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俄罗斯A-135战略反导系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02日16:38:5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俄罗斯A-135战略反导系统
 
  俄罗斯的A-135(西方称之为ABM-3)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
冷战时期,前苏联从战略军备竞赛的高度出发,开始研制这种战略反导系统,直到1995
年2月才完全投入使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A-135系统
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安全需要,加上该系统昂贵的操作费用,核弹头潜在的危险性及
其效能的不断退化,使得一些俄罗斯领导人萌生了让这把“金色保护杀退役的念头。据
俄罗斯军方透露,该系统中有的部分已经撤除,重点将转向其它方式的战略防御。尽管
可能不会正式退役,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A-135的作战能力日渐消退,前途岌岌可危。

  前苏联最早发展的反导系统是A-35。该系统从1959年提出研制,直到1978年才进入
部队服役。A-35的作战能力极其有限,只能对付6到8枚洲际弹道导弹的袭击。在1959年
,由于洲际弹道导弹力量很小,A-35还能免强应付。但到了70年代,洲际弹道导弹有了
大规模的发展,A-35的反导能力实在是杯水车薪。70年代初,前苏联估计至少有60枚10
0万吨当量的弹头瞄准莫斯科,是A-35系统作战能力的近10倍。随着分导式多弹头的出现
,威胁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此背景下,苏联部长会议于1975年6月决定部署一种代号
为A-135的新一代反弹道导弹系统。
  A-135反导系统装备了两种导弹系统:一种是代号为53T6的高超音速大气层内导弹拦
截弹,类似于美国的斯普林特;另一种是代号为51T6的大气层外导弹拦截弹,类似于美
国的斯帕坦。
  
