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oy (~_~), 信区: Green
标  题: 反巡航导弹技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13日15:49:11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海湾战争后,许多国家认识到巡航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获得这种武
器,所以巡航导弹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种形势,如何防御巡航导弹就成为一些
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反巡航导弹研究方兴未艾
  在过去几年里,一些国家就如何反巡航导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尤其关注巡
航导弹防御问题,研究的内容很广,包括威胁出现的时间;相关技术途径的有效性、成
熟程度和费用;各军种间部件通用的可能性。还评价了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防御通用探
测器和武器的可能性,评定了战斗机、地空导弹、浮空器(包括系留气球和飞艇)和其他
武器系统在巡航导弹防御中的潜在作用;各种固定翼飞机和浮空器作为探测器和武器平
台的费用和优点。此外,还研究了在巡航导弹防御中进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美国在各种研究和评估中得出的一些结论可以概括如下:
  (1)未来10年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将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必须提高对地攻击巡航
导弹防御计划的优先权。战略防御计划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弹道导弹防御上,却忽视了
来自巡航导弹的威胁是很大的失误。
  (2)巡航导弹的雷达和红外信号特征弱,能在低空利用地面杂波和有利地形隐蔽飞行
,防御系统难以探测和跟踪,所以拦截巡航导弹甚至比拦截高超音速的弹道导弹还要困
难。
  (3)为了在远处发现巡航导弹,必须把空中、地面多种平台携带的雷达、红外探测器
、毫米波辐射计等不同探测器组网,使其协同一致地工作,这样才能达到尽早预警、有
效识别巡航导弹的目的。
  (4)多层防御将是拦截巡航导弹的最有效的方法。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提出的方案是
,外层由战斗机对来袭的导弹进行消耗性攻击,中间层由空基探测器平台引导的地空导
弹(ADSAM)狙击漏防的巡航导弹,内层由近程地空导弹进行拦截。
  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现状
  探测巡航导弹的最佳方案得到初步验证
  1996年2月,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考爱岛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第一阶段巡航导弹
防御先期概念技术演示,即“山顶试验”后,又进行了加强的联合演习。参加的有经过
特殊装备的“宙斯盾”巡洋舰;陆军的“爱国者”导弹连6海军陆战队的“霍克”导弹连
和TPS—59雷达;空军的1架E—3“哨兵”预警机,2架F—
  16战斗机和8架F—15战斗机,一架装备协同作战能力(CEC)系统的P—3C反潜巡逻机
。一个装有探测器的32米长的高空气球等。试验中在1160米高的山顶(模拟空中平台)放
置雷达和照射设备。山顶雷达提供的引导信息通过CEC系统传给“宙斯盾”导弹巡洋舰,
舰上发射的4枚“标准—2”舰空导弹成功地拦截了4枚在舰载SPY—lB雷达作用距离之外
、模拟掠海飞行巡航导弹的 BQM—34靶机。在演习中还把来自“宙斯盾”巡洋
  舰的引导信息通过高空气球传给“霍克”导弹系统,海军陆战队发射4枚“霍克”导
弹成功地拦截了4枚模拟的巡航导弹。这次试验和演习证明,利用相互配合的空基、地基
探测器能显著地扩大作战空间。并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美国国防部在评价若干空基探测器方案以后,认为效费比最佳的方案是由固
定冀飞机和浮空器组成的混合力量。
  各种拦截手段的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1)先进战斗机在反巡航导弹中有巨大潜力。
  1993年美国空军和海军曾联合从事一项如何击落巡航导弹的秘密计划,该项计划把
美国陆基和空基探测器、空军和海军的战斗机、快速数据传输系统和经过特殊改进的空
空导弹联成一个高技术网以拦截巡航导弹。
  通过研究和试验,美国国防部认为先进战斗机在反巡航导弹中有巨大潜力,因为它
们所装的下视下射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装置相互弥补,能发现低可探测性巡航导弹的
航迹及其在地面背景中的运动。装有毫米波主动雷达导引头或凝视红外焦面陈列导引头
的空空导弹,能将目标与干扰物或地面杂波区分开来,因此能发现、锁定并拦截巡航导
弹。战斗机的优点是,活动范围大、机动性强,适用于远距离拦截作战,执行大面积防
空任务。因为它的许多单元都可以空运,所以该系统能同快速反应部队一起部署到冲突
地区。
  (2)改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可在反巡航导弹中发挥作用。
  试验证明,原来主要用于对付飞机的比较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如美国的MIM—104
“爱国者”、MIM—23B改进型“霍克”,俄罗斯的S—300P(SA—10)等防空导弹系统,经
