护能力,车首甲板相对较厚且
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图2: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44807800.jpg
该坦克在半球形的炮塔体上装有1门85毫米坦克炮,备弹40发。车上辅助武器有7.62毫米
并列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
观察仪器有1个车长观察镜,2个指挥观察镜。炮塔两侧各配置1个59式潜望镜。在驾驶窗
上配有3个61式水陆坦克驾驶观察镜,夜间或雾天可用62式坦克夜视仪,还装有61式水陆
坦克观察镜,供水上行驶使用。
电气设备的电源部分主要包括4个65式蓄电池、1个与TJY-1型调整继电器协同工作的ZFC
-3000型直流发电机和1个滤波器。蓄电池的连接为串并联式,组内并联,组间串联,总
电压为24伏,蓄电池容量为280Ah。
通信设备为A-220A坦克无线电台和A-221A车内通话器。
该坦克陆上最大速度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70千米,水上最大航速12千米/小时,水
上最大行程120千米。
总的看来,在20世纪60年代,63式水陆坦克与当时的美国LVTP、苏联的PT-76相比,在装
甲防护、火力及机动性方面都不落后,特别是在水上推进方面还具有独创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军事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军事工业人员紧盯世
界军事科技前沿,对63式水陆坦克进行了及时、全面的升级改进,并最终开发出63A水陆
坦克。
图3: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46880700.jpg
1997年定型的63A水陆坦克与63式的底盘基本相同,不过采用了一些高新技术。63A的研
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海上使用的适用性,使之具备近海和沿岸作战能力。63A能确保达到浮力储
备系数和抗五级海风、四级海浪的适航性要求。在车体前部和后部都安装了浮箱,这些
措施使63A的剩余浮力增加了近2吨,不仅解决了战斗增重所要求的浮力系数,而且还使
整车的浮力储备达到32%。
第二、改进了炮塔布局,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63A的车首加装了复合装甲,车体
两侧和尾部加装了隔离栅栏,可挂附加装甲。综合防护能力比63式有了较大提高。炮换
成了低后坐力的105毫米炮,穿甲弹的威力比63式用穿甲弹强了很多。
第三、大幅度提高了坦克的水上速度,使之提高至15千米/小时。
第四、通过安装新型火控系统使63A具备了夜战能力、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能力以及行进间
对运动目标的射击能力。
第五、63A主炮能够发射炮射导弹,从而使其射击精度大大提高,射程大大增加,并克服
了坦克水上运动射击不稳的问题。
据2004年3月的《简氏防务周刊》消息,中国军工又在研究63式最新型63C,能够使用登
陆艇从近海部署,并且提高反装甲能力。
图4:中国人民海军63A式两栖坦克水上编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49582800.gif
二、63式变型车使两栖装甲队伍系统化
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我军以63式为基础开发出两栖装甲系列产品,使人民海军两栖作
战能力大大增强。
1、与水陆坦克形同手足的水陆装甲输送车
我军现装备的水陆装甲输送车有两款,一是77-1式,二是77-2式。
77-1式是1965年4月开始研制的,1977年11月定型。该车以63式水陆坦克为基础,去掉炮
塔,将原车战斗舱的装甲板加高以作为运载车厢。动力、传动、水上推进、操纵、行动
、通信设备等主要部件与63式相同。主要改变:一是在车首上甲板设有驾驶员窗口、车
长窗口及高射机枪;二是车尾部设置供上下火炮用的可折叠的尾跳板、中跳板和火炮牵
引钩;三是运载舱顶盖装甲为固定密封式,火炮可驮载于凹的顶盖上。顶部开有供步兵
、物资器材、弹药进出的窗口3个,运载舱还开有侧门;四是设有驮载火炮的半钢性固定
装置;五是增加了蜗轮蜗杆传动的电动牵引绞盘及其可移动的电缆连接的手控操纵盒;
六是运载舱两侧各设置了2个射孔,其上方开有观察孔,在前围和后围甲板上左右各增设
一个通风口;七是驾驶员和车长座椅为上下可调式,运载舱内的乘员座位中间两个可折
