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ingitr (心剑), 信区: Green
标  题: 微波武器:特殊的效应 诱人的前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2 11:21:27 2004), 站内

提起微波,很多人会想到现代炊具———微波炉,它以清洁、方便的加热方式使人
们很快得到美味佳肴;有些人会想到现代信息传输———微波通信,它能载送大容
量信息,让人们充分享受“天涯若比邻”的快乐;但也许少有人知,微波还可以成
为现代战争中的利器。这还得说起那——— 

  连串的事故 

  1961年10月,苏联在新地岛进行当量为6000万吨梯恩梯的氢弹爆炸试验。这颗
氢弹一爆炸,美军设在阿拉斯加的预警雷达和4000公里范围内的高频通信立即失灵
,时间长达20小时。 

  1962年7月,美国在太平洋的约翰斯顿岛进行14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高空核试验
。爆炸发生后,距其1400多公里的夏威夷瓦胡岛上,所有街灯同时熄灭,几百台防
盗报警器响成一片。同年,美国进行的代号为“星鱼”的高空核爆炸使其7颗军用卫
星同时报废。 

  这一连串的事故引起了美国军方的重视。经过大量研究,科学家们揭开了谜底
:原来是高空核爆炸透射进大气层,产生了不定向的高强度微波。它们对电子设备
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微波为什么这么厉害呢?这是因为它具备——— 

  特殊的效应 

  高功率微波作用在各种物体和系统上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就其物理机制来讲主
要有3种。 

  电效应。它是指高功率微波在金属表面或金属导线上感应电流或电压,并由此
对电子元器件产生的效应,如造成电路器件状态反转、性能下降等。 

  热效应。它是指高功率微波对介质加热导致温度升高而引起的效应,如烧毁器
件、出现热二次击穿等。 

  生物效应。它是指高功率微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生物吸
收微波功率并将其转化成热能,热能又转化成温度。这种效应可以说是热效应的一
种。 

  由于具备以上效应,微波才有着——— 

  奇妙的用途 

  军事科技工作者利用微波的效应开发出了微波武器。微波武器在现代战争中有
多种奇妙的用途。 

  电子系统的“杀手”。微波武器能够攻击所有带电子部件的武器系统,包括雷
达、精确制导武器、飞机、舰船、车辆、自动化指挥台站的计算机系统。微波武器
可使它们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彻底丧失作战效能。 

  隐形武器的“克星”。目前的武器要隐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吸波材料和外
表面的吸波涂层来吸收雷达波。但这种方法对付微波武器发射的高能量电磁波无疑
于“引火烧身”。大量吸收高能量电磁波会引起强烈的热效应,导致武器自身温度
迅速升高以致烧毁。 

  非致命性作战的“法宝”。不同强度的微波辐射会使人的肌体出现不同程度的
急性或慢性损伤。因此只要调节微波武器发射的微波辐射强度,就可以按照自己的
意愿使敌方人员身体状态发生变化。这同激光致盲、次声致聋有异曲同工之妙。微
波武器用途广泛,但它只有——— 

  简单的种类 

  目前各国研究的微波武器有两大类。 

  微波波束武器。这种武器主要是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杀伤破坏目标
。它能全天候作战,有效距离较远,可同时杀伤几个目标。它还完全有可能与雷达
形成一体化系统,集探测、跟踪、杀伤功能于一体。但这种武器研制技术难度较大
,不少问题还待解决。 

  微波弹。一般是在炸弹或导弹战斗部上加装电磁脉冲发生器和辐射天线,利用
炸药爆炸压缩磁通量的方法产生高功率电磁脉冲,从而在目标的电子线路中产生感
应电压与电流,以击穿或烧毁其中的敏感元件。尤其是当目标的缝隙大于微波的波
长时,微波弹爆炸产生的微波脉冲可以从目标缝隙钻进去,令敌方防不胜防。目前
比较成熟的是投掷式微波弹,正在进一步实用化。 

  尽管种类简单,但微波武器有着——— 

  诱人的前景 

  电子计算机是所有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但电子系统好似智高体弱的白面书生,
抗干扰和抗毁坏能力比较差。这就是现代武器系统的“软肋”。微波武器正是抓住
了这一弱处,犹如无形的“神鞭”,既能进行全面毁伤、横扫敌方电子设备,又能
实施精确打击、直击敌方信息中枢。可以说,微波武器是未来的电子战、电磁战和
信息战都不可或缺的武器。 

 

 

来源:《中国国防报》 


--

唉呀,老天有眼,我忍辱偷生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多谢。我们全家都是他
害死的,我还被逼作了他的兔宝宝哪。这个狗贼,人人得尔诛之,你就快点杀了他,我
准备放鞭炮去。
干嘛这么慌慌张张的,稳着点。幸好我带了大队人马来。当然啦,你仇家这么多。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5.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