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苏联BTR-50装甲输送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y 29 09:23:45 2006), 转信


来源:《坦克与装甲车辆》

苏联最早的履带装甲输送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的步坦协同作战方式,主要是采取步兵搭载在坦克上面(炮塔两侧的车体翼子板上)的方式。这种协同作战方式,推进速度是提高了,但是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步兵伤亡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无疑,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步坦协同作战方式。二战后,为了适应核战条件下作战的需要,苏军开始研制专门用于在战场上运送步兵的装甲输送车。同时研制的有两种:一种是轮式的,定型后成为BTR-152装甲输送车,另一种便是这里介绍的BTR-50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研制之初提出的指标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具有浮渡能力。因为苏联及欧洲各国江河纵横,中小河流的密度很大,克服水障碍,保持部队进攻和防御时的连续机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恰好同步研制的BTR-152轮式装甲输送车又不具备浮渡能力,这样,对BTR-50浮渡能力的期望更显突出。 

http://www.cngc.com.cn/upload/坦克装甲车辆04.12/苏联BTR1.jpg

    由于重视浮渡性能,装甲输送车的研制工作和PT-76轻型水陆坦克同步进行,便是顺理成章的事。1950年,研制工作正式开始。承担研制工作的是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工厂的科金设计局,总设计师为M ?巴卢基,研制代号为750项目。1954年正式定型为BTR-50装甲输送车,在3年后的十月革命节的阅兵式上正式亮相。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BTR-50系列装甲输送车早已从苏联/俄罗斯军队中退役,进入了战车博物馆。但在某些国家,仍有少量BTR-50系列装甲车在服现役。 


结构特点

  在BTR-50系列装甲输送车中,最著名的是BTR-50P 装甲输送车。所以,这里在介绍性能数据和结构特点时,以BTR-50P为准。其实,P为俄文中的П,意思是“航行、游泳”,即水陆坦克的意思。 

  BTR-50P的战斗部全重为14吨,乘员2人,载员18-20人。车体为箱型轧制钢装甲板焊接结构,顶部敞开。车长7.0米,车宽3.14米,车高2.03米。车长位于车体前部左侧,有1个向前开启的舱门和3具潜望观察镜,驾驶员位于车首中央,有1个单扇舱门和l具潜望观察镜,前部还有3具潜望观察镜。驾驶员的右侧为搭载步兵的班长或分队长,有1具潜望镜。载员室在车体前部,有横放的长条凳,可乘20名载员。车体前部的防浪板,由驾驶员操纵竖起。当竖起防浪板时,驾驶员前部中央l具观察镜可以升起。车体后部为动力舱,装有动力-传动装置。车体的最后为喷水式水上推进装置。该车有3个柴油箱,均布置在动力舱内,油箱容量为250升。 

  该车为多用途车,除在战场上运送人员外,还可以运载l门85毫米火炮和25发炮弹;3门83毫米迫击炮;120枚地雷和12名载员。也可运送总重为2000千克的军用物资。 

  车上没有固定的武器,但有的车上装有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1250发,每250发装1个弹药箱。改进型的BTR-50PA上,装l挺14.5毫米重机枪,由车长操纵射击。 

  动力装置为V型6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40马力。该车装有发动机加温器,以利于在严寒的冬季起动发动机。 

  传动装置包括:干式摩擦离合器、5档机械式变速箱、转向离合器、向喷水推进器传递动力的分动箱和侧减速器等。 

  悬挂装置为扭杆弹簧式,每侧6个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无托带轮。履带为小节距履带,每侧96块。第一和最后负重轮处有筒式液压减震器。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而一般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多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前置、主动轮在前的结构形式。该车的最大速度为44.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260千米,水上最大航程为70千米。 

  BTR-50P的水上推进装置为喷水式,与PT-76的相同,喷水推进器由进水套管、壳体、减速齿轮、尾部套管、倒车水道、驱动装置、密封盖等组成。为了防止水草等杂质混入,还装有防护格栅和可开闭的盖板。喷水推进器的主要工作件是4叶片的叶轮,即泵轮。水上最大航速达11千米/小时。为排除车内积水,在底甲板处装有电动排水泵。 

  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整体密封性好。车体各处的装甲厚度为:首上甲板11毫米(倾角80度),侧面上部垂直装甲板为14毫米,其余部位为10毫米。 