叠并可拆卸,两侧的为固定式。该车编乘20名携作战装具的步兵。
77-2式于1978年开始研制,1980年定型,主要改进:一是取消与载炮有关的火炮固定装
置、跳板、绞盘、尾部拖炮牵引钩等,并将运载舱顶部下凹部分甲板升高,增大运输舱
空间,在其四周增设装载物资器材用的围栏;二是取消右侧射孔和观察窗,开1个侧门,
便于人员和制式担架出入;三是运载舱左前方射孔增加1个安装机枪球形回转射击固定装
置。
图5:中国人民海军两栖坦克抢修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53500300.gif
2、水陆坦克的战地“医生”:76式抢救车
它是在63式坦克上取消炮塔后改装而成,配有绞盘、助锄、牵引装置、小吊车、大吊车
、滑轮组等。该车1965年研制,1976年定型。
76式水陆坦克抢救车是63式水陆坦克的配套车辆。其主要职责:一是在野战条件下,抢
救受损伤、淤陷或有故障的水陆坦克;在沼泽地、水上牵引失去自行能力的水陆坦克至
维修点;运载坦克零部件和修理人员,必要时可利用抢救车上的设备和工具在战场上或
行军中进行换件修理。
该车牵引坦克时,平均行驶速度(土公路)可达22.5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为30度,陆上
牵引最大行程370千米,绞盘纲绳有效工作长度100米。该车小吊杆起吊重量在1吨以上,
最大吊距4.4米,最小吊距1.4米,起吊高度达5米,旋转范围为360度。大吊杆额定起吊
重量在3吨以上。
3、水陆坦克好搭档: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打眼看,自行榴弹炮与坦克没多大区别。我军现装两栖自行榴弹炮是以63式水陆坦克底
盘为基础研制的(1979年研制),它主要增大了战斗舱空间,车体前下甲板上面开1个较
宽的门。炮塔内安装1门新122毫米榴弹炮,车上安装新型12.7毫米机枪。
图6:中国人民海军两栖装甲输送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56764700.gif
水陆两栖自行榴弹炮与水陆坦克可以说是一对好搭档,它有水陆坦克同样好的机动性、
水上浮动能力和较强的自我防护能力。主要用于伴随水陆坦克作战行动,为其提供有效
的火力支援,压制敌纵深阵地暴露和隐蔽的技术兵器和有生力量,破坏工程设施和桥梁
,拦阻敌纵深阵地向前沿机动的装甲集团目标,必要时可直接对敌前沿800 米的装甲目
标碉堡等直接射击,消灭敌有生力量。
该自行火炮是54式榴弹炮的换代产品,初速、射程明显提高,射程增加18000米以上,发
射速度也达到8~9发/分。该炮还配有周视间接瞄准镜和直接瞄准镜,具有克服水障碍的
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车辆底盘性能,采用了能防止挂双挡的单杆变速操纵装置和不破坏
路面的挂胶履带板。
★两栖装甲车辆的战场地位与战术手段★
一、地位与作用
在直升机、气垫船大量装备部队的今天,有人怀疑水陆坦克和其它两栖装甲车辆在登陆
作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力作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还是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吧。
我军面对的敌岸防阵地,有着50多年苦心经营的历史,可以说是工事坚固、火力完善。
面对如此之敌,不讲时节地一味投入高速气垫船登陆未必是好事,因为气垫船也有一定
的局限性。比如气垫船一般只能运载轻装人员和极少量的重装备,使登陆作战能力受限
,况且它不但缺乏必要的战斗力和防护力,而且目标很大,容易被敌火力摧毁。
用直升机垂直登陆也有局限。尽管台湾地区用于垂直登陆的场地很多,但我前期火力准
备对敌纵深目标很难实施很好压制,敌反直升机的力量对我构成很大威胁,这样我在敌
浅近纵深垂直登陆的危险性也就会很大。
图7:63C两栖装甲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61365900.gif
而我军两栖装甲车数量多、种类全、系统完善。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和抢修车
能协同作战,况且两栖装甲不但有很好的防护力,还有强大的突击力和震撼力。使用两
栖装甲车辆实施登陆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说,两栖装甲力量应是登陆作战的
中坚力量,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两栖装甲登陆战术
