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没权力投票,没权力不高兴),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弓弩考,转自sonicbbs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23 13:12:52 2002) , 转信



发信人: pendulum (钟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弓弩考,转自sonicbbs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2年12月23日00:18:20 星期一), 转信


邢天
上尉【10】
 主题: 中国弓弩考(完)
----------------------------------------------------------------------------
----
发表时间: 2002-7-23 19:24:15编辑引用回复
----------------------------------------------------------------------------
----
    中国在近代火药武器的诞生之前,在投掷武器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的领先地位,在
这期间由七项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是其他的民族无法比拟的,卓越的制弓术,弩的发明和
改进尤其是铜弩机的创制,连弩的发明,弩车特别是多弓床弩的发明,杠杆抛石机(tre
buceht)的发明,火箭(rocket)的发明.这是我们祖先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
战争技术高超的见证。
     在近代火药武器问世前漫长的岁月里,弓箭一直是决定性的武器,没有其他青铜或
钢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
的使用弓箭。山西朔县距今2.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得箭镞,这
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证据。弓箭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史的一次重的大
进步。人们认识到了利用弹性来储存来储存能量,发明弓箭这种复杂工具需要长期的经
验的和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认为“弓生于弹”,即为弓箭的产生与弹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由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样的弹弓在
中国曾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还有人使用这样的弹弓。随着制弓技术的
发展弓箭逐渐得到了改良。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
得到发展由单体弓而加强弓,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世界上许多的不同文明分别独自发
展了复合弓,但是由于西亚斯基泰复合弓(一种双曲复合弓)这种自技术上较为成熟的
复合弓传到了古希腊和罗马(似乎是共和国末期传入),西方人依此为渊源将他们所见
到双曲复合弓都认为是斯基泰文化影响的产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
这类的弓箭了----双曲复合弓的成熟形式,双曲反弯复合弓(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
土)。中国的汉字弓就是依据双曲复合弓的象形而来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铜器就有很
多是反映射礼活动,而射礼所用的弓明显就是双曲反弯复合弓。在诗经中也不止一次提
到过弓(即角弓,可笑后来的儒家牵强把角解释为装饰品)。
    同时由于使用弓的材质差异,以使用单体弓为主的地区和已广泛使用复合弓的地区
在拉弓的方式上也产生极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国)射法。由于欧洲
单体弓弹性差,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之比低因此弓长较长,而中国的复合弓正好相反,
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比甚高,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用地中海式拉弓
法将积压手指。因此中国拉弓法用一个拇指(带指环保护)拉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
,而欧洲单体弓由于角度较大,则可以用多个手指拉弓。使用指环作为保护时使用复合
弓的标志之一,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环也是在商朝的好妇墓遗迹中出土,诗经中也有
大量记载。
    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已臻于成熟。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
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举凡材料的采择、加工的
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
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
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处也者,以为因也;漆也者,
以为受霜露也。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
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据《考工记》,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
,竹为下。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丁记》,制弓
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
.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 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之为牛戴牛)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博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
,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人。据《考工记》,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
匀润泽。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
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腔
)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
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
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傅角
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
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据《考工记》,择漆须色清
。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
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
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
,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
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
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
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
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
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在制弓术逐渐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射术也逐渐成熟。中国古代强调,射箭的精髓不
在于身形与手法,而是心念的专一。与御术要求“人心调于马”,剑术要求“与神具往
”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认为,必须心念专-、神定思去,才能够动作协调.充分发挥自
身的力量、技术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之效 。《列子*汤问》中
有一段很好的论述:“詹例曰:臣闻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
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钓,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
钓饵,犹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国古人
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动中精神气质和弓箭特性的互补关系。《考工记*弓人》中记载
:大凡选弓,应根据射手的体形、意志、血性气质而有所差异:长得矮胖,意念宽缓、
动作舒迟的人(安人),应使用刚劲的弓(危弓),配以柔缓的箭(安矢)。刚毅果敢,火气
大、行动急的人(危人),交选用柔软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  人如宽
缓舒迟(安人),再用柔软的弓(安弓)、柔缓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
深入。人如刚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刚劲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
就不能又稳又准地射中目标。
    随着防具的发展,对弓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远的射程,更好的准确
性,这都需要弓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于是弓相应的也就变得更长,也就要求使用者更
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超出了双臂的极限之后,人们就不得不去想其
他的办法。在这种条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中国有优秀的复合弓制造技
术,加上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弩机的发明,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
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
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
可见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为“横弓着臂,施
机设枢”。由于弩是延时发射的,因此将张弦装箭与纵弦放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动作,
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这更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与弓只能
用手臂张弦不同,弩还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来张弦,所以强度可比弓大.因而
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装备弩了,在春秋的晚期中国军队
中已经开始较多的使用弩作为远程的压制武器。在孙子兵法中于弩来形容兵势。“善战
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意思讲,善于用兵的将帅,他所造成态
势是险峻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这种态势,就像张满的弩,时刻保持着巨
大的威力;这种节奏,犹如触发了军机,迅雷不及掩耳。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
践曾请人教越国人习射弩箭。而战国时期各国更是普遍的装备弩弓。
   中国弩在问世以后的一千余年内是终是是世界领先的除了中国复合弓技术先进外,还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发明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弩机。战国时期的弩机都是青铜制
造的。 这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装置,包括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等部分。望山用于
瞄准;牙用于卡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
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臂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
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
,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
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
再大.只要轻轻扳动弯机,即刻便能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西方学者认为中
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福枪机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战国时期的弩依照强度和张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张弩和蹶张弩两种。擘张弩的强度
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开。《孙膑兵法》中这种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记载
这种弩装备过汉军的重骑兵用于在冲击前进行最后的火力打击。蹶张弩的力量较大,用
双臂的力量无法拉开。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记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
,有记载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则可以射到900米的惊人距离。  由
于强弩张弦难度大.发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将弩手编为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称为“
发弩”;第二组张弦后处于待发状态,称为“进弩”;第三组张弦,称为“上弯”。当
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第二组则进为第一组,第三组进为第二组,如此循环
不断,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近代欧洲的火枪手,因装填弹药费时.也采用了类似的三
排制。而日本的织田右大臣信三郎信长的三段击和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难看出,安
装有青铜弩机.大量装备中国军队的弩,不仅是先进技术的体现,也是具有高度组织性
的先进战术的标志。
    弩,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确切
的说是汉族提供了强大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使得汉民族在对付游牧骑兵时处在一个相
对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练习骑射,一方面可以凭借弩进行
有效的防守作战。西汉文帝时晁错曾上书言兵事,提到汉军与匈奴相比有五个优势,其
中的两点与弩有关。即弩箭远远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视弩的汉代中国弩发展
到了历史的顶峰比战国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弩手也是汉步兵中的精锐。第二点
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对华夏日后的远距离兵器的发展上。随着实战的要求,弩向着两个不
同的方向继续发展。第一是对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击速度,古人以此为
目的设计出了连弩,而且在战国时期连弩就已经存在(战国楚墓出土)。日后随着连弩
威力的加强,甚至设计出一种由于工程的弩(将弩箭城排的射进城墙,当梯子使)用。
)连弩的使用高峰出现在明清时代。距离远,威力大的连弩显然比早期的火药枪更受到
统治者的青睐。第二是对武器的射击距离的要求。向着这一方向的发展最中导致了冷兵
器时代射击最远的弩炮的出现。弩炮的发展此汉到宋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宋时的弩炮(
射程可考的1500米)不仅可以射击弩箭,还可以射击铁制的火药炮弹(一种爆炸武器。
类似于近代炮弹,不过是投掷的)。




