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侦察球——士兵的“第三只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Sep 27 08:40:43 2006), 转信


来源:《现代兵器》

    在地面作战行动中,士兵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了解建筑物、地下室、洞穴等封闭空间内的敌情。虽然现代侦察手段多种多样,但掰着指头数一数,能够对封闭空间进行有效侦察的几乎没有。士兵要想知道建筑物内有无敌人,通常只能亲自进去探个究竟,尽管明知敌暗我明,随时可能遭到致命袭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外近年出现一种新式侦察器材,这就是被誉为士兵“第三只眼”的侦察球。 

另类“侦察兵”

  侦察球也被称为监视球,外形呈球状,大小和一枚手雷相近,因此士兵可以随身携带。
其内一般装有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电池等,使用时将其直接投掷到建筑物、地下室或洞
穴里,由传感器采集周围的信急,然后由无线通信设备将这些信息传送出去。士兵利用便携
式显控装置接收信息,借此了解封闭空间内的情况。目前传感器一般选用可见光相机,因此
有人将侦察球形象地称为“可投掷的相机”,不过它们除了可以拍摄图像外,还可以将图像
实时传送给使用者。当然,除了相机外,侦察球也可以安装麦克风,用以采集声音信号,或
者安装化学或生物传感器,用以探测生化战剂。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05/侦察球1.jpg

    从组成和效用来看,侦察球似乎可以归入小型或微型无人侦察车的范畴,不过其球状外形显得比较另类,而其结构和技术要求也要简单得多,因此制造成本仅为数千美元甚至一千美元左右,而目前投入使用的便携式无人侦察车基本在十万美元以上。正因为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加上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侦察球虽然问世没有几年,但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军事部门的关注,目前以色列、美国、新加坡、瑞士、瑞典等国均已推出各自的产品。 

六个“小精灵”

  “眼球” 由以色列的一家小公司——ODF光学有限公司专门面向军事和安全部门开发
的视觉产品,“眼球”(Eye Ball)侦察球是该公司迄今最成功的产品。 

  “眼球”重仅0.57公斤,大小如同一个网球,内装运动探侧器、全向相机、近红外发光
二极管照明灯、麦克风、声音记录器、无线电发射机、锂电池等部件,外面包有三层橡胶,
因此相当坚固和结实,即使从两层楼抛下或被掷向混凝土墙时也不会受损。在一次试图穿透
双层玻璃(每层厚6毫米)的投掷试验中,该侦察球虽然未能穿过第二层玻璃,不过自身也
毫发未损。需要时,使用人员可以任意角度将其投掷到建筑物内。由于重量集中在底部,“
眼球”滚动一段距离后可以直立,并能在操作人员遥控下以4转/分的速度旋转或停止旋转
,从而为内部部件提供稳定而灵活的工作环境。除了投掷外,使用人员也可以将“眼球”吊
到一根杆上,用以探查走廊、楼梯、阁楼、角落或坑道内的情况。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05/侦察球2.jpg

    按设计,“眼球”由锂电池供电,可连续工作2小时。其全向相机是ODF光学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它采用一套特殊的透镜系统,可以实时提供360°全向图像。众所周知,普通的光学透镜系统其视场覆盖范围在宽度上总有一定限制,而该公司的全向光学透镜系统可覆盖全圆柱或近球域场景,使得成像器件不需要旋转便可捕捉全向场景,也不需要通过数次拍摄来拼接一幅全向图像。试验表明,这种全向相机能从地板位置扫描室内大部分空间,捕获22.86米远的目标图像,其连续工作时间为4小时。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照明灯用于提供定的夜视能力,作用距离为8.226米。麦克风可以收集方圆25米内的声音信号。无线电发射机利用2.4吉赫频率传输图像和声音信号,在902-928兆赫频率上传输红外和控制信号,其室外和室内最大传输距离分别为182.8米和36.56米。使用人员的便携式显控装置配有163毫米(64 英寸)显示器、视频连接器、无线电接收机、天线等,用于接收、存储、显示及中继图像与声音信号,并控制侦察球的旋转、照明、信号传输等,其连续工作时间为2.5小时。需要指出的是,“眼球”和显控装置之间的这种数据传输并没有采取保密措施,原因主要在于传输距离较短,信号一般不可能被截听或干扰。 

