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anZhao (Alan), 信区: Green
标  题: 劈波斩浪铁骑威——水陆坦克面面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0月07日18:38:4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劈波斩浪铁骑威——水陆坦克面面观
  一条大河波浪宽,没船没桥过河难,水陆坦克真神勇,征服了滚滚的波涛,跨过江
河把敌歼……
  明眼人一看便知,敢情这段“引子”是电影《上甘岭》中脍炙人口的插曲《我的祖
国》第一段落的“翻版”。几句顺口溜,可能会使你感觉到,这水陆坦克还真有两下于
。不过,如果有人问:水陆坦克为什么能在水中行驶?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水陆坦克?中
国的水陆坦克性能怎么样?恐怕有一些兵器爱好者未必能全回答上来。本篇文章就试图来
回答这些问题。
江河湖海变通途
  江河湖海,历来是军队必须面对的巨大天然障碍。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在欧洲平
原上平均每行进奶。印千米就有一条宽100米以下的小河、100—150千米有一条宽300米
以下的中等河流、250—300千米有一条宽300米以上的大河。我国南方的水网稻田地区,
更是水网明渠,河川密布,水乡泽国,沟汉纵横。在这样的地区作战,各种作战兵器如
何克服水障碍,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大问题。
  在克服水障碍方面,坦克有一个“绝活”,那就是潜渡。不过,坦克的潜渡水深不
能超过5米,潜渡的江河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1000米,再说,坦克潜渡前要经过20多分钟
的准备,还是挺麻烦的。而水陆坦克、两栖装甲突击车一类,在克服水障碍方面,有着
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装甲车辆克服水障碍的途径上,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苏联和中国
侧重发展水陆坦克,而美国等国家则侧重发展两栖装甲突击车。
“能水能陆”显神通
  水陆坦克,可以定义为“能自身浮渡,有水上推进装置,可在水上和陆地使用的坦
克”,是特种坦克的一种,主要用于水网地带、强渡江河和登陆作战。
  水陆坦克属于特种坦克是从作战应用的角度来划分的。如按战斗全重来划分,它属
于轻型坦克一类。它具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也相当好,但防护上比较弱。为保证在水
上浮渡,它不能装很厚的装甲,一般水陆坦克的装甲只有15—20毫米厚,只能防轻武器
和炮弹破片的攻击。但它不经准备、随时随地就能克服水障碍,这一点要比主战坦克强
得多。更重要的是,水陆坦克在水中可以打炮,而且在火炮转到侧面,火炮指向“时钟
3点钟”或“时钟9点钟”的位置时也能打炮,不会因射击的后坐力使坦克翻车。
  在水陆坦克的设计上,要解决两个根本的问题。首先一条是要保证水陆坦克在水中
能浮起来。水陆坦克的浮力,是由密封车体的外廓排水体积来决定的,同时还要有足够
的浮力储备(注),一般为车重的20%—30%。道理不难理解,如果水陆坦克的浮力储备
为0,那么,在水中,水就要一直没到炮塔顶;更重要的是,有了浮力储备,才能使水陆
坦克在一定的风浪下浮渡,不致有灭顶之灾。我国自行设计的63式水陆坦克的浮力储备
高达28%—30%,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水陆坦克的内部,在车体的最低处还要装有排
水泵,能够不间断地将渗漏到车内的水排出去。
  水陆坦克在设计上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车上要有水上推进装置。水陆坦克的水
上推进装置有螺旋桨式、履带划水式和喷水式3种。其中,履带划水式是靠转动的履带划
水来推动坦克在水中行驶,它的结构较简单,只能达到5—7千米/小时的航速。螺旋桨
式推进装置和飞机上的螺旋桨差不多,不过,一个是和水起作用,一个是和空气起作用
。螺旋桨式水上推进装置可使坦克达到7—12千米/小时的航速。而喷水式推进装置又和
