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ve (百年孤独), 信区: Green
标  题: 微波束武器比核弹还厉害………………………(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l  6 21:08:54 2003)

微波束武器比核弹还厉害……………………………………

 大连陆军学院  由德喜 

  在未来的战场,定向能武器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它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

波束武器。其中,以微波束武器的威力最大,也最具发展潜力,被称为未来战场的“魔网

”。 

  以光速打击目标 

  大家知道,当电子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的速度通过等离子体时,将产生定向微波能量

,这种微波能量比雷达用的微波功率强几个量级。如果将这种波束能量汇集起来,有可能

成为一种杀伤武器。微波束武器就是基于这种构想,设法用强微波发生器和高增益定向天

线,辐射出强大的微波射束,从而达到杀伤、摧毁目标的目的。由于微波束武器不是像常

规武器那样靠弹头和碎片的化学能和动能打击目标,而是靠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行进的射频

电磁波能量打击目标,因而它被称为“射频武器”。 

  专门破坏电子设备 

  与常规武器、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相比,微波束武器并不直接破坏和摧毁飞机、导

弹、卫星及其它装备,而是通过强大的微波束,破坏它们内部的电子设备,使其丧失战斗

力。那么,它是怎样破坏电子系统的呢? 

  我们知道,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凡是处在强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中的任

何金属物体,都会在其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和电荷,感应电流可以通过各种入口(如天线、

导线、电缆和密封性差的部位)进入内部电路。当感应电流较低时,会使电路功能混乱。

如出现误码、抹掉记忆或逻辑等情况;当感应电流较高时,还会造成电子系统内的某些敏

感器件永久性损伤。由于强微波的这种效应类似于爆炸时产生的强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

影响,所以又称为“非核电磁脉冲效应”。 

  微波束武器不仅能像核电磁脉冲那样攻击现代兵器系统中未加防护的电子设备,而且

能像中子弹那样杀伤目标内部的战斗人员。尤其厉害的一招是:微波能量还可以穿过很小

的隙缝。纤维和玻璃,只要隙缝的尺寸小于微波的波长,绝大部分的微波能量都可沿隙缝

进入目标内,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是坚固的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不能逃

脱客观存在的“魔网”。 

  毁灭性的打击 

  微波束武器可攻击的目标非常之多,从太空中邀游的卫星到跨洲越洋的洲际导弹,从

巡航导弹、飞机到通信器材、雷达、计算机和其它光电器材,只要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

,都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微波束武器的破坏作用吧!当一个国家遭受到微波束武器的袭击时

,将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城市中的供电系统内的主要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等因瞬间的强大感应电流而被击毁

;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由于电子设备受到破坏而不能正常飞行、起飞和着陆,即使是采

取了抗电磁脉冲措施的飞机也会因驾驶员受强微波作用引起的神经及心理功能紊乱而失控

,导致飞机坠毁;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预警卫星等空间飞行器将丧失功能,成为绕地球飞

行的废物;由于控制导弹发射的计算机内部的程序被强微波抹掉而导致导弹不能发射,即

使发射出去,也因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被损坏而推动控制;指挥三军进行协同反击的CI(

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计算机)系统也因通信、控制等系统遭到破坏而瘫痪;打击目

标内的未加防护的人员可能死亡,即使侥幸活下来也可能成为心理、功能不全的残废……

可以说,微波武器杀伤威力甚于某些核武器。 

  打击区域广 

  值得指出的是:微波能量的传播类似于激光束,速度也大致相同,但微波射束不像激

光束和粒子束那样必须汇集得非常细才能发挥威力,其波束较宽,且能量衰减慢,因而可

打击较大的目标区;微波束武器的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较之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更远

;适当选择微波辐射频率,可使相应对抗的措施复杂化,令对手防不胜防。因此军事专家

称这种武器为定向能武器库中的“超级明星”。 

  目前,不少国家都在竞相研制和发展新型微波功率源,以求取得战略上的优势。研制

微波束武器的最大绊脚石是:如何防止其在射束行进途中对己方电子系统造损伤。此外,

还必须防止可能出现的对抗措施,即微波束要有抗干扰性。▲
 


--
http://bbs1.nju.edu.cn/file/2002101523432420817.jpg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5.2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