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nowshuang's bub), 信区: Green
标  题: 甲午战时世界兵器技术发展情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31 00:12:26 2002) , 转信



发信人: oldbottle (旧瓶),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甲午战时世界兵器技术发展情况 zz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Mon Oct 28 20:16:21 2002)

标题:甲午战时世界兵器技术发展情况 ---转自北洋水师网
甲午战时世界兵器技术发展情况
//
龙种子
春秋战国网站站长

-----------------------------------------------------------------------------
-
--

18世纪下半叶,英、美、法、德、俄等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席卷欧美的工业革命时期

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机器时代、钢铁时代、铁路时代和电磁时代,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

发展,导致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的高涨。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

了军事领域的变革,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军事技术方面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突破,从

不仅带来了军队战斗力的巨大飞跃,对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等也产生了

大而直接的影响。

 火药技术


-----------------------------------------------------------------------------
-
--

从1871年到1899年的30年问,西方的枪炮技术之所以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是与这一时

化学领域在研制火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时期各国对火药的

制都非常重视,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火药发明家和火药制造公司,推出了10多

比较重要的新成果。

1873年德国化学家斯普伦格尔发现,由英国人沃尔夫在1771年研制的苦味酸可用雷管起

。到1885年法国科学家特平开始用它作为炸药装填炮弹,这就是著名的黄色炸药。它的

力要比黑火药大得多,而且爆炸不产生浓烈的烟雾,人类正式进入了无烟火药时代。到1
9
世纪90年代,各国采用无烟火药的火炮,其射程提高近一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苦味酸依然是主要的军用炸药之一。

1875年,瑞典的著名化学家和工程师诺贝尔在他自己于1867年所发明代那买特炸药中加

胶棉,成功地研制出爆胶。它比一般代那买特具有抗水性和更高的爆炸威力,成为取代

色火药的又一种重要的新型炸药。以后诺贝尔又研制出一系列活性代那买特。

1877年,化学家约色林发明硝基胍,可以制成一种新的耐热高能单体炸药。1900年开始

作火药组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开始将其用于弹体装药。

1877年化学家默顿斯还首次制得特屈儿。他先将N-二甲基苯胺与硫酸化合生成盐,然后

化而得到达种新型高能炸药。该药的爆热达4600千焦/千克,1906年开始被正式作为炸

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于装填雷管和传爆药柱。

1884年法国人维埃耶首先使用醇、醚混合溶剂塑化硝化棉,制得单基火药,称硝化棉火

,法国人又称它为B火药。其火药力达900—1000千焦/干克,后被广泛用作枪弹和炮弹

发射药。

1888年,诺贝尔又推出了他的双基火药。他用60%硝化甘油加入40%低氮量的硝化棉研

而成,当时称之为巴利斯太火药。因含有纤维素  酸酪和多元  硝酸酪两种主要能量组

,故又称之为双基火药。两年之后,英国人艾贝尔和迪尤尔另辟路径,用丙酮和硝化甘

一起塑化高氮量的硝化棉,成功地研制出柯达型双基火药。双基火药克服了单基火药的

多弱点,它的能量高、吸湿性小、物理安定性和弹道稳定性好,常用作大口径火炮炮弹

火箭弹的装药。

1888年,杰克逊还研制出最早的耐热炸药三氨基三硝基苯。它并且具有润滑性,易于压

成型,可制成高聚物粘结炸药。当时因制造成本高未被采用,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重新

到重视。

1891年,德国化学家豪泽曼对威尔布兰德在1863年所发明的梯恩梯炸药的生产方法进行

革新,采用三段硝化法。新的方法使得这种单体炸药的工业化生产成为现实。1902年德

首次使用梯恩梯装填弹药,成为苦味酸的代替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梯恩梯是最主要

军用炸药。

1894年,托伦斯用季戊四醇与浓硝酸硝化而制得太安。这是一种单体高能炸药,多用于

造导爆索、传爆药柱以及雷管中的次发装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比较广泛。

正是由于这一项紧接一顶的新发明、新产品,迅速地改变了19世纪末世界火药技术的基

面貌,并且从根本上为自动火器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

界大战时期的武器装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枪械技术


-----------------------------------------------------------------------------
-
--

从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将近250年时间中,欧洲各国军队装备的都是前装滑膛枪。