过适当的改进,都可用于拦截巡航导弹。1996年6月,美国用“复仇者”近程防空系统进
行反巡航导弹试验,在“布雷德利”战车旋转炮塔上安装
  的FIM—92A“毒刺”导弹,在与其配套的“哨兵”(Sentinel)引导装置和前沿防空
C3I(FAADC3I)系统的引导下,成功地摧毁了模拟的巡航导弹。这证明改进的低空近程防
空系统也能用于防彻巡航导弹。
  (3)高能战术激光武器拦截巡航导弹的可行性得到验证。1996年3月,美国陆军和以
色列联合研制的“鹦鹉螺”(Nautilus)高能战术激光武器,在试验中,摧毁了模拟巡航
导弹飞行的BQM—34S型靶机。预计这种系统可能安装在“布雷德利”战车或重型卡车上
,其燃料仓携带的燃料足够进行50次射击,每次射击成本约几千美元。
  美国报出发展低成本巡航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国防部的官员预计,巡航导弹的生产成本较低,装备数量一定较多,未来敌人
的战术可能是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内以大量巡航导弹实施饱和袭击。依靠现在的多层
防御的方法费用太高.它需要在现场保持大量的机载设备,提供大范围的陆基系统,并
在单一的任务中占用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为此,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发展低成
本巡航导弹防御(LCCMD)计划,并从1997年开始发展高效低成本巡航导弹防御系
  统。
  该计划将考虑到防御系统的所有方面,包括监视和火控系统,但重点是发展低成本的
拦截弹技术。可能的部署方案有机载的、陆/海基的,或两者的结合。国防高级研究计
划局打算研究一种价格只有现在空空拦截弹几分之一的武器系统,并在2000年进行演示
验证。考虑的方案有:价格20万美元的拦截弹射程250干米,价格为3—5万美元的拦截弹
射程50千米。
  远程拦截弹可能部署在远距离发射的平台上,包括预警机和浮空器等空基探测器的
平台、“宙斯盾”军舰、C—130运输机等都可能作为远程拦截弹的发射平台,以便显著降
低单发杀伤成本。而近程拦截弹可能由战斗机发射。
  美国研究用降高制导炮弹(DAGGR)拦裁巡航导弹
  美国陆军的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在一些机构的支持下,正在研究降低高度制导炮
弹的概念,它可提供相对低廉的对巡航导弹和其他目标(反辐射导弹、近程火箭弹、无人
机和直升机发射的空地导弹)的防御。目前该方案的支持者已提出进行为期3年的先期技
术演示计划。为了进行演示,可能部署一个或多个装备这种DAGGR的排,每个排配备两部
火控雷达和6门装在履带车或轮式车上的火炮。技术革新应用公司正在设计3米基线的干
涉雷达,以提供全天候的360度监视、非合作目标识别、跟踪和为多枚炮弹同时提供指令
制导。上述炮弹每枚成本约2500美元,将从76毫米或105毫米火炮发射。
  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发展趋势
  美国国防部认为,今后5—10年内巡航导弹防御技术将有较大发展,一些新系统将能
提供使用。但是实际部署情况,不仅与存在的威胁有关,也将受到经费的制约。例如,
美国打算采用以来办费和全寿命费用最低为中心的分阶段的采办战略,制定“一项有潜
力的、负担得起的计划,初期部署过渡性的系统,当威胁确实扩大时,可迅速作出反应
,部署高性能的系统。”
  未来反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的趋势是:
  发展一体化的防空系统
  寻求与反飞机和反战术弹道导弹共用探测器和拦截武器,使未来的防空作战成为反
飞机、反巡航导弹和反战术弹道导弹的一体化作战。具体做法是:
  (1)改进现有的防空系统,使其具备反巡航导弹的能力。
  美、俄等国除继续改进现有的防空导弹系统,增强反巡航导弹的能力以外,还将大
力提高战斗机在反巡航导弹中的作用。主要途径是:①提高预替机雷达的灵敏度并加装
红外探测设备,以提高预警机对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和探测的可靠性,从而把战斗机引
导到作战空域;②改进战斗机的下视下射雷达并安装红外搜索与跟踪装置,以便能在地
面杂波干扰的情况下发现巡航导弹;⑧改进空空导弹的导引头和引信,使其能有效地对
付巡航导弹。
  (2)新研制的系统也要求尽可能具有反巡航导弹、反各种飞机和反战术弹道导弹的能
力。
  例如,美国、德国和意大利正在联合研究“扩大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作为多
层防御的低层防御系统,要求它能拦截各种飞机、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美、以正
在联合研制的“鹦鹉螺”战术高能激光武器,能使19千米远处飞行的导弹的传感器失灵
,在4.8千米或更远处将其摧毁。它主要用于对付近程战
  术导弹和多管火箭弹,也可用作前沿地区或近程防空武器,以对付巡航导弹、无人
机、攻击型直升机等。
  强调发展低成本防御系统,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以减轻经济负担
  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低成本巡航导弹防御计划,其目标是在2000
年进行概念验证,2004—2006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对于研制作战效能高、多用性好,
但是成本高、技术风险大的拦截武器,如激光武器等,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和技术风险将
谋求多国合作。 
--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66.6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