  “眼球”问世后不久便被以色列特种部队采购,而且引起美国军方的浓厚兴趣。2004年
3月,五角大楼的反恐技术支持办公室从ODF光学有限公司订购了一批“眼球”,尝试在反恐
行动中付诸使用。美国雷明顿公司则从ODF光学有限公司购得“眼球”的特许生产权利,以
“眼球”R1的名义在美国大力推销这种新产品。该公司的如意算盘是:美国军方或执法部门
现在虽然开始使用侦察机器人,但它们的单价基本在16万美元以上,而一套“眼球”系统(
包括两枚侦察球、一枚训练球、一台便携式显控装置、两个充电器及其他附件)售价仅 48
00美元,每枚售价1500美元,且至少可以重复使用25次,可谓物美价廉,因此其市场销售前
景应该是一片光明。 

  “投掷式机器人”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士兵经常得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陌生的洞穴
或建筑物,去搜查恐怖分子以及反政府武装人员。这不但造成了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而且
严重影响了美军的士气。为此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近年一直在加紧实施“战术机动机器人”
计划,以尽快开发出适合侦察封闭空间的无人地面车辆。 2005年,名为“投掷式机器人”
 (ThrowBots) 的侦察球应运而生,并被运到伊拉克接受驻伊美军的试用。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05/侦察球3.jpg

    据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透露,这种侦察球大小类似于一个苏打罐,内装相机和无线电接收/发射机,使用时可直接扔进洞穴或建筑物内。理想情况下,“投掷式机器人”在滚动一段距离后在地面直立(否则将在使用人员的控制下陕复稳定),然后拍摄封闭空间内的局部态势感知图像,并将图像传送给外面的使用人员,传送距离最远为30米。与以色列“眼球”不同的是,“投掷式机器人”通过某种运动机制而具备了一定的机动性,能在使用人员遥控下灵活完成多种动作,例如在较为复杂的地形环境中穿行,在危险来临时快速躲藏,通信中断时通过变换位置来恢复通信。因此,在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的眼里,“投掷式机器人”就是一种无人侦察车。 

  需要说明的是,在“投掷式机器人”问世之前,“战术机动机器人”计划已经推出数种
型号的无人侦察车,有的甚至已在实战中付诸使用,例如名为“背负式机器人”(PackBot
)的履带式无人侦察车。早在2002年7月,4辆“背负式机器人”样车就被运到阿富汗战场,
用于侦察建筑物和洞穴。据称,它们在短短几天内成功搜查了26个洞穴、4个地下碉堡、一
座地下弹药库和一座建筑物,没有一辆在行动中发生故障或受损。2003年3月,“背负式机
器人”又出现在伊拉克,用于搜寻伊军士兵。尽管这些外形“传统”的无人侦察车在实际使
用中表现不俗,但依然暴露了不少缺点,例如尺寸偏大,不利于单兵携带;无法通过简单、
快速的方式(如投掷)进入封闭空间;训练和后勤支持要求较高。相比之下,“投掷式机器
人”无疑要简单、方便和快速得多,非常适合火力小组或下车士兵携带和使用。 

  “视觉球” 在新加坡,以研制轻武器、弹药和信息装备为主的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
于2004年推出名为“视觉球” ( Vislonball)的侦察球。这是一种便携式遥控侦察球,可
安装相机、麦克风或其他传感器负载,而且足够坚固,允许被投掷到诸如房间、狭窄空间或
受生化污染的敌对环境中,它能以无线方式将收集到的信息或数据传送出来,便于使用人员
安全地了解和评估目标区的态势。 

  按照目前设计,“视觉球”重约1.5公斤,在球形结构内安装相机、无线电发射机、电
池、控制接收单元、电动机、传动装置和悬挂系统等部件。球形结构直径约110毫米,采用
轮式驱动设计,可在使用人员遥控下向前、向后、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相机拍摄的图像通
过无线电发射机传给显控装置,传输距离为100米。充电电池提供2小时连续工作时间。显控
装置由小型LCD监视器、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组成,可以接收和显示图像、声音或数据
,也可以控制“视觉球”的运动。除相机外,该侦察球还可以加装麦克风来收集声音信号,
甚至换装化学或生物传感器,用以在敌对或被污染环境中探测生化战剂。 

  “近距离投掷式相机” 在2005年9月英国举行的DESI国际防务展上,瑞士Macroswlss
公司首次展出了专门为城市战或反恐行动开发的侦察球——“近距离投掷式相机”(SRTC),
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 

