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界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评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an 16 09:00:20 2007), 转信


《现代兵器》

    格斗导弹是指近距空空导弹,射程一般都在20公里以内。因为近距离空战的激烈,所以格斗导弹的机动性、反应速度和灵敏性极高。曾有人把中距空空导弹很形象的比喻为“适合远攻的投矛”,而近距格斗导弹就像是最适用于近身肉博战的“短刃”。 

  虽然海湾战争、南联盟战争等最近的几次现代化战争中,中距空空导弹表现很是出风头
,似乎让世人觉得双方战斗机进行近距离格斗已成为过去时。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典型的空
战模式是首先用中远距空空导弹对敌机进行首轮攻击,然后在近距离内用格斗导弹进行空中
近距格斗。空战中仍有50%的几率还是要进入近距格斗状态,最近几次局部战争的战后总结
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满足现代空战中近距格斗的需求,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等军事强国和地区
都在积极发展第四代红外近距格斗导弹,以谋求在现代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第四代近距
格斗导弹的发展历程,最早始于前苏联时期研制的R-73。 

开创新时代R-73

  20世纪80年代初的法国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苏-27战斗机首次在西方世界面前展示了“
眼镜蛇机动”。虽然这个机动动作让观众们看得是大呼过隐,但西方也有不少人对其大加讽
刺,称其为“花拳绣腿”,作为表演还行,却没有实战价值。苏联解体后,西方有了更多了
解前苏联机密的机会,苏-27、米格-29等战斗机配备的R-73格斗导弹以及与之配套的头盔瞄
准具浮出水面。在与美国F-15战斗机的模拟对抗中,配有头盔瞄准具和R-73导弹的前苏联四
代战斗机(西方标准应为三代)可以打得F-15毫无还手之力!从1983年R-73开始服役起,一
直到西方国家的AIM-9X等能与之相抗衡的四代格斗导弹服役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各国空
军都处在阴影之下。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1.jpg

    前苏联/俄罗斯的R-73导弹于1987年开始服役,是世界上第一款进入现役的“准四代先进格斗导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笔者认为R-73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第四代近距格斗导弹”,称其为“三代半”倒更恰如其分),西方称其为AA-11“箭手”。为了增强机动性,R-73采用“双鸭式”气动布局,以改善传统的鸭式布局舵面易过早失速的缺陷,并在头部加装4片风标式活动翼面,用来测量迎角,以改善导弹飞行品质,防止超过临界迎角而失速。另外,R-73首次在空空导弹上应用推力矢量技术,即在尾喷口加装4片扰流板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并与空气动力控制相结合,使导弹的控制通道由传统的3通道控制变为5通道控制,即2个喷流偏转舵控制通道、2个空气动力舵面控制通道和1个副翼滚转控制通道,从而使导弹在主动段上的最大机动过载达到60g,远远超过了传统空气动力舵面控制方式所能提供的机动过载能力。 

  R-73采用MK-80多元红外导引头,位标器离轴角±45°,具有很强的离轴发射能力。由
于采用氮气致冷的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和脉冲调频技术,增强了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
全向攻击能力,并可与头盔瞄准具交联,使飞行员在超出平视显示器视场的大范围内快速瞄
准跟踪目标,充分发挥导弹所具有的大机动、大离轴角发射和全向攻击能力。而这种能力在
很长一段时间后西方国家才具备。R-73的基本型为R-73MP1,发射重量105公斤,弹长2900毫
米、翼展510毫米、弹径170毫米、射程0.3~20公里,离轴发射角±45°,最大速度3.7马赫
,采用重8公斤的双层连杆式战斗部与无线电近炸/碰炸引信(后期改为激光近炸/碰炸引
信)。 

  改进型R-73MP2的发射重量增加到110公斤,弹长增加到3200毫米,冀展缩至404毫米,
离轴发射角扩展到±60°以上,导引头升级为MK-80M,抗干扰能力更强,并增加了初段捷联
惯性制导,具备了“发射后锁定”的能力。R-73MP2改进了发动机,具有长达11秒的燃烧时
间,使之最大射程增加到30公里,导弹的“不可逃逸区”相对于R-73MP1大大增加。 

