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ltler (大力水手), 信区: Green
标 题: 98式坦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7日13:01:4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我军最新型T-98式坦克是882千瓦的1500HB涡铃占压中冷柴油发动机,最大时速65KM/H,
最大行程500KM(与M1A2相当),全重50T,单位功耗17.6KW/T。动力舱整体吊装,传动
为分置液压传动,有备用机械传动。每侧6个挂胶负重铃,覆带双销挂胶。爬斜度32%,
壕宽3M,垂墙0.85M,潜深5M。发电机13KW。
火控系统
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炮长瞄射目标时,车长可搜索下一目标并自行射击。2500M对动目
标首发命中90%,夜间对TANK距离为3000M,自动机每分钟8发。在这次阅兵式上走过了一
种被称为T-98的新型主战坦克,从其在方队数量上看,尚未进入量产。T-98除继承了T-
90II的大部份优点之外,又经过了多项重大改进。由于底盘和炮塔与之前所见到的T-90
主战坦克有较大差异,酷似T-72的某些外形特征更使人产生种种联想,也是三种主战坦
克中引起外界争议最多的一个。
装甲及防护
从外形来看,T-98保持了国产主战坦克一贯低矮的轮廓。炮塔的正面装甲比T-90II
具有更好的弹道斜面,呈65度梯形,也更加平阔,减少了坦克正面装甲的负弹面;焊接
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表面似乎经过了打磨,显得十分光滑,加上坦克敏捷的机动性,不
知设计人员是否考虑过以此增加跳弹的机会;炮塔顶部微突,增加了内笼的可利用空间
,车长和炮手的舱盖中间设有泄爆板,可逸散爆炸以保护乘员;为了炮塔在驾驶头部伸
出时仍可以有一定的左右转动,紧挨炮盾两侧装甲块下端的锐角被向外斜销掉了一片,
露出了正面模块装甲一角,整个炮塔也因此看起来有些象M1A1;安装在支撑性基甲上的
组合式复合装甲块有三个吊环,显示整块组件在受损后可以整个吊起,换新,立即投入
战斗,大大缩短了战时turn around的时间,也利于日后升级更换更好的复合装甲;复合
装甲可能是合金钢,铝合金同淬化陶瓷的叠加组合 (Chobham) ,据说其中还夹有防破片
芳纶纤维板,估计正面装甲整体防护能力在600毫米均质装甲以上;以往,苏式坦克的炮
弹通常存放在乘员座椅下的转盘式弹机内,一旦被引发,整个炮台都会被掀掉,而98式
的炮塔尾部虽比90式有所延伸,但据说弹舱仍未实现分舱化,颇为遗憾;另外,考虑提
高乘员的生存能力,自动装弹机,油料箱可能用钢板隔离;炮塔两边各有两具 5联装电
控烟幕发射器。有人关心T-98是否有空调的问题,T-98的火控系统采用大量精密的微电
子仪表,加上大江南北不同地理环境的考量,内部不可能没有空调。
该坦克可能还首次装备了主动防护系统。在炮手舱盖的左后方有一个盒式装置,附
有一疑似红外干扰机的窗口,其所在位置和工作方式类似俄罗斯新推出的“窗帘 -1”(
Shtoa-1)型光电对抗综合防御系统,应可干扰“TOW”式和“龙”式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
统,对“幼畜”,“铜斑蛇”等同样使用半主动导引头的导弹,制导炮弹也有一定效果
。在车长位置上方有一个被罩子护住的传感器可能就是该防御系统的360度激光告警装置
。该系统处于自动工作状态还可以联动烟幕发射器及时在导弹来袭方向设置烟幕,以便
金蝉脱壳。如果不是光电对抗系统的话,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光电观瞄仪了,那就当真具
有“中国特色”了。
底盘及动力
T-98的座位排列为车长在右,炮手在左,驾驶居前正中,发动机和变速箱则采后置
的传统布局。前斜板上有横向加强筋及V字形防浪板,这些deja vu的特征使人很容易就
联想起苏联的T-72,但是从其三组路轮的不等间距来看,其内部动力,悬挂系统同T-90
又如出一辄,承载系统使用相同的6组装在扭力杆上的大直径负重轮,相信底盘只是为容
纳新型发动机而改良设计的。新型发动机的产地不明,只知道输出马力为1,500匹,可
使用包括柴油 (为基本燃料),汽油 (为辅助燃料) 和煤油 (为备用燃料) 多种燃料。单
位功率重量比为30匹/吨!
