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步兵战车简介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Oct  9 08:06:54 1999), 转信

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
也可独立遂行战斗任务。步兵战车通常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类型。
60年代以来,随着主战坦克的兴起以及核武器和各种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
反坦克导弹和武装直升机的出现,在地面战斗中迫切需要解决步兵协同主战坦克机动作
战的问题。以输送步兵为主的装甲人员输送车由于火力弱,防护性能差,加之一般车体
没有射孔,难以使步兵适时而有效地支援坦克战斗。因此,苏联和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积
极研制一种机动性至少与主战坦克相当、火力和防护性能较之装甲人员输送车大为增强
的新型装甲战斗车辆,即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的出现,使步兵既能乘车作战,又能下车战斗,且下车战斗时乘员可车载的
各种武器进行火力支援,从而大大增强了步兵的作战能力。
发展情况
1967年11月7日,在苏联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出现БМП-2、联邦德国的黄鼠狼(Marder
)及改进型、法国的AMX-10P、英国的武士(Warrior)、美国的M2、瑞士的旋风(Tornado)
改进型、南斯拉夫的M980等,轮式的主要有美国的LAV-25、南非的獾式(Ratel)和西班牙
的BMR-600等。尽管轮式步兵战车目前装备的数量不多,但是它与履带式相比具有一定的
优越性,诸如经济性好、能长时间在分路上行军而对路面损坏小、噪声小、振动小且平
稳性好、使用维修方便、以及能充分利用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便于军民结合与零部件
通用等,正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根据陆军机械化的需要,于70年代末开始研制步兵战车。86式(WZ501)履带式步兵
战车已批量生产,并有产品出口。此外还利用YW531H装甲人员输送车的底盘和WZ501的底
盘分别与英国维克斯(Veckers)公司和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合作,研制了NVH1和
NFV-1步兵战车。
除上述国家外,研制和仿制步兵战车的国家和地区尚有意大利、日本、瑞典、印度、
南朝鲜以及中国的台湾省等。
由于坦克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以及其他地面武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当今步兵战车也
相应地在继续发展。一是对原有车辆进行改进,例如苏联的БМП-1、联邦德国的黄鼠
狼A1、A2、A3、美国的M2A1和M2A2等。二是在改地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车辆,例如苏联
的БМП-2、联邦德国的黄鼠狼2等。
为了提高陆军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便于缩短
研制和生产周期,降低各种费用,简化后勤供应,有利于使用维修以及加速武器装备齐
装配套的进程,各国利用步兵战车的底盘发展各种变型车。步兵战车的变型车主要包括
各种类型的侦察车、自行迫击炮、自行高炮、自行多管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导弹发
射车以及其他各种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车辆等,形成比较完整的车族。
装备状况
60~70年代研制的步兵战车绝大多数已正式列装。当今世界上装备步兵战车的国家和
地区已达30多个。装备数量最多的是苏联,其次是美国及西欧主要国家。
苏联装备的БМП-1和БМП-2步兵战车共计约25000辆,空降部队还装备БМД伞兵
战车2000多辆。除本国列装外,还向东欧、西亚、非洲以及印度和古巴等20多个国家出
口,并特许少数国家生产。
美国从1983年财政年度起开始装备M2步兵战车,包括M3装甲侦察车在内,总需求量为
6889辆,其中M2和M3 2300辆,M2A1和M3A1 1371辆,M2A2和M3A2 3218辆,1989财政年度
装备完毕。LAV-25轮式步兵战车系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制式装备,包括变型车在内,1982
~1985财政年度间的采购量总计为758辆,其中步兵战车为422辆。
联邦德国黄鼠狼步兵战车自1970年以来,连同其改进型在内一共装备了2136辆。
法国的AMX-10P步兵战车于1973年首次交付军队使用,加上各种变型车,总产量已达1
630辆,除大部分装备本国外,还向印尼、希腊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出口。
在西欧主要国家中,英国装备较晚,从1986年开始,装备700多辆,如果把各种变型车
计算在内,总数将达到1000多辆。
在亚非拉地区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印度,共计700余辆,均系从苏联购买的БМП-