喷气式飞机相似,其原理也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喷水式推进装置可
以达到9—13千米/小时的航速,是目前在水陆坦克上用得较多的一种。在这里,再把喷
水式推进装置的结构和原理简单介绍一下。喷水式推进装置由水泵、管道、吸口和喷口
等组成。通常,在水陆坦克的车体尾部左右两侧各装一具喷水式推进器。水上行驶时,
先要竖起防浪板,减少激起的波浪袭击车体,同时要挂上“水上挡”,使发动机的动力
经分动箱带动水泵中的泵轮旋转。由吸口吸入的水流,经泵轮搅动后,以高速向车后喷
出,由水体的反作用力产生推力,推动水陆坦克向前航行。通过改变喷水方向,可实现
水陆坦克的水上转向和倒车。喷水式推进装置的优点是能量转换效率高(约30%以上),
操纵灵活,防护性好,缺点是占用车内的空间较大。
源远流长兴波路
  水陆坦克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就进行了坦
克的浮渡试验。1918年10月,英国军方在伦敦附近的布伦特水库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坦
克浮渡试验。当时,在DC型坦克的车体两侧各挂上一个“驼”式浮箱以增大浮力,试验
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方式太笨,未能在战争中使用,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水陆坦克。不过
,它是坦克克服水障碍的第一次尝试。
  一战后,英国人于1920—1922年间,制成了以D型坦克为基础的水陆坦克的样车,靠
履带划水使它达到了2.4千米/小时的水上航速,但最终未能成批生产。后来,美国、
法国、苏联、日本等国都在研制水陆坦克上做过不少尝试。其中,最成功的是苏联于19
33年设计的T—37水陆坦克。它的战斗全重只有3.2吨,乘员2人,装1挺7.62毫米机枪
,公路最大速度为35千米/小时,水上最大速度为4千米/d、时,总生产量为1200辆。
后来,苏联人又研制成功T—38、T—40轻型水陆坦克,这些水陆坦克上都装上了螺旋桨
式水上推进装置,车首也装上了防浪板,可以说像个水陆坦克的样子了。
  在二战期间,另一个重视水陆坦克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于1942年研制成功“卡米”
2型水陆两用坦克,日本人称它为“特2式内火艇”,意思是“特殊2型内燃机艇”。其战
斗全重10.9吨,乘员2人,装1门37毫米火炮,靠螺旋桨式推进器使水上最大航速达到了
9石千米/小时,这在二战时已是相当高的航速了。在世界各国的水陆坦克中,特2式内火
艇的结构,可以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它有流线型极好的前后浮箱。浮箱和车体
的连接严丝合缝,不像一般的浮箱是临时加上去的。装上前后浮箱后,它更像一条船。
上陆卸下浮箱后,又跟一般的轻型坦克别无二致。有意思的是,它隶属于日本海军,名
称也称为“内火艇”,而不称为“战车”。它要由潜艇来进行海上运输,而且是捆绑在
潜艇外面来运输。显然,这是一种权宜之计。“特2式内火艇”的生产总数是180多辆。
由于二战后期日本海军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一二百辆“内火艇”成不了什么气候,
很快被美军消灭殆尽。
  在二战后期,为适应登陆作战和岛屿争夺战的需要,美军和英军将M4中型坦克改装
成M4DD(双驱动)坦克,实际上就是水陆坦克。在M4DD坦克的尾部装上了两个直径66厘米
的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使它的最大航速达到了8—10千米/小时。M4“谢尔曼”中型坦
克的战斗全重约30吨,本身不具备浮渡性能。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为了增大浮力,必须
增大排水体积。采用浮渡围帐,便是解决的办法之一。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36根可充
气的橡胶管,保证本车乘员能在15分钟之内把围帐竖起来,十分方便。在1944年6月6日
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盟军总共动用了10个M4DD坦克营,其中,英军5个营,加拿大军3