两栖装甲车在登陆作战中的重要地位来源于它敢于“首登用我,用我必行”。当然,两
栖装甲车只有在舰炮火力、航空兵火力等对敌前沿阵地进行猛烈有效的火力准备的情况
下,并且采用好的战术方法时,才能英雄本色尽显。在上述条件下,两栖装甲抢滩登陆
至少有以下四大战术。
1、步坦协同,逐次冲击。水陆坦克在水上阶段,步兵搭乘在坦克上,上陆后据敌情远近
、威胁大小等情况下车战斗。这样,步兵与坦克能相互取长补短、互相照应。坦克车载
武器能为步兵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与掩护,步兵能为坦克炮长指示重要目标,能及时发
现和消灭敌人的反装甲射手。当敌反坦克火器较多、地形不便坦克冲击时,可采取步兵
在前、坦克在后的冲击队形;当敌反坦克火器少、地形便于坦克冲击时,可采取坦克在
前、步兵在后的冲击队形;当敌情顾虑较大时,可采取坦克与步兵成混合队形冲击。
图8: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64247100.jpg
2、坦装协同,快速突击。此战法充分体现了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能强的特点。通常是在
敌方反装甲阵地或火器被我很好地压制或消灭,攻击方向天然或人工设置的障碍少且作
战时间紧迫,需要向敌浅近纵深发展进攻时采用。作战运用中,水陆坦克在前,水陆装
甲输送车在后,坦克装甲车充分利用上级火力准备效果和车载火力,边冲击边完成战斗
队形的展开。以最快速度冲至敌人阵地前,坦克车载火力杀伤阵地残敌,掩护步兵下车
并展开成战斗队形,搜索残敌。有时,坦克装甲车也会根据上级命令,在敌前沿前步兵
不下车,直接向敌人纵深阵地发展进攻。
3、正面牵制,侧后攻击。此战法仍充分发挥了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能强的优势。当正面
之敌防御能力较强,且地形不利于坦克装甲正面攻击行动,敌翼侧又有弱点出现时,坦
克分队指挥员就会采取正面牵制、侧后攻击的战法。使用此战法时,为迷惑敌人,要对
正面之敌进行猛烈的火力打击,制造强攻的假象,在敌人翼侧施放烟幕,遮挡敌人视线
。侧后攻击的坦克,要么搭载步兵,要么引导装甲输送车,从敌人阵地翼侧迂回至敌人
防御阵地后方,打敌人“屁股”,乱敌人阵脚,在正面力量配合下消灭当前敌人。
4、两翼牵制,越点攻击。这种战法就是在敌防御正面至少有我三个并行的攻击力量,分
左、中、右攻击布势。而攻击行动时,两翼力量配合中间攻击力量,体现出火力牵制敌
人的特点。这一战法能迅速扩大登陆场,为后续的“里外开花”战术奠定基础。在运用
时,有越点攻击任务的坦克分队,或搭载步兵或引导装甲车辆,在我攻击部队的正面上
,超越前沿作战部队,直奔敌人防御心脏地带,沿途除作必要的自卫行动外,一般不恋
战、不停顿。进入敌人心脏地带后,迅速展开战斗,里应外合,体现前沿纵深同时在打
的战术手段,使敌人陷入顾前不顾后,穷于应付的境地。
★台军两栖装甲车辆与我军两栖装甲车辆不在一个档次★
台军在蒋介石时代,其海军陆战队实力世界排名第四,这与其当时“反攻大陆”的指导
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今,其陆战队兵力不到1.5万人,所装备的装甲车辆性能也已大大落
后我军。
台湾海军陆战队两栖装甲装备多数已服役多年。就拿LVT两栖装甲车来说吧,迄今这些车
都有50年的历史了,是十足的“老爷车”。
图9: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66160100.jpg
前些年台湾的LVTP5系列两栖装甲车多数甚至不能开车上路,更无力越野行驶,实际上完
全丧失了战斗力;少数能开动的,由于车体锈坏漏水,以致官兵训练时总是提心吊胆。
这种装甲车零部件都已经老化,甚至车身都出现许多疲劳裂纹。可台湾当局不愿给不实
用的海军陆战队太多的投入,海军陆战队只能自己动对老的旧LVT修修补补。
但近些年台湾当局向美国申购了40余辆AAV7型先进两栖战车,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AAV7型两栖登陆战车可以装载1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车上披挂有反应装甲,防护能力较
强。车顶上装置1座炮塔,而且配有榴弹发射器以及机枪各1具。该车水中时速10~15千
米,登陆之后时速可高达25~35千米。客观地说,这款新车比我们现役的77式要强些。
但就算它全部到位,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原因很简单,它根本没有登陆大陆的机会
。