19世纪初叶开始,在新冶金学、弹道学和金属加工技术的基础上,枪械技术有了重大发

,击针后装线膛枪逐步取代了前装滑膛枪,世界进入了近代枪械时期。

这一时期枪械的进步,首先表现在来复枪的改进上。1776年,英国的弗格森在后膛枪的

础上发明了来复枪。由于重新设计了枪栓,在枪膛内刻上螺旋形的纹路即来复线,并装

了标尺,因而使子弹飞行的稳定性“、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

种枪造价比较高,发射时每颗子弹都必须用木棍敲到枪管里去,使得装弹很费时间;发

速度慢,结果直到19世纪,在欧洲国家的部队中还只是有选择地配备给少数人。19世纪

,英国步兵最先对来复枪进行了改进,采用次口径子弹,子弹不嵌进膛线,使原来发射

率慢的缺点得到克服,于是来复枪被更多地用采装备部队。到1823年,英国军队来复枪

订货量已达到1万枝。l835年,普鲁士人道赖泽发明了击针后装枪。同前装枪相比,这种

增设了闭锁机(亦称枪机或枪门)。闭锁机的机头与枪筒尾部密接,在射击时使火药气体

能向后面泄漏,这样就可以增大弹丸的活力和初速,提高命中精度和侵彻力。

19世纪在枪械技术方面带有革命性的改进,是火帽和圆锥形子弹的发明与应用。1807年

苏格兰牧师亚历山大·福赛思在研究雷酸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雷汞。这种雷汞用锤

击即可爆炸,爆炸时火星通过火门引燃枪管中的发射药。1814年出现了用这种雷汞制造

火帽,起初是以扶、锡为材料,后来改用铜。1840至1842年,这种火帽被装于枪、炮中

从此便成为点燃发射药的基本装置。火帽的发明,使步枪成为在任何气候下都可以便用

武器,而且大大减少了不发火的情况。在此之前,隧发枪大约每射击7发子弹便瞎火一发

火帽应用后,则降低为约200发才出现一发。

火帽的发明,推动了子弹的革新。开始,火帽是与子弹分开的,使用时将火帽安装在武

击锤下面的火门上。1823年,英国的诺顿上尉设计了一种圆锥形子弹。这种子弹有一个

空的弹底,发射时它可以自动膨胀,封住枪膛,但英国政府没有采用。1849年,法国人

尼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米尼式子弹,随即,法国、美国也几乎同时造出了第一批完整

子弹。这种子弹将火帽与弹壳、弹头合为一体,弹壳为特制铜等软硬适度的金属制成,

有爆炸复合装置加以保护,通过枪门上的撞针撞击发火。圆锥形子弹发明前,来复枪由

装药困难,射击速度比滑膛枪慢。新发明的子弹形体较小,不仅便于射手用各种姿势迅

装填,每分钟可发射6至7发;而且由于射击后弹头体积膨胀,紧嵌入枪管的来复线中,

得很大的旋转速度,加上空气阻力小,从而大大提高了来复枪的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

有人曾经对当时的滑膛枪与来复枪的射击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在200步距离处射击

前者所费子弹相当于后者的2倍,300步处为5
倍,400步处至少lo倍。超过400步射击距离,滑膛枪已完全失效,而来复枪在800码处还

射击较大的目标;在1000码处,弹丸还有足够的末端能量,可穿透4英寸厚的软质松木板

因此,有人说,与当时的其它轻武器或冷兵器相比,每个握有来复枪的士兵等于拥有一

可达同样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正因
为如此,精度高、射程远的来复枪也就最终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膛枪,成为步兵

基本武器。有的军事评堆家认为,在1850年至1860年间发明的来复枪和圆锥形子弹,与

前后出现的任何新武器技术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响。

19世纪在枪械技术方面的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连发炮也即机枪的间世。击针后装线膛

发枪虽然较之前装滑膛枪优越,但发射时仍需将子弹逐发装入枪膛依次射击,于是一些

便尝试创造连发枪。1862年,美国的加特林发明了一种6管手摇机枪,用6支口径为14.7

米的枪管安放在枪架上,射手转动曲柄,枪管依次发射。由于这种机枪射速快、火力强

所以一经发明便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884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前人研

活动枪机的基础上,首创了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枪械各机构的自动动作,试制出一挺

管短后坐自动方式的机枪,并获得专利。由于成功地利用枪管的后坐力自动退出弹壳,

自动重新装弹入膛,使其射速大为提高,达到600发/分钟以上。马克沁机枪口径11.25

米,使用水冷却方式,用保弹带供弹,射程为2400码,全重约52公斤。马克沁重机枪的

制成功,开创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马克沁因此被后人称为“自动武器之父”。

机枪的出现,标志着枪械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世纪后期世界著名步枪主要参数

装备年代 名  称
 口径(mm)
 枪重(kg)
 弹丸重(克) 初 速
(米/秒)
 有效射程(米)
 最大射程(米)