  最让北约各国空军紧张的是,R-73MP2可掉转180°攻击后方目标,即“越肩攻击”能力
,这种发射方式已在1989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其在向后射击时最大射程为7~12公里。
不过因为前苏联解体,经济全面崩溃,在经过几番起伏后才陆续完成了“越肩攻击”的整个
试验过程,验证了此项技术的可行性,再也无力继续进行更深入研究。尽管如此,其表现出
的超大范围攻击区一直让西方战斗机飞行员感到恐惧,因为当时西方的空空格斗弹主力型号
AIM-9L/M以只有相对很小的离轴发射角(小于±40°),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另外,R-73还有一个比较“独创”的改型,就是R-73“后射”型,其向后射程为1~12
公里,可在载机尾后60°的范围内对目标实施攻击。这款导弹也是仅经过了几次试验后,便
一直没有新的消息传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R-73,很多方面已不如普遍采用成像制导、推力矢量等技术的西方四
代格斗导弹,但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传闻R-73的最新改进型采用了红外成像
、全动式喷管、综合信息处理等诸多先进技术,弹重和体积略小于R-73。与R-73导弹不同的
是,原扰流板被全动式喷管取代,并取消了前翼,改为尾部空气动力舵面和推力矢量组合控
制。改为全动式喷管后,发动机推力损失大为减少,再加上气动阻力和弹重也有所减小,所
以射程相较于基本型R-73增大了一倍。导引头工作于双频段,灵敏度有大幅提高,为基本型
的两倍,最大离轴角为±90°。“三角旗”设计局对这款导弹的消息把关极严,甚至拒绝承
认它的存在,所以很多细节到现在还是鲜为人知。 

不争气的“迟到者”ASRAAM

  ASRAAM导弹源于1980年美、英、德、法四国签订的《新型空空导弹系列谅解备忘录》。
根据该备忘录,1982年开始由英国牵头联合欧洲诸国研制“先进近距空空导弹”(ASRAAM)
,最初由英、德两国于1984年组成的BBG公司为主承包商,并给予该弹在美国服役时的编号
AIM-132。与此同时,美国负责研制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以达到协作分工、共同发展
北约下一代空空导弹的目的。但是,让北约各国没想到的是,英国人研制ASRAAM的进度一拖
再拖、问题不断,迟迟不能达到实用化阶段。在R-73导弹的强大压力下,逼得美国人又气又
急,不得不丢掉这个计划自己去研制AIM-9X;德国也退出另找合作伙伴研制后来的IRIS-T;
法国退出计划后另立流派,研制了“米卡”中距型与红外格斗型,最后只剩下英国航空航天
公司作为主承包商独家坚持继续研制。本该是北约各国众望所归的下一代格斗导弹明星、对
抗R-73强悍性能威胁的希望,最后却落得孤掌难鸣。经历了重重挫折与磨难后,一直到200
2年ASRAAM才正式交付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由此看来,西方国家绝大部份四代红外格斗导弹
的出世,既有R-73强大威胁的逼迫这一重要因素在内,也要给ASRAAM算上一部分“功劳”。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2.jpg

    ASRAAM导弹采用“无翼式”气动布局,4片切尖三角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沿弹体方向配置3个弹耳,其间距与美国AIM-9“响尾蛇”和AIM-120“阿姆拉姆”导弹相同,且既能提供前者的模拟式发射电缆、又有后者的数字式发射电缆,故适用于能挂上述导弹的任何发射架。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式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4个舱段:导引头舱(内装位标器、传感器、致冷装置和结构组件),电子和引信战斗部舱(内装电子器件和电源、近炸引信、战斗部和结构组件)、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和舵机舱。ASRAAM导弹的重量87公斤,弹长2900毫米,弹径166毫米,翼展450毫米,发动机采用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为叠层带钢壳体,内装无烟固体火箭燃料,最大速度3.0马赫,最大过载50g,射程15公里。 