  该侦察球重约0.43公斤,直径为100毫米,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呈圆盘状,
底部平坦,并集中了侦察球的大部分重量,因此侦察球滚动一段距离后可以自动使底部着地
,从而处于稳定状态。上半部分呈半球状,里面装有CMOS相机、发射机、全向天线、电池、
电动机等。当侦察球稳定后,上半部分将在电动机驱动下以12转/分的速度旋转,此时CMO
S相机开始拍摄图像,并通过在2.4吉赫频率工作的发射机传送图像,传送距离最远达300米
。CMOS相机采用PAL视频系统(需要的话也可换用NTSC视频系统)和56毫米/F2.0透镜,有
效像素为628×582元(PAL)或510×492元(NTSC),最小照度0.3米?烛光,信噪比大于20
分贝,可在﹣10℃~﹢45℃温度下工作。电源选用1节HR22型非充电电池,其电压为9伏,最
长可为侦察球提供5小时的持续工作时间。 

  “间谍眼” 在“近距离投掷式相机”的基础上, Macroswiss 公司最近又开发了“间
谍眼”(Spyeye)侦察球。与其他侦察球不同,“间谍眼”并不适合投掷使用,其特长在于
具有极强的附着能力,可以方便地附着在各种表面上,例如通过胶垫附着于平坦表面,通过
长钉附着于不规则表面,通过磁铁附着于含铁材料上。在特定场合下,例如在巷战中,士兵
如果判断某一区域属于危险地带,可以将“间谍眼”置于附近的墙壁或电线杆上,然后躲在
安全的地方进行遥控监视。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05/侦察球4.jpg

    “间谍眼”包括电源在内重仅0.07公斤,直径约50毫米,因此非常便于携带。它沿袭了“近距离投掷式相机”所用的相机、发射机和全向天线,但电源换为2节6伏的非充电锂电池,持续工作时间2-3小时。由于造价低廉,该侦察球可当作一次性器件使用。 

  Rotundus机器人  2004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空间技术中心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即Ro
tundus公司,专门从事机器人设计、制造和销售,其主打产品便是与公司同名的Rotundus系
列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均有一个坚固的球形外壳,内装各种机械部件和传感器,但大小迥异
,小的直径只有10毫米,大的达到3米。Rotundus公司最初打算将它们用于行星表面勘探,
但后来发现小型Rotundus有更合适的用武之地——军事侦察与监视。从此,侦察球家族又增
加了一个新成员。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05/侦察球5.jpg

    与大多数侦察球类似,Rotundus一般装有电动机、电池、相机、无线电通信设备等部件,可在一定距离内为使用人员采集和传输特定区域的信息。如果内部空间允许的话,它们还可以方便地加装或换装其他部件,如小型雷达、GPS接收机、麦克风、热像仪等。就设计而言,Rotundus有三个独特之处。其一是采用了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机构,内部设有一根中轴,轴上悬挂两个钟摆,在电动机的驱动下,钟摆向前(或向后)摆动时侦察球滚动前进(或后退),钟摆向侧移动时则进行转向。试验表明,侦察球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能以20-30公里/时的速度滚动(相当于人慢跑的速度),能越过30°的斜坡。其二是得益于形状和运动时摩擦力很小,Rotundus实现了很高的能量效率,一次充电可以持续工作8-10小时之久。其三是它们采用了严格的密封设计,能在沙地环境中工作而不需担心内部机械部件被沙粒损坏。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Rotundus不仅可以用于侦察封闭空间,而且适合执行室外监视任务,例如在机场、弹药库、油井等重要设施周围进行巡逻和警戒。据称,Rotundus的升级版将能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利用内置的GPS实现导航,更进一步的发展则是成为具有自主能力的机器人。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简单、实用而又廉价的侦察器材,侦察球已经引起国外军事部门的
高度关注,其发展可谓方兴未艾。正如美国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一位专家所言:“士兵、警
察和防火队员进入建筑物时,都有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无论是出于执行战斗任务或执
法的目的,或在发生火灾时在充满烟雾的房间里确定人员的位置,能否迅速发现目标是直接
关系到生死的问题。就此而言,侦察球无疑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装备,之前人们从未见识过类
似技术,它是一种崭新的侦察手段,而且很可能前途无量”。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