1871 英国亨利-马梯尼 11.43 4.1 31.1 411 300 1200
1871 德国老毛瑟 11.15 4.68 25 435 600
 法国哈乞开斯 11.6  35 358 100 800
 美国黎意 11.09 4.09 27 358 300 1000
1877 奥地利韦恩德尔 11.15  24  438
 比利时培来 10.16 3.77 38 345 200 900
1881 塞尔维亚步枪 10.15 4.5 22.1 525
1888 德国老毛瑟 7.92 3.8 14.64 638 400 1600
 奥地利曼利夏 8.0  15.81 619
1891 俄国三线步枪 7.62 3.99 13.7 620
1891 奥地利曼利夏-
卡尔卡诺 6.5  10.5 730
1892 西班牙毛瑟 7.0 3.95 11.2 700
 中国快利枪 8.0 4.3  489


火炮技术


-----------------------------------------------------------------------------
-
--

19世纪后期的火炮技术在炮身及材料、制退复进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制退

进器的发明和使用,使火炮的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射速大为提高,因此可以说19世

是火炮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


北洋水师“镇”字蚊船装备的阿姆斯特朗11吋前膛炮

19世纪中叶以前,各国使用的火炮均为前装滑膛炮。这种火炮虽然在近代战争中发挥了

前强大的威力,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显

缺陷。1846年,意大利少校卡韦利造出了一种在炮膛内刻有两条旋转来复线,使用圆柱

炮弹后膛装填的后膛来复线式火炮,使火炮技术有了变革性的飞跃。不久,英国制炮商

特沃斯也生产了一门后膛装填的线膛炮,不过,他是用盘旋的6角炮膛来代替旋转的来复
线
的。同前装炮相比,后装炮由炮口装弹改由炮尾装弹,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闭锁炮门

紧塞具,解决了前装炮因炮弹弹径小于火包口径所带来的火药燃气外泄的问题;炮膛内

刻制了螺旋膛线,同时发射尖头柱体定装炮弹,使炮弹射出后具有稳定的弹道,提高了

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陆战掩体和军舰服仓内装填炮弹,既方便又安全

由于后装炮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各国便竞相研制。


中国生产的格鲁森后膛行营炮

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各国的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先是德国克虏伯钢厂发明以

锅铸造大钢块,能制造大口径之钢炮。克虏伯钢炮在普法战争中大显神威,声名大振。

后各国纷纷采用克虏伯钢材制造火炮,使炮身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法国在1865年

明平炉炼钢法后,也开始使用高质量的钢
材制造炮身。英国在1878年由托马斯改进了贝色马1856年所创造的转炉炼钢法,降低了

的含磷量,制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奥国则由马卡梯斯少将于1874年发明了硬青铜炮。


克虏伯工厂内的巨型汽锤

在炮身的形制方面,克虏伯公司于1873年开始给德国军队所使用的火炮加装被套(即筒紧

身),或者加钢箍(即丝紧炮身),使炮身的强度得到提高,抗压能力增强。克虏伯火炮由

身价日高。

在闭锁机方面,1873年克虏伯公司开始采用锁栓式闭锁机,1877年法国杜斑鸠少校发明

隔螺式闭锁机,并使用了压缩紧塞具。这些新的炮门技术能更好地密封炮尾,承受火药

气对膛底的巨大压力,对提高火炮的射程和威力意义重大。


旧式后装炮(架退炮)

这一时期火炮技术的最大进步在于制退复进器的发明,从而使管退炮取代了架退炮。19

纪中叶以前,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即所谓刚性炮架。刚性炮架火

发射时炮架受力大,炮管连同炮架整体后坐。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设计得很笨重,造成

战场上的机动困难。又因发射时整个火炮产生较大位移,重新复位和瞄准都很浪费时间

使发射速度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火炮设计者尝试着在炮管与底座之间安

一个缓冲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对炮架的作用力。经过长期摸索,到了19世纪90年代,

炮的制退复进机终于被创制出来。当时的制退复进机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水压弹簧

,二是水压气体式,二者的制退原理相同,但复进原理不相同。从后来实际使用的效果

影响看,水压气体式是更重要的。


速射炮(管退炮)

水压气体式制退复进机最早是由法国人莫阿于1897年首创的,先装在75毫米野炮上。制
退
复进机分制退和复进两部分。制退机由制退管、活塞及液体组成,制退管与炮身后端之

臂相连,火炮发射时,炮身带动制退管后退,活塞一端之液体因受压力,自漏口流至另

端,此时液体即发生一种抵抗力,以徐徐制
止炮身后坐。复进机系利用气体吸收后坐力之一部分,待后坐结束时,被压缩之气体,

其伸张将后坐体推至原位。这样,通过制退复进机这个中介,炮管和炮架实现了弹性连

,既有利于减轻火炮的重量,又为提高发射速度创造了条件。这是火炮发展史上一个重

突破,它标志着火炮从架退时代进入了管退时代。

老头!哈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侵华耻,犹未雪;民族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