  ASRAAM采用英国索恩EMI公司研制的主动激光引信,和德国宇航公司研制的高爆杀伤战
斗部。但在红外导引头方面让英国人感到难堪的是,其最为关键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研制进度
一直拖着整个项目的后腿。后来不得不引用美国休斯公司为AIM-9X研制的128×128元凝视焦
平面红外成像导引头,才使得ASRAAM渡过了这个难关。相对于推力矢量技术在其他四代近距
格斗弹上普遍应用的情况,ASRAAM并没有采用该技术,这也是其最遭非议之处。 

  BBG公司曾在早期根据一项称之为“尾狗”(Taildog)的验证计划,对推力矢量技术进
行过研究,包括采用喷流偏转舵和旋转喷管方案,但以研制经费高、导弹重量增加等理由而
予以放弃,代之以放宽静稳定性的“无翼式”布局方案。其实,英国的技术实力在当时还达
不到那样的水平,所以才不得已采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布局,这也为后续研制带来了数不清
的麻烦。因为“无翼式”气动布局主要是靠弹体始终保持较大的攻角来获取升力,对导弹控
制率要求很高。而导弹在弹道初始段因为速度较低所以气动舵面的舵效不明显,无法产生足
够的控制力。这样,在弹道初始段的有效控制就显得很困难,严重的话甚至可导致导弹在初
始段失控。ASRAAM导弹初始段控制困难的问题一直拖了很长的时间才逐渐解决,也把其他几
个当初参与进来的合作国家的耐性全给拖没了。 

  而且,ASRAAM的气动舵面在初始段舵效不明显,对大离轴角发射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因
为大离轴角发射时导弹需要有很高的过载能力才行,此时单纯的气动控制舵面难以提供足够
的转向控制力,也就决定了其不可能有很大的离轴发射角。所以,英国人称ASRAAM具有“大
离轴角发射能力”,这点很多专业人士都表示怀疑。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3.jpg

    相对而言,ASRAAM也不是全无长处,它在弹道中、末段的效能比较明显。因为导弹发射出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速后,气动舵面的舵效已能满足导弹机动性的要求,因此ASRAAM在经过了增速阶段后的机动能力可达到50g。而且ASRAAM导弹总体上呈圆柱型,除了尾部的4片尾翼外,弹体显得异常光滑整洁。这使得导弹的气动阻力非常小,有利于保证导弹的高飞行速度和弹道末段存能,压缩目标飞机的机动范围,达到“先敌发射”尽可能先击中目标的目的。与其他四代格斗导弹相比,ASRAAM仍无突出的优势,特别是在缠斗时需要大离轴角发射以抢得先机的时候,显得更加力不从心了。 

傲视群雄AIM-9X

  美国人看到英国伙伴研制ASRAAM的进度实在是拖沓,在R-73强悍性能的威压之下,不得
不另起炉灶研制新的格斗导弹。经过了一番竞标后,最后选定由休斯导弹公司为主承包商,
这也就是今天的AIM-9X。不过时日变迁,休斯公司导弹业务后来被雷声公司收购,AIM-9X也
随之转到了雷声的旗下。AIM-9X的弹长2.9米,弹径127毫米,重85.5公斤,翼展为445毫米
,采用这种外形布局不仅可减小阻力,还可节省挂弹空间,以便装进象F-22、F-35这类隐身
战斗机的小型内挂武器舱内。 

  根据美国军方的要求,AIM-9X导弹应能对抗俄罗斯R-73和其它的大离轴角发射格斗导弹
,要具有比对手更好的目标截获能力、更大的机动能力和优良的抗红外干扰能力。关键是要
保证美国飞行员在近距格斗时能够首先发射导弹并命中目标。因此,AIM-9X的主要战/技术
指标是,机动过载超过50g,最大离轴发射角±90°为了满足战/技术指标的要求,整个项
目的关键之处就是高性能凝视焦平面红外成像导引头和低阻高机动气动布局。 