  51T6拦截弹
  西方情报部门一开始将51T6导弹称SH-11,后改称ABM-3戈耳工。51T6是一种大型两
级导弹,装在标准的运输-发射筒内,像洲际弹道导弹一样从地下井中发射。导弹的一级
发动机装有固体推进剂,用于导弹的快速加速。二级是液体火箭主发动机,有一个单推
力室和4台微调发动机。这种固/液配置可使二级发动机更容易控制,既保证了拦截末段
有很高的能量,又可使推力有很好的可控性,从而提高了导弹的机动能力。为了节省燃
料,二级发动机可以停机并重新点火,而对于固体发动机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导
弹的设计过程中,还特地进行了辐射加固,因为根据设计要求,51T6拦截弹的作战环境
中可能会有核爆炸,既可能是来袭的再入核弹头爆炸,也可能是其它A-135系统拦截弹的
核弹头爆炸。
  在发射前,指挥中心将拦截点的大致位置装入51T6拦截弹的惯导系统中。惯导系统
用于在拦截的初始快速助推段进行飞行控制。在拦截末段,导弹第二级通过Don-2NP作战
雷达的指令制导机动到位。51T6拦截弹没有采用末制导,因为它所携带的1万吨当量级A
A-84核弹头在脱靶距离内有足够的杀伤力。51T6导弹的有效射程为350公里。
  53T6拦截弹
  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与S-300V系统(西方称SA-12)使用的9M82反战术弹道导弹相似
。西方一开始称其为SH-08,后改称ABM-3瞪羚。它是一种锥形单级导弹,带有固体助推
发动机,通过气动控制进行机动。53T6的最大飞行速度达10马赫以上,可承受的横向过
载和轴向过载是常规地空导弹的数倍,可达30g以上。
  53T6导弹也放置在运输-发射筒中,从地下井发射。发射后,导弹一经飞离发射井,
立即通过气动控制转弯在最短距离上迎击再入的来袭目标。53T6拦截弹的表面采用了高
强度低重量的铝钛合金和特殊的防热层,以免导弹被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引起的气动热
烧毁。该弹的有效射程达80公里,其射程和最大作战高度分别是原设计指标的2.5倍和3
倍。53T6与51T6一样,也装有AA-84热核弹头。但与51T6不同的是,53T6使用自己的作战
管理雷达。53T6有两部雷达,一部相控阵雷达跟踪导弹和目标,而另一部雷达则向导弹
提供指令数据。
  导弹样弹的试验发射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进行,其中还包括1982年6月18日进行的发
射两枚弹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再入弹头的试验。据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到1988年,共生产
了500枚这种导弹;而据一些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家认为,可能共生产了3000枚。
  A-135发射设施
  51T6和53T6两种拦截弹都是从特别加固的发射井发射。这是一种普通的发射井,配
备了特殊的速开井盖,以便导弹能快速发射。由于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的尺寸较小,因
此发射井的深度和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两种拦截弹的部署方式大致为:4个发射场部署
的是53T6拦截弹,每个发射场有16口发射井;4个发射场部署的是51T6拦截弹,每个发射
场有8口发射井。
  据美国中情局1987年的一份报告透露,前苏联还为尺寸较小的53T6导弹研制了地面
发射装置。这很可能是苏联对抗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一个部分。1982年,A-135系统的作
战需求进行了修改,以使其能更好地对付射程较短的弹道导弹,也就是能对付美国开始
在西德部署的潘兴2导弹。
  作战管理
  A-135系统由5K80P特别加固指挥所进行协调指挥。该所直接与苏联国土防空军总部
联系,接收来自各层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网络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提供预警并提示系统
启动。
  A-135系统的新一代作战管理雷达是一种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代号Don-2NP。它呈
尖塔型,每个侧面将近152.4米长、36.6米高。据称修建这座雷达共用了32000吨钢,50
000吨混凝土和12000公里长的电线。Don-2NP雷达工作在厘米波段,覆盖范围为360度;
其距离精度约为200米,角度和方位精度为0.02~0.04度;对于直径5厘米的目标,其
探测距离达600到1000公里。
  Don-2NP本身可进行初始目标识别,但A-135网络一般用较旧的猫窝相控阵雷达对其
进行补充。猫窝雷达于1978年列装,用于改进后的A-35M反导系统。该雷达进行初始目标
识别,然后将目标移交给Don-2NP进行末段跟踪和攻击。
  A-135的部署
  1980年,驻扎在图拉科沃和博尔琴基的两个反弹道导弹师被撤除。这样,部署在莫
斯科地区的反弹道导弹发射装置从100部减到了32部,部署在科林和努多的发射场。位于
图拉科沃和博尔琴基的发射场开始建造加固的发射井,以替换以前A-35M系统使用的笨重
的、易受打击的地上发射装置。80年代初,前苏联又开始建造另外5个发射场。这些发射
场修建了放置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的新型发射井以及相关的新型作战雷达系统。1987年
,A-35M系统的发射装置已减至16部,而70年代末巅峰时期高达100部。Don-2NP作战管理
雷达于1987年完工并于1988年投入试运行。到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时,A-135系统尚未
达到全部作战能力。
   前苏联的解体对A-135系统影响不小。由于国防预算的大幅下跌,该系统的许多重
要工作被迫停止。预警系统网络很快年久失修。另外,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有的允
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境内的雷达,但有的如拉脱维亚,坚持要拆掉雷达,因为它们对环境
有害。由于缺少研发经费,许多设计局已经垮台;而采购费用的不足,使得A-135系统的
许多组成部分没有着落。尽管如此,A-135还是在90年代初的几年中勉强对付,以部分作
战能力投入使用。
  弃之可惜的“鸡肋”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在距莫斯科这么近部署装有核弹头的反弹道导弹系
统。有批评者指出,如果在拦截过程中有一枚AA-84核弹头爆炸,那么莫斯科将有10%的
人丧生,2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污染。舆论还批评该系统的维护费用太高,声称1993年一
年就花费了300多亿卢布。还有人要求为A-135系统装备非核弹头。另外,俄罗斯的一些
军方人士认为应该优先维护和改进弹道导弹预警网,对国家安全防御来说,这比反弹道
导弹系统更为重要。此外,莫斯科地区的防空重心已经转移,重点已转向防御轰炸机及
其发射的导弹。A-135实际上已被打入“冷宫”。
  A-135是冷战时期的产物,靠着前苏联解体后的惯性继续研制并投入使用。尽管它已
不能适应当前安全需要,且仍需投入大量的钱财,但由于已经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弃之不用于心不忍,维持运转又不愿注入巨资,A-135已成为俄罗斯欲罢不忍的一块“
鸡肋”。在这种背景下,A-135只能是坐吃“老本”,慢慢变成作战能力完全丧失的一堆
“废物”。
任 云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