士山缺。壮志饥餐倭寇肉,笑谈渴饮汉奸血。待从头、复兴大中华,朝天闕。




发贴时间: 2002-10-12 15:17:18   发帖IP: 61.161.*.*



龙种子
春秋战国网站站长


总版主
经验: 3223
财产: 5521 元
文章: 2686 篇
         字大小910.51112


标题:舰船技术、通讯技术、19世纪后期列强海军概况
舰船技术


-----------------------------------------------------------------------------
-
--

19世纪末是舰船技术空前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舰载火炮与装甲

19世纪中叶以后,海军的舰载火炮技术与陆军火炮技术一样,开始酝酿着一场革命。首

,由于后装线膛炮及其新型炮门和反后坐装置技术的发明,且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高能炸

,舰炮的射程明显增大,射击的准确性和攻击威力也大大增强。就射程而言,到19世纪8
0
年代中期,克虏伯舰炮最大已达到5000多
米,到90年代末阿姆斯特朗重炮在强装药的情况下可超过10000米,其末端速度仍有360

/秒。在攻击威力方面,19世纪末的海军大炮的炮弹在有效射距内大约可以穿透与大炮

径同样厚的最坚固的装甲。以30.5生的(炮长40倍口径)后装阿姆斯特朗炮为例,在强装

的情况下,炮弹在炮口可穿透锻铁板深达97.6厘米,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87厘米,在
2
000米距离上可穿透77.6厘米,3000米时可穿透69.5厘米,4000米时可穿透63厘米。再

1899年30.5生的(炮长40倍口径)克虏伯舰炮为例,炮弹在炮口可穿透锻铁板117.3厘米

可穿透钢铁复合甲板91.2厘米。此外,美国内战爆发后,才华横溢的设计家埃里克森于
1
861年由于发明了旋转炮塔,将其应用于新建的“班长号”军舰,从而使舰炮可以灵活自

地向不同方向射击,大大提高了军舰的攻击力。

针对舰炮威力越来越大这一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舰船的生存能力,各国对舰船的装甲

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85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甲蒸汽巡航舰“光荣”号。到19

纪70年代后,西方各国海军对装甲舰船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在舰船装甲日益广泛
使
用的同时,装甲技术也有不断革新。开始时的装甲多为舰船的水线带装甲和隔障装甲,

使用的材料为铁或钢,虽然装甲厚而沉重,但仍不能有效地抵御威力越来越大的火炮。

是,各国海军转而重点防护炮塔和其他要害部位,并转而使用复合装甲材料,或经过特

处理的钢材。1874年英国在建造“坚定”号军舰时,开始在炮塔上安装铁板上覆盖钢板


复合装甲。1879年英国人又设计建造了全部使用复合装甲的“巨人”号,使其水线装甲

的厚度减少到18英寸,而过去一般都厚达20多英寸。此后,采用镍钢装甲更进一步减少

装甲厚度。1895年前后又出现了以热和水处理钢表面使其硬度加大的哈维法,以及比此

好的克虏伯处理法,进一步减少了装甲厚度。

与装甲技术同步发展的是舰船船体的材料技术。19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建造新舰仅用

铁舰体的政策。1872年法国在“可畏”号舰体结构上开始使用钢与铁相结合。到1886年

英国开始有一批全钢船体的军舰下水。

在大炮与装甲的较量中,舰炮技术和装甲技术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这场较量到后来

是舰炮占了上风。到19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舰船设计师们承认,他们再也不能为

舰任何部位提供绝对可靠的防护。在有效射距内,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防护的部位只有

塔、火药库、水线和机器舱,对其他部位的人员只能提供很有限的防护,以防御速射炮

杀伤。

(2)舰船吨位和航速的竞赛

19世纪末,由于锅炉和发动机的发展,使舰船的动力装置有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锅炉

际上是用铁撑杆在内部加固的铁箱子。在新的冶金技术出现后,开始有可能制造更为坚

的比19世纪中叶的锅炉容纳多一倍蒸汽的箱或锅炉。这一时期,还研制成功一种水管锅

,依靠流过钢管的水通过燃烧加热而产生蒸汽,其热效率要比普通锅炉高得多。到19世

末,用这种锅炉以高达250磅的压力推动能产生14000马力的三级膨胀式蒸汽机。尤为重

的是,19世纪末研制成功了  汽轮机以作为舰船的动力装置。  汽轮机利用蒸汽通过喷

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再利用高速蒸汽推动汽轮机的转子转动而输出机械能。它克

了往复蒸汽机功率小、重量大、燃料消耗率高等缺陷,很快便成为舰船上的新型动力装

。此外,德国还于1897年研制成功柴油机,其热效率高,重量轻,消耗燃料大为减少,

较快地在舰船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舰船动力装置的迅速更新和进步,19世纪末海军舰船获得了空前的动力,使各国有