除上述装甲车辆外,台军陆战队还有在美制LVTP5系列两栖装甲车上加装了一门旧式M49
型105毫米榴弹炮的LVTP5-H6炮车;在美制LVTP5系列两栖装甲车上加装了一门台湾1973
年自制的126毫米40管“工蜂四型”火箭炮的LVTRL“工四”两栖火箭炮车;在美制LVTP
5系列两栖装甲车上加装了一门旧式M40A1式106毫米的LVTAT无后坐力炮两栖车;另有些
车上加装了推土铲和火箭扫雷系统,改称为LVTP5-E1两栖装甲工程车。另外还有LVTR1两
栖装甲抢修车,配有起重吊杆、电焊及其它抢修设备,用于战场抢修,以及美制M116敞
开式两栖运输车,底盘与M116相同的M733两栖装甲车等。
奇怪的是,台军如此杂乱的陆战队装甲装备中,竟没有一款真正的两栖坦克。比如M41轻
型坦克系列竟无任何浮渡能力;可能要加入陆战队的M60坦克虽然改装有涉水能力,但它
动力严重不足,体型过于肥大(全重52.6吨),在海滩上行动如同企鹅。要说稍微有点
“人模狗样”的可能就数台军的“勇虎”了。
台军的“勇虎”坦克虽然较新,但性能并不能让人满意,其缺点有:
1、主要硬件水平不高。“勇虎”(M48H)坦克是典型的“杂交品种”。它是由美国M60
A3主战坦克底盘,配上台湾改装的M48A5坦克炮塔而成,主炮为台制M68A1型105毫米线膛
炮。取消了车长机枪塔,换装了以色列的Urdan型 12.7毫米遥控机枪塔。其车体设计基
本上是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2、火控系统较为先进,但难以很好维护。主炮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它以数字式弹道计
算机为中枢,炮摇控制面板输入指令,倾斜传感器能适时测出车倾斜角度,风向传感器
能测出风向和速度,激光测距仪测定目标距离,弹种选择器选择弹种等,所有数据由计
算机计算并提供指令。
图10:台军“勇虎”坦克与M60A3坦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69056400.gif
由于台湾地区气候潮湿,给炮上的精密火控装置带来了不少麻烦,影响坦克装备的完好
率。目前,虽然台军已开发除湿装备,但试用效果一般。这些精密电子设备除湿要求非
常苛刻,这一点已成为台军的一块“心病”。
3、系统整合能力差。由于是两种老式坦克的组合,没有经过系统设计,炮塔内部空间过
于狭窄,因此曾发生坦克试射夹死炮长的事故,成了国际上一大笑料。由于M48是小炮搭
,却要容纳与M60A3同级的主炮及火控系统,因而造成了散热不良、装备故障率高、乘员
持久力下降等问题,这充分暴露出了“勇虎”先天不足的一面。
4、机动性能一般。“勇虎”单位功率仅18.8马力/吨,与我军63A比较相差太远,其机
动性能更是无从谈起。由于M60车体设计过时,所以“勇虎”的野外机动性一般。在台军
装甲车辆机动性展示中,“勇虎”在通过自己设置的地形时还时常减速慢行,有时不得
不停车。因车体过高,隐蔽能力也大打折扣。
5、火炮能力不怎样。“勇虎”和我军63A的主炮都是105毫米线膛炮,但63A新型炮塔仍
有换装大口径炮的余地,而“勇虎”则无此能力。而且63A坦克射程超过4000米的炮射导
弹也令“勇虎”望尘莫及。
图11:台军坦克在巡防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207/images/13075023_2006020708220372902600.gif
6、防护能力属中等水平。由于63A需要有水上浮渡功能,其防护能力自然弱些。但为了
保证抢滩登陆中的生存率,63A在减去一些载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加挂反应装甲,防护
力与台军“勇虎”不相上下。
尽管“勇虎”只是一个“旱鸭子”,但防护能力也没强到哪去,其侧部和后部装甲只有
50~76毫米厚,无法抵御普通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也有消息称,“勇虎”车首和炮塔正
面及侧面曾挂装过法国GIAT反应装甲,炮塔侧面以半重叠方式还挂装有4层反应装甲,如
果这样,其防护性能可能会好些。
7、三防系统落后。“勇虎”的三防系统仍采用老式的 M13Al滤通风机,乘员必须配合M
25防毒面具连接通风机使用,这和全车超压式三防系统相比已大大落后。
种种事实表明,63A在机动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火力性能方面,二者火炮性能相当,但
炮射导弹赋予63A较大的优势;防护性能方面,“勇虎”虽强一些,但下不了水的“旱鸭
子”也只能在岸上闹来闹去。■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