武器及火控系统
125毫米炮采用同俄制T-80滑膛主炮,2A46M-1类似的结构,可以发射高速穿甲弹和
反坦克,反直升机半主动激光驾束导弹。高速穿甲弹在2,500公尺内应该可以击穿西方
目前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炮射导弹则对5,000公尺内的目标构成威胁。防空武器除炮射
导弹外,仍为12。7毫米机枪。传统的并列机枪的窗口被罩住,不知是否被挪为它用。
T-98的数字式火控技术应该说是十分先进的了,由横风感应器,双向稳定器,车长
,射手昼夜热成像观瞄仪,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自身速度,目标速度测量仪,炮
耳倾角传感器,药温,环境温度指示器等组成,首发命中率应接近80% (注:炮射导弹通
常高于80%)。其中,初期T-90II一直被人逅病的缺少红外热像仪在T-98上已经得到纠正
。热像仪比起T-90II的被动式夜视仪来讲有夜视距离超过3,000公尺,穿透烟雾,尘沙
能力强,隐蔽不易受干扰等优点。热像仪的另一绝对优势就是它能够分辨肉眼无法分辨
的伪装目标和混杂在背景地物中的目标。带着这个知识就不难理解【解放军报】中的“
千米外”让藏在沙墙后的坦克“现形”的神奇了。 T-98火控系统中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就
是它已经拥有了目标自动跟踪技术 (注:【解放军报】同篇文章有相关描写)。炮手不需
要特别精确地瞄准目标,只要按一下跟踪按钮,瞄准镜便可自动以一定速度跟踪目标,
从而提高了在动态下的命中概率。目前,只有日本的T-90,法国的“雷克勒”和以色列
的“梅卡瓦Mk3”坦克已初步具备这一功能。如果自动跟踪系统进一步增加自动探测与自
动识别的功能,则中国下一代双人坦克指日可待!
根据【解放军报】的相关描述,T-98已经装备了现代化的“车载信息系统”。这种
战斗信息管理系统是把车载导航 (惯性导航+GPS) 和瞄准系统与简单的信息传输系统作
有机的结合,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反应到车长的战术显示器上。坦克乘员借助从信息系
统所获得的战场态势感知 (Situation Awareness),在实时 (Real Time) 中做到“知己
知彼”,还可使坦克的主要武器对视距外的目标进行瞄准和射击。如果以上电子装置是
透过MIL-STD-1553B的数据汇流排 (data bus)进行联接的话,实现装甲兵同空中,水面
兄弟部队C3I的一体化就不是一个梦想了!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显示T-98的指挥和通讯手段
已经赶超M1A1,接近M1A2的水平,也标志着我装甲兵部队正式进入了战场数字化的新时
代。
另一种解放军近年致力研究的重点坦克技术就是大闭环炮瞄功能 (Bust-on-Target
),这主要是指第一发炮弹不中,第二发自动修正射角,立即开火的能力。拥有大闭环系
统的坦克可在第一发错过目标的情况下,对敌有95%以上的二次攻击命中率!这样先进的
火控系统如果还不具备“猎-歼”操作模式的话就有点儿浪费。估计,即使T-98不具备接
战多点目标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车长也应具备越过射手直接实施攻击的功能。
这种最先命名为96式的主战坦克于1996年定型,97年试服役,今次展出的还要先进
,是其最新改良型 (注:也可能是最终量产型),1998年才研制成功,目前尚未进入量产
,也是目前中国最贵重的战车,其各类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其超过一千万人民币
的价格注定T-98不可能被军方大量采购,可以看作是中国为追赶世界先进坦克技术,维
持相关研发技术力量的一种努力。阅兵式上出现的T-98由来自北京军区的装甲第七师坦
克团上尉骨干驾驶,尽管在预演时出了一次严重的机械故障,该团还是在正式仪式上做
到了万无一失,不辱使命,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猎,瞄,夜,快,远”
从T-90II到T-98,性能从机动,火力和防护力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整体战力
达到或超过了俄制T-90的水平,看来中国确实通过购入T-80U学到了不少东西,加上这几
年对西方坦克技术的研究,已经大幅改良了国产的T-90II战车,但还存在着不足。世界
上排名前十的西方主战坦克都在50吨以上 (韩国的“迷你”M1A1,K1A1也超过了51吨,
吨的门槛,似乎也在走西方内置模组装甲的道路,不过我国目前的装甲水平不加ERA能否
达到第三代西方主战坦克的防护力度(注:大约1,000毫米均质装甲的水平) 还有待商榷
。贫铀装甲的密度比钢大250%,对抗动能穿甲弹特别有效,且具有费效比高,核污染微
小等优点,值得考虑。如果中国使用了俄国技术的自动装弹机的话,将会在实战中有大
麻烦。因为俄制自动机每次在炮弹射出后都会自动将炮身调整到4度15分仰角进行装弹,
然后才能恢复瞄准,这中间有大约十秒的延迟,在海湾战争美伊坦克对决中,同样使用
自动装填机的许多伊拉克T-72坦克就在装填的延误中丧失了战机,永远地瘫在了沙漠的
空旷中。 M1A1的炮手在战后也谈到,通常伊方装填一次再瞄准,使用人力装弹的M1A1已
经摧毁了目标并转向下一个牺牲者了。火炮还有升级到55倍径135/140毫米坦克炮的潜力
,惟再配合高速动能炮弹 (>10兆焦) 和电磁炮,电热炮的研究,才能在这场永无休止的
“甲-弹之争”中取得先机。根据我国现有电子工业的整体水平,火控系统也应该有改良
的余地,尤其是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探测距离以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容量和速度,火控系
统应该瞄准3,000到3,500公尺内发现,攻击目标的能力,这一难度相当于5米开外的距
离弹针射蝇一般!在今后的坦克对擂中,谁能够争取主动,谁能够首发命中,谁就有希
望从战斗中生存下来,相反,则可能被敌人消灭。“猎,瞄,夜,快,远”将是中国进
一步改良T-98所遵循的准则。祝愿我国的T2000能够一统江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3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