能建造排水量很大、航速很快的舰船,出现了一个在舰船吨位和航速两方面都你追我赶

局面。1889年英国建成的“胜利者”号战列舰,其主机马力就达到14000匹。德国在90年

初下水的一艘新舰,其主机马力更达
到15000匹。在舰船吨位方面,英国在90年代初的装甲舰平均吨位为7685吨,法国为5825

,德国为4066吨。到90年代末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排水量达14900吨,法国达12200吨,

国达11130吨,俄国达12674吨,美国达11560吨。

当时各国海军竞争得最为厉害,其影响也最大的还是舰船的航速。以装甲舰为例,1860

代英国有19艘下水,平均航速为12.72节;法国有18艘,平均航速为11.57节;俄国有2
5
艘,平均航速为7.98节。到1879年,英国有25艘下水,平均航速为12.86节;法国有20

,平均航速12.45节;俄国有6艘,平均航速为10.33节;德国有16艘,平均航速为11.4
4
节。到1880年,英国又有25艘下水,平均航速达17.59节;法国有20艘,平均航速为13

95节;俄国有9艘,平均航速为16.07节;德国有6艘,平均航速为12.08节。到1886年

,意大利海军已有两艘军舰航速达到20节,英、德各有一舰达19节,其他达到18节的已

十余舰。1890年代末,西方海军的战列舰的先进航速为18节;巡洋舰的先进航速达24节

鱼雷艇最快者达28节;驱逐舰由于使用了  汽轮机,航速最快者竞达35节。也就是说,

大约30年的时间内,世界海军舰船的航速提高了近2倍。这是很重要的进步,它对后来20

纪的海上战争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3)鱼雷与鱼雷艇、驱逐舰和潜艇

鱼雷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制成第一条自航鱼

,称为“白头鱼雷”。雷体直径356毫米,长3.53米,重136公斤,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

发动机带动 菪巴平 ,航速6节,射程640米。到19世纪70年代,一种专门使用鱼雷的

型海军舰船开始出现,这就是鱼雷艇。英国于1877年最先研制成“闪电”号鱼雷艇。在1
8
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首次将鱼雷用于实战,他们先是将鱼雷安装在旧式

小艇上,多次成功地袭击土耳其舰船。特别是1878年1月26日,俄国的“切什梅”和“锡

普”两艘鱼雷艇成功地将土耳其的军舰“因蒂巴凯赫”号击沉,在西方各国海军中引起

强烈的震动。许多人认识到,鱼雷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因为制造鱼雷和鱼雷艇的成本

起建造装甲舰和巡洋舰来,要低廉得多,但它却可以给予装甲舰或巡洋舰以致命的一击

尤其是海军力量弱小的国家似乎有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向最大的海军强国挑战。

的确,在19世纪末,西方各国海军无不重视对鱼雷和鱼雷艇的研制和生产。在较短的时

内,鱼雷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1892年,开始出现由发射舰艇利用导线输电作动力源的

线鱼雷。紧接着,发明了基于水压原理的鱼雷定深器,从而可以根据鱼雷攻击目标的具

情况而在发射之前预先调节其在水中的航行深度。1897年,奥地利人奥里布又成功地使

 勇 仪来控制鱼雷的定向直航,使鱼雷在?行过程中不致于因水流等因素的作用而偏离

向。这两项发明都有助于提高鱼雷的可控性,提高其命中精度和攻击威力。

在鱼雷艇的建造方面,19世纪80年代后各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艇下水服役。据1891

的统计,英国海军有一等鱼雷艇86艘,二等鱼雷艇61艘,木制鱼雷艇12艘,合计157艘。

中一等鱼雷艇排水量28一137吨,马力为350一1300匹,航速达18—22.5节,每艇安装速

炮l门、机关炮1门、鱼雷发射管3具。此时法国有鱼雷艇194艘,其中最快的航速达23.5

;俄国有鱼雷艇135艘;意大利有130艘;德国有107艘;奥地利有62艘,美国有8艘。除

雷艇外,各国海军还纷纷在铁甲舰和巡洋舰上安装鱼雷发射管,少者1—2具,多者6—7

,鱼雷开始成为海军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面对鱼雷和鱼雷艇给海军主力舰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以英国为首的海军强国开始研制一

以攻击鱼雷艇为主要任务的新型军舰。于是,一批排水量为240一1200吨,以蒸汽机为主

力装置,航速相当于甚至超过鱼雷艇,既携带有鱼雷又安装有舰炮的鱼雷炮船得以问世

这种鱼雷炮船又称鱼雷快船,是驱逐舰的前身。1893年,英国建成了世界海军史上第一

驱逐舰,当时称之为鱼雷艇驱逐舰。

19世纪末鱼雷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潜艇的研制和技术进步。潜艇研制的历史非常久远,1
8
63年法国人建造的“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可以称为第一艘近代

艇。到19世纪70年代末后,由于鱼雷技术的发展,许多舰船设计师很自然地将鱼雷与潜

联系起来,认为这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海军兵器,这就大大刺激了他们研制潜艇的兴趣