    AIM-9X采用128×128元啼铟汞凝视焦平面红外成像导引头,为世界首创。焦平面阵列器件工作在3~5um波段,安装在一个万向支架上,导引头离轴角高达±90°,而且其光学组件的跟踪角速度高达800°/秒。无论是导引头的视界还是跟踪角速度,都在目前四代红外格斗导弹中首屈一指。整个导引头被安装在蓝宝石头罩内。蓝宝石是一种比氟化镁更硬的材料,这种材料不易剥蚀(特别是出现砂粒的情况下),耐冲击性能好。该导引头采用机械斯特林致冷器。这种致冷器在作战任务中没有时间限制,可使导引头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不再会出现越战时常发生的致冷剂快用完时还没有锁定目标的尴尬现象。该导引头在称为“顶帽”的保密技术演示中,展示了较高的灵敏度。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4.jpg

    制导电子装置包括一个C-80数字跟踪器,由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包括一个捷联惯导组件,可使导弹具有“发射后锁定”的能力。跟踪器利用导引头探测到的精确目标图像可选择目标上的易损点。该跟踪器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和极佳的杂波抑制能力。 

  因为ASRAAM的前车之鉴,AIM-9X虽然也是“无翼式”布局,但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四
片尾部舵面与发动机喷嘴内的四片喷流偏转舵机械藕合,在弹道初始段具极高的离轴角发射
能力,这使飞行员在使用头盔瞄准具时能够锁定整个前半球(180")内的目标。与ASRAAM不
同的是,AIM-9X的弹体前部有四片固定翼面,除了可提供一定的升力,降低对弹体升力的依
赖度,进而降低控制率的难度,还可以起到负安定面的作用,使得导弹即使在发动机工作结
束后重心向前移时,仍能够控制导弹的静安定度不致太高而影响机动能力。 

  为了节省研制经费,AIM-9X采用现有的AIM-9M的MK36火箭发动机、WDU-17B战斗部、DS
U-15引信。值得注意的是,因为AIM-9X采用的是AIM-9M的发动机和弹体,没有任何加强弹体
的措施,所以有些媒体称其可达80~100g的过载能力是不严谨的。这么高的过载,未加强的
AIM-9M发动机和弹体肯定会断掉。 

严谨精细IRIS-T

  虽然20世纪80年代西德也在北约《新型空空导弹系列谅解备忘录》上签了字,但是他们
一直都并未放弃自主研制。80年代初,西德引进生产美国AIM-9L,并一直在对其进行改进。
尤其在90年代初两德统一之后对苏制米格-29与美制F-16的空战演练表明,装备R-73导弹和
头盔瞄准具的米格-29,比装备AIM-9L的F-16在空战中始终占有明显优势,这给了德国空军
强烈的刺激。此时,德国见到英国的“先进空空格斗导弹”项目进展缓慢,便干脆也退出,
自行设计新的格斗导弹。德国空军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后,决定采用德国博登湖设备技术公
司(BGT)提出的IRIS-T导弹方案,项目由德国牵头、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研制。IRIS-T导弹
的弹长3米,弹重87公斤,弹径127毫米,最大过载大于50g。 

  IRIS-T采用机械扫描4×128扫描成像红外导引头,交叉扫描阵列技术,锑化铟红外敏感
元件,工作波长3~5μm,离轴角±90°,具有全向截获、发射前/后锁定目标以及良好的
抗红外干扰能力,其致冷所需的冷气瓶装在导弹发射架内。据博登湖公司声称,其抗人为和
自然干扰的性能要好于AIM-9X的凝视焦平面红外成像导引头。至于哪一种成像导引头更好,
国外评论不一。博登湖公司的官员认为空空导弹采用线性扫描阵列的优点很多。第一,线性
扫描阵列有较好的动态范围,这一点对于探测信号弱的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导引头必须在整
流罩热噪声饱和前探测到这种目标,而线性阵列探测器有一外层芯片,用来贮存更多的电荷
,因而不易饱和。第二,交叉扫描阵列可提供无间隙的图像,而凝视焦平面导引头的像素间
的间隙会产生“闪烁效应”,因此当目标距离太远时有可能将目标像点当作是噪点而过滤掉
。第三,扫描阵列的价格仅为凝视阵列的1/5。尽管评论家各执己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成像导引头是红外空空导弹的发展方向。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5.jpg