弓手
军士长【7】
 发表时间: 2002-8-2 10:42:43编辑引用回复
----------------------------------------------------------------------------
----
好!增援一下!
关于“蹶张弩”:
又称“踏张弩”。一种依靠臂力和腿力结合,来张弦发射的强弩。他的形体比擘张弩大
,弩弓长约1.6米,木臂长约70厘米,弓干较厚实,一般由多层木片或竹片复合胶粘而成
。弩弓的强度较大,光靠臂力是无法拉满弓的,需要靠臂的拉力和脚的踏蹬力结合来张
弦。为了让腿脚参与张弦,在它的木臂中段,系装有韧绳。张显示,将绳套在脚上,两
手拉弦上机扣,站立、坐都可以。战国时期蹶张弩已在战场上出现,它的射程超过830米
,在射程内,蹶张弩发出的件都能穿透敌人的胸膛。当时,用这种弩装备的韩国士兵,
能以一当百,称雄一时。汉代至明代,蹶张弩有较大发展。宋代的弩多为蹶张弩,其中
有一种叫神臂弩的蹶张弩,曾流行数百年。
该内容由 弓手 在 2002-8-2 10:43:48编辑过
 



弓手
军士长【7】
 发表时间: 2002-8-2 11:13:20编辑引用回复
----------------------------------------------------------------------------
----
关于“连弩”:
一种可以连射的弩。它的弩臂上有一个箭匣。在箭匣里一次可以装入十支箭,有一个槽
孔向外出箭。只要把10支箭都装好了,将活动木臂向后一拉,就完成了拉弦、上箭、发
射三个动作,射出一支箭,这时,匣里的箭便自动再落下一支,推动活动臂,再向后拉
,再发射,可连射10支,提高了弩的发射速度。这种弩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针对弩发射速
度慢的缺点,把战国时期流传的一次发射多箭的连弩加以改进而成的,并命名为“元戎
”。这种弩是当时的一种先进武器,它灵巧轻便、发射准确、发射速度快,使用钢制弩
箭,箭长约20厘米,穿透力好。但它的射击距离较紧,杀伤力不大。
该内容由 弓手 在 2002-8-2 11:13:58编辑过
 


邢天
上尉【10】
 发表时间: 2002-8-17 21:07:14编辑引用回复
----------------------------------------------------------------------------
----
   复合弓的代表有西亚三角弓和双曲反弯复合弓,后者因为由古代斯基泰人在公元前
七世纪左右传入欧洲,古罗马人称之为“斯基泰弓”(Scythicus bow),这个名称一直
沿用到今天。中国最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即商代晚期,在大量使用加强弓的基础上,就
已经发明了双曲反弯复合弓,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成为军队装备弓具的主体。 双曲反弯
复合弓,其形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弦后,握把后缩,弓臂上下呈对称的弧
曲,弓臂的两个末梢反向弯转;二是解弦驰弓时,弓臂大幅度反向向外弯转。制这种弓
,要用干(木材)、角、筋、胶、丝、漆等“六材”。弓的两头名为“箫”,箫上要装
用作固定的“弭”,弭一般用兽角或兽骨做成,也有少量铜制的。弓体部分名为“渊”
或“肩”,握手部分名为“弣”(音如附)。
该内容由 邢天 在 2002-8-17 21:10:28编辑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58.105.11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