移居美国的爱尔兰人霍兰建造了“芬尼亚撞角”号潜艇,使用15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

依靠水平舵下潜和保持深度,可在水下发射一枚6英尺长的鱼雷。1886年英国人也建造了

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推动,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大约与此同时,法国人

也制造了一艘名叫“吉姆诺特”号的潜艇。1897年,霍兰为美国海军建造了“霍兰”号

艇,该艇在水面使用45马力的汽油机动力,航速7节,续航力达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

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90年代西蒙·莱克在美

还建造了“亚尔古I”号潜艇,该艇除有双推进系统外,最大的特点是在艇的底部装有轮

,能在海底滚动。


通讯技术


-----------------------------------------------------------------------------
-
--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讯技术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电报

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发明家是英国

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

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库克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

,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他用一套点、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

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脉冲激励电报

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


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由于战争比人类任何其它活动都更加依赖于当时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因此电报一经出现

便立即引起了军界的关注。1854年,英军第一次在战争中采用了电报。海底电报约于185
1
年开始用于多佛和加莱之间,然后发展到一方面用于伦敦和巴黎之间的远距离电报通讯

另一方面则用于协约国克里米亚战争的
瓦诺基地。1857年,在印度的独立战争中,设在加尔各答的政府和四处分散的英军所以

保持联系,主要靠的是电报。186l至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电信

术的战争。战争期间,联邦政府架设了2400公里的电报线路,把北方部队同陆军部和陆

司令联结在一起,共发送了650万份电报。陆
军的一名上校迈尔,不仅发明了旗语通信,还于1861年夏发明了一种能够沟通集团军司

和下属部队联系的轻便发报装置,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于电报在收发时需要转译电码,人们嫌它迟缓不便,于是便进一步寻求更便捷的通讯

式,电话也就应运而生。英国的胡克首先提出在远距离上传输语音的建议。1837年,美

医生佩奇发现,当铁的磁性迅速改变时,会发出一种音乐般的悦耳声音,这种声音的响

随磁性变化的频率而改变。他把这种声音称
作“电流音乐”。大约在1860年,德国的赖斯第一次将一曲旋律用电发送了一段距离,

把这个装置叫作“电话”,这个名称于是沿用下来。直到1876年,美国的贝尔终于发明

第一台电话机。电话及此前发明的电报的运用,使军事通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9世纪后期列强海军概况


-----------------------------------------------------------------------------
-
--

英国

英国自近代以来,它的海军建设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大

帝国的坚强基石。英国政府有鉴于此,极为重视对海军的建设,始终把它放在比陆军更

重要的位置,重视之。19世纪后期,英国政府的海军建设目标是“欲使其国海军有对抗

大强国海军之强力”,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位的两个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

。为此,它在海军经费投入、舰队规模扩大、舰船技术改良等几个方面采取了较为得力

措施,收到了实际的效果。

英国国会每年都要就下一年度的海军经费预算案进行辩论,但都能顺利通过。“议会于

算案苟为扩张海军,无不立决。其当局者画策时或迟缓,则攻击立至。”据有关资料记

:1857—1858年度海军经费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为9013000磅;1880—1881年

为l0321435磅;188l一1882年度为10497000磅;1884—1885年度为11599711磅;1890—1
8
91年度为69000000美元,约合12700000磅;1900-1901年度为38791900磅。从这些统计

字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后30年中,英国的海军经费呈大幅度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1
8
80一1881年度比1870—1871年度增加了1308435磅,使第1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14.5%,
1
890—1891年度又比1880—1881年增加了2203000磅,使第2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20.9%

1900—1901年度更比1890一1891年度增加了26091900磅,使第3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到创

录的205.5%。最后10年的海军经费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与当时德国提出要建立强大

海军这一国际形势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府力图保持其海军对其他列强海军的绝对

势,所以不借耗费巨资与德国进行军备竞赛。

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增加海军经费投入,它的海军所拥有的舰船数量和吨位也在迅速增加

海军的规模愈来愈大。1870年时英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为633000吨;1882年有装甲舰74艘(

在建者5艘)合523080吨、非装甲舰85艘合189046吨,共计159艘712126吨;1890年时合装

舰和非装甲舰共254艘计892361吨;1899年时为472艘合1265969吨(含鱼雷艇在内)。30年

,其舰船的总吨位刚好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3.3%。又,在1899年的472艘舰船中,
1
879年以前建造的有战舰8艘,海防舰11艘,巡洋舰6艘,炮舰和鱼雷艇31艘;1880一1889

间建造的有战舰15艘,巡洋舰47艘,通报舰2艘,炮艇和鱼雷艇123艘;1890一1899年建

的有战舰22艘,巡洋舰80艘,炮艇28艘,驱逐舰88艘,鱼雷艇lO艘。考虑到19世纪末国

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到1870年英国海军舰船吨位的庞大基数,这个发展速度应该说是