    IRIS-T采用AIM-9L导弹的弹体,但并没有像ASRAAM和AIM-9X那样使用“无翼式”布局,而是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相比之下,IRIS-T的设计更觉得作风严谨。德国人认为如ASRAAM和AIM-9X这类的“无翼式”布局在弹道末段时速度已下降很多,此时火箭发动机停止了工作,气动舵面的舵效也下降了很多,会难以继续维持弹体的大攻角以提供足够的升力,使得弹道末段的机动能力不足,导弹的末段速度越低表现得就越明显。IRIS-T导弹尾部4片控制舵面分别由各个电动舵机单独进行控制,并与相应的尾喷管内的喷流偏转舵机械藕合,以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弹体中部有四片边条翼,不但为导弹提供了主要的升力,并起到弹体加强筋的作用,可以防止在弹道末段发动机烧空了后做大过载机动时发动机壳机因强度不够而折断,对于降低控制率的难度和提高导弹机动过载能力有很大帮助。很多国外评论家称IRIS-T的机动性强于AIM-9X,笔者认为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这个杀手不太冷“米卡”红外型

  可能很多人提起“米卡”(MICA)导弹,都认为这款导弹“一弹两头、弹体通用”,所
以无论是中距远射能力还是近距格斗能力都不如其他的专用中距导弹和近距格斗导弹,其实
红外型“米卡”是一款相当出色的格斗导弹。尤如一位看起来“温文尔雅”,其实是个极其
毒辣的杀手! 

  早在1979年马特拉公司研制成功超530D并改进发展“魔术”R550空空导弹时,法国国防
部就开始考虑发展一种能有效面对今后威胁的空空导弹。经过论证,法国国防部认为英国的
计划根本满足不了其要求,随后确定了采用可互换的雷达/红外导引头、推力矢量与气动力
控制结合、中距拦射兼顾近距格斗的方案。1981年底法国国防部正式宣布退出联合研制计划
,同时开始“米卡”项目。“米卡”雷达型和红外型空空导弹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服役。
 

  “米卡”导弹重110公斤,弹长3.1米,弹径165毫米,翼展560毫米,采用主动雷达引信
和12公斤重的高爆破片杀伤战斗部。其雷达型与红外型除制导组件部分不同以外,其他相同
。早期“米卡”雷达型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技术,所以有些刊物介绍“米卡”的机动过载为3
5g就是出于此。但后期“米卡”雷达型都用上了推力矢量,真正做到了当初所制定“一弹两
头、弹体通用”的要求,主动段的机动过载能力也提升到50g以上,与目前的几种四代格斗
导弹不相多让。“米卡”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由法国SAT公司研制,采用双频段红外扫瞄成像
和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作用距离较其他几款专用近距格斗导弹的导引头要远得多,抗干扰
性能也相当优秀。导弹离轴发射角为±90°,具备“发射后锁定目标”能力。 