个营,美军2个营。这些DD坦克在登陆作战及随后的强渡江河作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竖起围帐的M4DD坦克,很像一个大水柜(图4)。当然,这样的坦克在水中就不能打炮了
,只是临时改装的一种权宜之计。尽管如此,诺曼底登陆还是应算作是世界上动用两栖
战车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不过,世界上各军事强国对水陆坦克的发展,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适
度发展,有的则不主张发展。50年代以后,美军把发展两栖车辆的重点放到两栖装甲突
击车(AAV)上,为美军海军陆战队提供登陆作战的武器装备。美军在二战中广泛应用的L
VT履带式登陆车,以及二战后研制的AAV两栖装甲突击车,属于装甲输送车一类,主要用
于近海登陆作战中的人员和作战物资运输。两栖装甲输送车在外形上“像车又像船”,
但更具有船的特征——硕大的车体,流线型的轮廓,如果你不注意到它的履带,真会把
它当成一条船。它的火力比较弱,一般也就是机枪一类轻武器。美国在2000年前后研制
的AAAV先进两栖突击车将装上25毫米机关炮,水上最大航速将达到36—46千米/小时,
无疑,这是一种很先进的武器系统,但要到2007年才能装备美军。
  二战后,重视发展水陆坦克的国家是苏联和中国。苏联于1952年装备了PT—76水陆
坦克,其战斗全重为14.6吨,乘员3人,装1门76毫米火炮,公路最大速度为44千米/小
时,靠喷水推进装置使水上最大航速达到了10千米/小时,水上最大行程为65千米,共
生产7000辆。
  80年代以后,苏联/俄罗斯侧重发展能两栖机动的步兵战车。不过,BMP—1/2步兵
战车采用履带划水方式,水上最大速度仅有7千米/小时。90年代研制成功的BMP—3步兵
战车上,采用了先进的喷水式推进装置,水道的设计非常讲究,水上最大速度达到10千
米/小时,公路最大速度达到70千米/小时。由于BMP—3步兵战车在火力、机动、防护
及水上机动性方面已全面超过了PT—76水陆坦克,可以担负两栖作战任务,所以,在此
之后,苏联/俄罗斯已不再发展专门的水陆坦克。
华夏铁骑舞浪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64年开始装备仍式水陆坦克(题图)。其战斗全重为18吨,乘员
4人,装1门85毫米坦克炮,陆上最大速度以千米/小时,水上最大航速11—12千米/小
时,水上最大行程达到120千米,在水上能抗3级风2级浪。从火炮威力、水上机动性等方
面看,它都超过了PT—76水陆坦克,是当时世界上一种性能优秀的水陆坦克。
  1966年2—4月问,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组织了水陆坦克横渡琼州海峡试验
。琼州海峡宽19—40千米,潮流强烈,水层混浊,横渡的风险极大。在风急浪高的大海
里,小小的水陆坦克犹如一叶扁舟,颠簸剧烈,参试人员个个晕车呕吐,体力消耗极大
,水陆坦克随时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经过艰苦的训练,驾驶员们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能在大海里连续航行几个小时,终于胜利完成了横渡琼州海峡的壮举,为近海登陆作战
积累了宝贵经验。
  63式水陆坦克是我国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两栖战斗车辆,荣获1965年国家计委、
经委颁发的国家新产品二等奖,显示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新研制出ZTS63A式水陆坦克(见本期封面),在火力、机动、
防护性上,较63式水陆坦克有全面提高。可以相信,在未来的保卫祖国、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强渡江河、近海登陆作战中,ZTS63A式水陆坦克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正是—

  江河湖海何所惧,钢甲铁骑赛蚊龙!
(注)浮力储备:水陆坦克在战斗全重状态下浮停于静水中,其吃水线以上部分的水密容
积所能提供的浮力。一般以浮力储备系数(浮力储备与车辆战斗全重的百分比)来表示。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