当快的。如果拿同时期其他欧洲国家的海军舰船吨位水平来与英国进行比较,则更显示

其海军的雄厚实力。在这30年中,它的吨位数始终大于或相当于同时期西欧任何两国乃

三国海军吨位之和。

“英弗来息白”舰

在重视海军实力增强的同时,英国还非常注意海军舰船技术的更新。1873年意大利拟造

艘万吨级的新型铁甲舰,用旋转炮台法,装备22时口径之阿姆斯特朗大炮,英国得知此

,立即决定进行仿造,并加以技术改造。1876年下水之“英弗来息白”号即是在这种情

下建造的。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的许多新技术如铁甲防护、鱼雷、驱逐舰等虽然都不

英国的首创,但英国海军却能积极加以吸收,并很快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形成新的

斗力。因此,英国海军不仅其吨位居当时世界第一,而且其舰队的航速、续航力、装甲

护、舰载武器的攻击力等几个方面都首屈一指。以航速为例,到1891年,英国海军的装

舰大半航速达16节以上,有7艘达18节以上。这个航速水平比同时期的法、德、俄、意、

、美等都要先
进。再以速射炮为例,到1891年时其装甲舰上已装备了824门,比其他所有各国海军舰船

装备的速射炮总和还要多出几倍。

英国海军以海军部为中央行政机关,凡制造舰船、指挥人员和规划战事等一切皆为其职

范围。海军大臣为国会议员,对君王和国会负责。海军大臣之下设立海军委员,分管海

各专门事宜。海军实行志愿兵役制度,16岁以上之男性可应募入伍。其军官则必须经过

门院校的学习才具备任职资格。

英国海军的舰船绝大部分编入常备舰队,另有少数列为预备舰只。常备舰队在19世纪末

据英国的需要又分为:海峡舰队(驻英吉利海峡)、地中海舰队、支那海舰队(驻中国)、

平洋舰队(驻澳大利亚和美洲西海岸)、大西洋舰队(驻南非和美洲东海岸)。另在本土和

尔兰设有三大军港和三大造船所。

法国

法国地处西欧,西滨大西洋,与英国隔海相望;南滨地中海,与意大利、西班牙为邻;

与德国接壤。在国防上,它既要防御陆上的强敌德国,又要应付海上强劲对手英国,客

形势迫使它要同时具有强大的陆海军。

普法战争使得法国陆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法国海军在普法战争中受影响较小,但其

军原有之舰船从1872年后因舰龄太长或式样过旧纷纷退役。为此,法国政府在财政极为

难的条件下仍不借筹拨大量经费以从事海军建设。1872年海军部提出建造217艘舰船、耗

93735lOO美元的海军发展计划。1876年,又根据海军技术发展的要求,对此计划提出修

案,以期建造吨位更大、载炮更为先进的铁甲舰,将经
费提高到12130000美元。该计划立即获得法国议会的批准。1879年法国海军大臣表示:

法之战船,较欧洲各国战船,定列二等。乃各国尚且造头等大船,尽心船政,法若不加

顿,恐更居人后。”“凡
国家能备战船多而且佳者,后必能掌大权,威行海外。”但是,在法国国内还有一种主

,认为法国海军主要用于其沿海防御,适宜多造中小舰船,而不一定要造头等铁甲大舰

。两种意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之故,“海军方针,常无一定”。

然如此,法国海军在19世纪末始终占居着世界海军第二的位置。

1870年时法国海军有舰船45.7万吨;1887年时为48.06万吨,其中装甲舰58艘33.68万

,非装甲舰95艘14.38万吨;1890年时为53.5万吨,其中装甲舰61艘35.53万吨,非装

舰102艘16.9万吨,另有鱼雷艇194艘1.07万吨。1890—1899年法国海军出现一个新的

舰高潮,10年间累计造战列舰16艘,装甲巡洋舰7艘,海防艘2艘,巡洋舰23艘,炮舰(艇
)
14艘、驱逐舰2艘、鱼雷艇U1艘,另有3艘潜艇。1899年时,法国海军共有各类舰船480艘

总排水量达65.25万吨。以1899年法国海军与西方列强之海军比较,它约为英国海军总

位的一半,但却是德、俄、美等国海军的两倍。

法国海军之常备舰队在19世纪末分为:地中海舰队,以土伦港为其根据地;北海舰队,

布勒斯特等为其根据地。该两舰队装甲较好,实力较强,是法国海军的主力。此外还有

平洋舰队、印度洋舰队和远东舰队等,或派遣数舰,或仅有一舰,遇有战事时还可临时

派。

德国



“萨克森”舰
普鲁士经过200余年的努力,至普法战争时终于实现了统一德国的理想。德国近代海军创

于1867年,在普法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872年德国海军部向国会提出十年海军扩