  “米卡”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中部为四片狭长的边条翼,尾部发动机喷嘴内装有
4片喷流偏转舵片,与气动舵面相结合,使导弹获得大于50g的机动过载能力。另外,因为“
米卡”发动机主要是结合中距空空导弹要求而研制的,工作时间和推力远高于其他几款专门
研制的近距格斗弹。“米卡”导弹的最大增速大约为908米/秒,飞行速度可以比较长时间
保持在700米/秒以上,较长时间工作的发动机对持续的推力矢量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持。而
且即使是在弹道未段导弹的速度和剩余动能也很高,这也为“米卡”在弹道末段的机动能力
提供了保证。所以,“米卡”红外型与其他几款四代近距格斗弹相比都毫不逊色,其不可逃
逸区远比任何一种型号的四代近距格斗导弹都要大得多,甚至未来10年内都能持续保持领先
。“米卡”的尾舵设计比较独特,和前面的边条翼靠得很近,并且通过复杂的气动弹性剪裁
(既尾舵前沿外侧的缺口),能够利用边条翼的气流下洗干扰,获得相当不错工作效率和阻
力特性,所以即使是在速度已下降了很多的弹道末段,只依靠气动舵面仍可达到359的机动
过载能力。 

  不过,“米卡”有一个缺陷,就是在射程近界处的表现要稍逊于其他几款有推力矢量技
术的四代格斗导弹,这也是因为要兼顾中距空空导弹的技战术要求而决定的。但有推力矢量
技术的配合,“米卡”的离轴发射角仍非常大,不输于任何一种型号的四代格斗导弹。特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在购进“幻影”-2000战斗机和“米卡”导弹时,其中一部分
“米卡”为红外格斗型。就目前而言,国内还并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格斗导弹。 

张牙舞爪的中东毒蛇“怪蛇”-4/5

  “怪蛇”-4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于8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的红外近距空空导弹,于1992年
服役,主要装备以色列空军的F-15及F-16战斗机。“怪蛇”-4导弹长3米,弹径160毫米,翼
展640毫米,弹重105公斤。因为“怪蛇”-4相比其他一些近距格斗导弹太重了,所以只能挂
载于F-16C /D战斗机的翼尖导轨上(此挂架已经过加强),而不能挂在F-16A/B型战斗机的
相同位置。 

  “怪蛇”-4的气动设计非常的独特,导弹上一共有18个气动面与控制舵面,看起来十足
像一条“张牙舞爪的沙漠毒蛇”。各个翼面从前至后的顺序为:4片固定翼面、4片可动鸭式
舵面(俯仰和偏航通道控制)、2片副翼(滚转通道控制)和4片小展弦比的边条翼。边条翼
位于弹翼前面,与十字形弹翼平滑相接,最后的尾翼是4片“自由滚转”式弹翼,发射前锁
定、发射后开锁,可绕弹体纵轴自由滚转。法国“魔术”、日本AAM-3等多种鸭式布局空空
导弹也采用这种“自由滚转”弹翼。 

  很多人看到“怪蛇”-4也是“双鸭式”布局,就以为它与俄罗斯R-73的气动布局有异曲
同工之处.其实,它与R-73的多气动面设计指导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在R-73设计阶段所处的
年代,推力矢量技术还并不是很成熟,为了保证项目风险不至于太高,所以才采用推力矢量
与“双鸭式”布局结合的布局。“怪蛇”-4虽然也是为了达到很高的机动性指标,其设计指
导思想则完全不同。拉斐尔公司认为采用单一的气动面控制可使导弹攻击过程的主动段和未
段都有能量优势,而使用推力矢量技术造成发动机能最的损失高达15%~30%。为了采用单一
的气动面控制来达到高机动性能,“怪蛇”-4的气动面与控制舵面的典面积设计得非常大,
即使是在速度比较低的初始段和弹道未段,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舵效和气动升力来获得高机
动能力。“怪蛇”-4的离轴发射能力可达±60°,这对于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技术的格斗导弹
而言巳是难能可贵了。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6.jpg

    “怪蛇”-4采用的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型号为MD-10,外径162毫米,具有按飞行剖面燃烧的特性。最初的燃烧曲线以满足初始阶段大过载机动的需要,然后再提供一个较低的续航推力。“怪蛇”-4采用气动翼面极复杂的设计来获得高机动能力,必然会有限力很大的负面影响,采用推力更大和然烧时间更长的MD-10发动机来克服也是一种权宜之策。 

