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beer (福星高照), 信 区: green
标  题: 勾画未来的主战坦克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Sat Apr 26 20:00:25 1997
出  处: dip1.hit.edu.cn

  2015年,被誉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将迎来它的百年华诞,届时,活跃在陆
地战场上的未来坦克,将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呢?
    近年来,美军借冷战结束之机调整主战坦克研制计划,在进一步改进M1
系列主战坦克的同时,积极探索未来坦克发展,提出2l世纪坦克的方案设想。
并进行一系列先进技术演示,为在2015年前后新型坦克的问世作准备。

      Ml坦克淘汰出局

    毫无疑问,M1是当今最优秀的主战坦克之一,然而它毕竟已是70年代设计
的产物,当时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打赢在欧洲中部进行的大规模地面战争,这与
美军面临的未来突发战争差距甚远。为适应未来作战的需求,美国陆军将特别
重视提高兵力投送能力力。而62吨的M1坦克很难实现大批量快速投送。该坦克
已改进两次(即M1A1和M1A2),继续改进已很难在性能上有大的突破。M1系列
坦克的另一大弱点是对后勤保障依赖性过大,需要庞大的后勤补给设施,对道
路桥梁的承受能力要求苛刻,每行驶8小时就得补充燃料。所有这些都限制了它
的可快速部署性。到2020年前后,目前的M1系列坦克服役已近40年,急需更新
换代。因此,在1995年夏天美国陆军装甲中心的“未来坦克需求报告”中明确
提出,“目前装备的坦克无法应付未来突发战争的威胁”。

        未来坦克的发展设想

    严格他讲,未来坦克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坦克,美国陆军的需求报告中称之
为“未来战斗系统”(FCS)。这是一种先进的作战机动系统,装有电推进和先进
悬挂装置,比M1系列坦克更轻、更快、更具杀伤力,重量降至43吨,越野速度达到
96公里/小时,能打击8公里外的目标,可抵御已知任何反坦克武器,后勤保障减
为M1的一半,在敌方领土可实施纵深机动,并能执行间接瞄准射击和空防任务。
      如何实现所设想的目标,美国陆军装甲中心最初建议2003年终止M1系列坦克
的生产,集中资金研制未来坦克。由于风险性太大,最终采纳了美国陆军科学委员
会建议的“渐进式”发展途径,通过对M1A2坦克的继续改进,减少未来坦克的研
制风险。在美国陆军最近公布的“坦克现代化计划”中己确认这种途径。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技术上的突破是实现未来先进坦克的前提。目前美军已开始对一些关键技术
进行广泛的基础性研究。这些研究包括:
      复合材料结构演示试验
该项研究旨在用复合材料结构取代传统的装甲结构,以达到车重减轻33%的目标。
美国联合防务公司从1994财年开始该项研究,1995年11月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关键结
构设计。该设计表明,采用隐身技术的复合装甲结构可以使整车重量减轻35%。
      电磁技术
美军十分重视电磁技术在未来坦克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技术的新型坦克炮不仅可以
提高弹丸初速,还将减轻重量,大大改善坦克的机动性能,是减轻后勤负担的理想
选择。美国陆军与国防特种武器局合作研究的电磁炮技术,在1995年底进行的小规
模试验中,将30毫米口径弹丸的炮口动能提高了25%。美国军方认为该项目风险性最
大,但如果资金充足、进展顺利,电磁炮可望于2013年左右研制成功。电传动方面
也取得。一定进展,新近美国几家公司联合研制了一台“卡曼”电传动试验样车。
试验表明,装有电传动的50吨样车能够达到目前主战坦克的性能要求。
      “避免命中”技术
广泛研究各种主动防扩措施,以便使未来坦克具备应付从上面和水平方向来袭的各
种反坦克武器威胁的能力。美国陆军将尽可能地借鉴诸如海军水面舰艇“密集阵”
近防武器系统那样的主动防护技术。美国联合防务公司已于1995年获得该项目研制
合同.计划于1997财年完成。
      多探测器目标捕获技术
该项目主要研究如何将毫米波雷达、光电探测器与乘员控制显示系统融为一体,以
及计算机辅助目标识别等技术,旨在减轻乘员负担。提高目标捕捉的及时性和准确
性,美国陆军己于1996年10月与一家公司签订为期38个月的合同。
      减少乘员人数
该项目在对车辆电子学技术、测控装置、乘员自动化工作站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减
少乘员人数,改变传统设置的可行性,目标是从现在的4人减至2~3人。乘员辅助技
术仿真演示试验已‘于1995财年开始。在车辆电子学方面。美国陆军计划开发一种
性能大大优于目前1553B数据总线的高速数据总线,以提高坦克的自动化水平。
      为了保障未来先进坦克的研制,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最近还进行了一次较
大的机构调整,从组织上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制,把未来坦克所需的关键技术作
为主要研究方向。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