  车内装有R113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另有专用的装卸装置,绞盘的最大拉力为15千牛。蓄电池和发电机的工作电压为24伏。 


存在问题

  BTR-50P装甲输送车装备苏军不久,即发现了许多结构上不合理和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BTR-50P的舒适性太差。1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拥挤在狭小的载员室内,很容易造成疲劳。由于车体后部没开车门,载员上下车很不方便。再说,载员室内安排18名载员,比一个步兵班多,比两个步兵班少,有点“高不成,低不就”。苏联的摩托化步兵连由3个排组成,每个排有3个步兵班,每班10-12人。这种搭乘l个半班的做法,实在是不便于指挥。 

  车体的高度较高,对防护性有不利的影响。 

http://www.cngc.com.cn/upload/坦克装甲车辆04.12/苏联BTR2.jpg

    还有一条重要的缺点是,浮力储备较小。水上航行时,干舷仅20厘米(车体侧面露出水面的高度),抗风浪的能力较差。 

  由于有这些较重大的缺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和履带式的BMP一1步兵战车相继问世,苏军中的BTR-50P便逐步退出现役。 


变型车辆

  BTR-50P系列的变型车较多,现介绍几种主要的变型车。 

  BTR-50PK装甲指挥车 车体为全密封式,车内装三防装置,适于在核战条件下作战。载员舱的侧面,每侧开有l-2个射击孔,可供载员对外射击。和BTR-50PK同时研制的BTR-50PN也是指挥车型,它后来成为BTR-50PU装甲指挥车的基础。 

  BTR-50PU装甲指挥车 它和BTR-50PK在外观上的主要不同点是,2个顶部舱门由方形变为圆形,2个舱门间的距离也稍大些。2个舱门的合页在中间,即舱门是向里开的,而BTR-50PK的2个舱门则是向两侧开启的。由于是指挥车,车内装有多部无线电台,通常为4部,一般布置在车内两侧壁上。在外观上,可以见到许多天线,这是它的重要的外部特征。车内的乘员(含指挥官)共7人。美军将BTR-50PU分为1型、1A型、2型、2A型共4种车型,它们在具体结构上有一些小的差别。 

  BTR-50PA装甲输送车 主要特点是在车体顶部左侧的指挥塔上装有环形枢轴,其上装1挺14.5毫米重机枪,用于对空防御。 

  ASU-85自行火炮 它采用的是PT-76的底盘,装上了D -70型85毫米火炮,战斗全重约15吨,乘员4人,车体顶部为全密封。可以由安-12运输机空运,也可以空投。弹药基数为40发。它于1960年列装,用以取代顶部敞开的ASU-57自行火炮。不过,ASU-85的服役时间也不长,20世纪60年代中期便因威力不足而退出现役。 

  捷克的OT-62装甲输送车 1958年,捷克从苏联引进了BTR-50P,并进行了特许生产。1960年起,捷克军队对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于1962年重新命名为OT-62装甲输送车。 

  主要改进是在车体两侧开了侧门,便于乘载员上下车。OT-62A型上,在车体后部加装了1门82毫米无坐力炮。OT-62B型上,加装l个机枪塔,其上装l挺7.62毫米机枪,后部还装有82毫米无坐力炮。在OT-62C型上,机枪塔上装l4.5毫米机枪和7.62毫米机枪各l挺。OT-62系列于1971年停产。 

  波兰军队引进的OT-62C装甲输送车,称为TOPAS-2AP装甲输送车,装备原波兰军队的第7海军陆战队旅。经过现代化改装的TOPAS-2AP还装上了2门82毫米迫击炮。 

  还有一种OT-62TOPAS-2A型装甲输送车,在炮塔右侧增设了1个指挥塔,其上装l门82毫米无坐力炮。不过,由于无坐力炮要向后喷火,作战使用时的危险性很大。 


作战使用

  BTR-50系列装甲输送车的总生产量达6500辆,除装备苏军外,还装备华约各国、埃及、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和阿尔及利亚、索马里、利比亚等非洲国家以及印度、朝鲜、越南等共20多个国家。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的BTR-50P装甲输送车靠水上航行越过大苦湖,攻入西奈半岛,多数被以色列军队击毁或缴获。印度军队的BTR-50参加了1971年的印巴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交战的各派也动用了BTR-50装甲输送车。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修改:·trigger 于 May 29 09:30:42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1.153]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8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