  “怪蛇”-4采用的是双波段多元红外导引头,工作于中波段和长波段,通过像点扫描技
术使其其有较强的杭干扰能力和目标分辨能力。像点扫描技术最早起源于法国的“魔术”空
空导弹,目前在多元红外导引头的实际应用中较常见,例如法国“西北风”导弹的十字型四
元红外导引头“圆锥扫描”、美国“毒刺”导弹采用的双色导引头“玫瑰花辨扫描”,就是
像点扫描技术应用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些刊物称其为“准成像扫描”,还有些刊物称其为“
扫描成像”导引头,都是错误的注解。像点扫描技术与真正的光机扫描成像制导技术完全是
两回事。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7.jpg

    “怪蛇”-5相对于“怪蛇”-4而言,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在导引头和发动机方面。“怪蛇”-5的导引头采用的是双波段成像导引头,配合先进的软件算法,对目标的截获距离、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具有“发射后锁定”的能力,导弹的射程也增加到27.8公里。虽然“怪蛇”-5看起来性能似乎很强大,但笔者认为其太过复杂阻力过大的气动设计,必然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性能扩展。毕竟,高速低阻的气动外型已渐成主流。 

东渡妖刀XAAM-5

  一直以来,虽然有美国作为后盾提供武器装备的保障,但是日本自行研制空空导弹的步
伐却从来没有放松。日本目前正在研制两种空空导弹,XAAM-4是中距空空导弹,也称为99式
.另一种是xAAM-5,是一种先进的近距格斗导弹,据闻是由90式导弹发展而来。 

http://www.cngc.com.cn/upload/现代兵器06.11/更锋利8.jpg

    XAAM-5项目的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气动外形与德国牵头研制的IRIS-T比较相似,弹体中段也是4片狭长的边条冀,弹体尾部是气动舵面,正常式气动布局,并使用了推力矢量技术。XAAM-5采用的是红外成像导引头,由NEC公司研制。日前,日本在红外凝视成像技术方面居于世界前列。虽然没有消息证明XAAM-5采用的是扫描成像导引头还是凝视成像导引头,但笔者估计采用凝视成像导引头的可能性居高。从研制进度来看,2003年底XAAM-5已经开始挂载在F-15J上进行各项试验,但日本防卫厅迄今为止也没有给XAAM-5赋予一个制式编号,说明离定型、正式投入服役还有一段时间。因为日本对该弹发布的信息过于含糊,对于具体的性能参数是闭口不言,所以XAAM-5性能到底怎么样,只能是留待以后再作评析了。 

结语

  上述各型导弹的介绍可以看出,红外成像制导技术、推力矢量技术和高速低阻气动布局
已成为第四代空空格斗导弹的“代表性”技术。不过各国在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分歧,特别
是红外成像技术和气动与控制。虽然欧洲普追采用扫描成像技术,并且认为就目前的技术水
平而言,扫描成像所能达到的效果和杭干扰能力以及技术难度、成本等方面要优于凝视焦平
面成像。但是,凝视焦平面成像不需要扫描成像上那套复杂的光机扫描机构以及电子处理设
备,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更轻等优点。从长远来看,笔者认为凝视焦平面成像仍是将
来的发展趋势。 

  在气动与控制方面的争议,到底是“无翼式”布局还是“正常式”布局哪种更有优势,
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要看设计国的战术指导思想、在项目开展之初所制定的重点方向和制定
的战技术指标。根据战术指导思想和研制的重点方向不同,选用不同的方案也就很正常的事
,而并不一定有谁优谁劣之分。采用推力矢量控制要损失部分推力,但只要能满足导弹高机
动能力需要,损失部分推力也是值得的。因此,气动面加推力矢量组合控制应是红外空空导
弹控制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亚洲.除了日木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自行研制四代空空格斗
导弹之外,其他没有研制能力但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国家(和地区)也在通过购买别国的先进
战斗机和空空导弹,以此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如韩国和新加坡购买了美国的AIM-9X、俄罗
斯的R-73也随苏式或米格战斗机在亚洲多个国家销售。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6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