计划,拟在1882年前建成铁甲舰14艘和巡洋舰20艘,加上其他舰船共计100艘。然此计划

全部实现,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于陆军建设,而且在海军建

中防御主义占居上风,因此,无论是海军经费还是海军舰船的实力都比较有限。这一时

的德国海军只称得上是二流海军。
1890年时德国的海军经费为2300万美元,还不到当年它的陆军经费的1/5,只占当年英

海军拨款的1/3,相当于当年法国海军拨款的1/2。到1887年时,德国海军舰船总数为6
5
艘,总排水量为17.6万吨。到1890年时,德国海军有72艘舰船约19万吨。这时德国还没

万吨以上的战舰,而多为两三千吨级的二等巡洋舰。其作战能力也多限于防御本国的海

和河口。
俄国
在19世纪末期,俄国海军同其他西方国家的海军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论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85—1881年),还是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1881一1893年)

尼古拉二世(1893一1917年),都很重视海军建设。1870—1900年间,俄国政府对海军的

款逐年增加,1870年时为1200万美元,1880年为1755万美元,1890年为2200万美元,190
0
年达4660万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11.6万美元。在同一时期,俄国海军的舰船数量和总排

量也在不断增加,1880年时为22.3万吨,到1900年达19l艘合39.7万吨。
在海军建设指导方针上,俄国从俄土战争结束到1895年这一时期,基本上奉行着一种防

性海军政策。它受美国内战的影响,仍旧建造和购买了许多海防铁甲舰,被俗称为“水

铁炮台”,还有一些巡洋舰和鱼雷艇。它给海军所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当强敌封锁俄国海

时,俄国海军如何突破封锁、击沉敌舰。波罗的海和黑海被认为是最主要的防御海区,

少有军舰长期驻守在外国据点上。1881年海军大臣所拟制的海军造舰计划也体现了这种

神。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的整整10年内,俄国所拥有鱼雷快艇数量之多,在所有的海

国家中部居于前列。事实上,俄国海军的这种防御性政策是与它的海军实力相对弱小
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海军受当时席卷全球的马汉海权论的影响,其海军政策也

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从前的重视防御转而强调进攻。俄国国内的造船厂开始转向建

一支有远洋战列舰的舰队这一主要目标。战列舰开始按类型建造而不再是个别的建造。

一时期下水或在建的一些舰船的吨位水平明显提高,11000吨级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号、“波尔塔瓦”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虽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战列舰,但也能和当时

部分的外国战列舰相媲美。俄国还设计并在英国定制了世界上第一艘8000吨级的破冰船

叶尔马克”号。与此同时,俄国海军开始更多地出现在远离俄国海岸的世界其他海域。

们在地中海建立了一支分舰队;向远东陆续派遣了一些一级战列舰,直至把太平洋舰队

设得像波罗的海舰队一样强大。         

美国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开始执行一种缩减军备的政策。受门罗主义的影响,美国政府中许

人认为,美国并不需要强大的陆海军。因为,既然美国无意与欧洲列强竞争,国家就不

有一支强大的陆海军来向他们挑战。
受这种影响,美国的海军被大幅度削减。在5年的时间内,由原来的700艘战舰减少到仅

下52艘舰船。而且所保留的这52艘舰船也都是些还在舰首安装前膛炮的老式木制帆船。

丁美洲和亚洲,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开始从孤立主义走向帝国主义,它已经从

国人手中买下了阿拉斯加,又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和萨摩亚群岛的帕果帕果获得了建立海

基地的权力。跃跃欲试要当世界大国的美国很自然地关注起海军的现代化来。切斯特·

瑟总统对国会表示:“国家的安全、经济和荣誉都需要我们全面振兴海
军。”
“亚特兰大”舰
1883年,美国国会投票通过拨款建造3艘轻巡洋舰(“亚特兰大”号、“波士顿”号和“

加哥”号)以及1艘通信快艇(“多尔芬”号),这些舰只组成了“白色舰队”,并成为美

近代新海军的开端。1884—1889年期间,国会又增批了再造8艘装甲巡洋舰、3艘非装甲

洋舰、6艘钢制炮艇、3艘重装甲巡洋舰和几艘低舷铁甲舰。这样,到1890年,美国的新

军的总排水量已经达到12.2万吨。进入90年代后,美国海军又有10艘战列舰、15艘巡洋

13艘炮艇、12艘驱逐舰、15艘鱼雷艇和2艘潜水鱼雷艇下水。合计到1899年时,美国新海
军已有舰船98艘32.4万吨。这样,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短短的时间已使其现代海

颇具规模,实现了在19世纪末赶超德、日,仅仅落后于英、法、俄三国海军的建设目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70.8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1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