1步兵战车。现该车已经苏联特许在印度生产。为此,印度已耗资3.5亿美元兴建生产该
车的企业,与之配套的发动机,则由印度生产T-72坦克发动机的工厂提供。
性能特点
步兵战车的乘员一般为车长、驾驶员和炮手等3人,载员为1个班,共6~8人,战斗全
重,轻型的为13~15t,重型的为22~30t。
车内布置大都是驾驶舱和动力舱在前,战斗舱居中,载员舱在后。车体采用均质钢装
甲或铝装甲焊接而成,并有射孔,便于乘载的步兵从车内射击,以利于乘车战斗。车后
有跳板式或侧开式大门,步兵上、下车既迅速又隐蔽。炮塔有单人和双人两种。采用单
人炮塔的有中国的86式和苏联的БМП-1等,由于车长位于车体前部,因而观察受到影
响。采用双人炮塔的有联邦德国的黄鼠狼、美国的M2和苏联的БМП-2等,由于车长的
位置在炮塔内,故观察条件较好,并能超越炮手操纵武器射击。此外,步兵战车也可根
据需要选配不同武器的炮塔。
车载武器由火炮、反坦克导弹和并列武器等组成,和步兵携带的各种轻便武器一起,
构成一个既能对付地面目标,又能对付低空目标,既能对付软目标,又能对付硬目标的
远、中、近程相结合的火力配系。
火炮为主要的车载武器,多系20~30mm的机关炮。70年代装备的以口径20mm的居多,
如联邦德国的黄鼠狼、法国的AMX-10P、南斯拉夫的M980和南非的獾式20等。为了进一步
增强步兵战车的火力,80年代装备的火炮一般为25~30mm口径,采用25mm的有美国的M2
、LAV-25、瑞士的旋风改进型。中国与英国合作研制的NVH1和与美国合作研制的NFV-1也
是采用25mm机关炮。上述机关炮均能高平两用,俯角范围为-5°~-15°,仰角范围为+
45°~+75°,用以对付轻型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和步兵反坦克武器,有效射程为20
00m左右。配用的弹种有榴弹和穿甲弹,一般采用单向或双向单路供弹,采用双向单路供
弹目的在于根据目标威胁的程度不同,能迅速更换弹种。除机关炮外,也有少数步兵战
车采用低压滑膛炮,口径为73mm,这种火炮较轻,但射程较近,仰角亦小,难以对付低
空目标。
步兵战车配用的反坦克导弹多系红外半自动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诸如美国M2的
陶(TOW)式、联邦德国黄鼠狼改装用的米兰(MILAN),苏联БМП-2的拱肩(Spandrel)等
,主要用于对付4000m以内的主战坦克,破甲厚度约为600mm,有的改进型导弹可达到80
0mm甚至更多一些。也有一些步兵战车没有配备反坦克导弹,如英国的武士和南非的獾式
等。有的国家的步兵战车,例如苏联的БМП-1,部分车辆取消了发射架以降低成本,
但如果需要,仍可临时安装。
并列武器一般均为1挺7.62mm机枪,用以杀伤1000m以内的软目标。
为使步兵战车具有夜战能力,一般都配有昼夜合一的瞄准镜,夜视部分分数采用微光
夜视仪,少数为主动红外或热像仪。
动力装置大都采用水冷柴油机,功率为200~400kW,使车辆单位功率达14~26kW/t。
传动装置以液力机械传动居多,也有采用机械传动的,配备液压机械传动的只有美国的
M2。悬挂装置多系扭杆式。公路最大速度,履带式为65~82km/h,轮式为85~105kW/t。
多数具有浮渡能力,借助履带划水或喷水推进器在水中行驶。为增加浮力,有的还可采
用围帐或气囊等浮渡装置。水上最大速度一般为6~8km/h。
防护性能要求车体正面和炮塔前部能防20~25mm机关炮炮弹,车体和炮塔两侧能防枪
弹和炮弹破片,而装甲人员输送车的车体正面一般只能防枪弹和炮弹破片。80年代改进
的和新研制的步兵战车有的披挂附加装甲或采用间隙复合装甲以增强抗弹能力。除装甲
防护外,车上还有烟幕施放装置和三防装置,有的还有自动灭火装置,这些装置对提高
车辆的防护性能,均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趋势
1.采用装甲车族的基型底盘
为了进一步提高陆军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辆标准化的程度,90年代的步兵战车有可
能利用装甲车族的基型底盘,而不象60~80年代那样单独研制,例如联邦德国美洲狮(P
uma)装甲车族和瑞典CV90装甲车族中均有步兵战车。这样,有利于减少坦克装甲车辆基
型底盘的数量。
2.火力进一步增强
主要是主炮的口径继续增大,从80年代的25~30mm增大到90年代的35~50mm。例如联
邦德国的黄鼠狼2型,火炮口径有35和50mm两种,视需要两种炮管可以互换。美国步兵战
车第四阶段发展计划提出,未来火炮口径有可能为45mm。瑞典CV90装甲车族中步兵战车
的主炮口径为40mm,配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将用钨合金弹芯,初速达1600m/s,垂直
穿甲厚度为110mm。日本的88式机械化步兵战车主炮口径已定为35mm。
3.配备简易火控系统
为了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射击精度,车载主要武器有可能配备简易火控系统。例如日
本的88式和瑞典CV90装甲车族的步兵战车均将配备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

4.普遍采用复合装甲
一般有两种结构,一是在基体装甲外披挂复合装甲,二是采用间隙复合装甲,以提高
抗弹性能。
5.采用新型材料
主要是非金属复合材料,诸如玻璃纤维、芳纶纤维和碳纤维增强塑料等。采用这些材
料,既可减轻车重,又能增强防护性能。目前上述新型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
零部件,未来有可能用于制造炮塔和车体,现今有的国家正在试验之中。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