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xas (百无禁忌), 信区: Green
标  题: 研制固体地地战略导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6 20:57:09 1999), 转信

研制固体地地战略导弹
固体地地导弹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机动性好.发射准备
时间短、生存能力比较强和便于使用等优点。从液体导弹转向
固体导弹,标志着中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
发展固体导弹的关键是要突破固体推进剂技术,研制大型固体
火箭发动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研制,就是首先从探索固体
复合推进剂和突破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的。
一九五六年十月,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在组建液体导弹研制
队伍的同时,钱学森院长等就有预见地安排少数科技人员探索
固体复合推进剂。年轻的科技人员在推进剂研究主主任、固体
火药专家李乃暨的带领下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主攻方向,开始
了研究工作。国际上对固体推进剂技术严格保密,国内研究工
作刚起步,多数科技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无技术资料可供
参考。但是他们不畏艰难,大胆摸索,逐渐弄清了固体复合推
进剂的复合组成规律,把聚硫橡胶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并与中
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展研究,提出了聚硫橡胶
的合成方案,由辽宁锦西化工研究院进行试生产。尔后,又经
锦西化工研究院多次改进,于一九五九年提供了第一批聚硫橡
胶。突破口打开之后,国防部五院的科技人员立即对新型推进
剂进行合成。他们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试验,在十分简陋的
条件下,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制成了复合推进剂的雏型药条。
固体推进剂的浇注是又一个技术关键。国防部五院派出从事固
体复合推进剂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科技人员,与研究固体
火药的三机部第三研究所合作,采用李志刚提出的加注稀释剂
的方法,解决了推进剂浇注的技术难关,于一九六0年顺利地
完成了直径分别为65毫米和107毫米的小型试验发动机装药的
浇注,保证了这两种发动机热试车的成功。在聚硫橡胶固体复
合推进剂研究有了进展之后,为加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步
伐,一九六二年经国务院批准,把三机部第三研究所承担固体
火箭发动机与推进剂研究的部分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调到国防
部五院,与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共同组成了固体火箭
发动机研究所,肖金任所长、薛伟民任政治委员。国防部五院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发展中,在有关单位的协同和支持下,
开展了推力向最控制和推力终止技术等一批单项技术的研究,
安排了一批新材料的研制,并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冶金部
研制成硅锰钼钒钢等新材料;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材料研究所
研制出耐烧蚀的喷臂和喉衬材料。
北京钢铁研究院试制成发动机需要的多种特殊金属材料;建材
部、纺织部和一机部等单位研制出玻璃钢材料等。这些研究成
果,对加快大型固体发动机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六四年初,国防部五院确定集中力量研制直径300毫米的
发动机,并由固体发动机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固体火箭发动机
专家杨南生负责主持此项研制工作。同年六月,经总参谋部批
准在固体发动机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国防部五院四分院,
林爽任院长、薛伟民任政治委员。十一月,根据战略武器发展
规划和国防科研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四分院担负了固体导弹的
研制任务。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机部四院成立了固体导弹总体
设计部,开始了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300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改
善推进剂的配方。经科技人员反复研究试验,并对初选的推进
剂配方进行改进后,选定了聚硫橡胶固体复合推进剂的配方。
在进行300毫米发动机地面试车时,连续出现程度不同的压力
曲线不规则的抖动。科技人员采取了加消振器的技术措施,连
续进行30次地面试车,并成功地进行了贮存.振动.冲击、运
输等试验。一九六五年,又进行了6次发功机带推力终止的无
控飞行试验,表明发动机结构可靠,工作稳定,性能数据重现
性良好。直径300毫米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人
员和工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
一次浇注固体发动机推进剂时,混炼机内的200多公斤推进剂
突然爆燃。三机部八四五厂的青年工人陈素梅、韩玉英两人当
场牺牲,王增孝和刘恩科因伤势过重,也献出了宝贵生命。工
厂认真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产中采取了更严格的安全措施。
一九六五年底·根据固体导弹发展的需要,开始研制直径为
1400毫米的发动机,但当时四院尚未完全具备发动机壳体加工
的条件,由一一一厂和二一一厂完成这项加工任务。四院在刚
建成的装药厂房为第一台大型固体发动机浇注了推进剂。一九
六六年十二月,成功地进行了全程热试车。这表明固体发动机
的研制有了新突破,研制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通过这台大
型固体发动机的研制,积累了研究、设计经验,攻克了装药难
关,考验了大型试车台和全套测试系统,并锻炼了科技队伍,
为研制固体导弹打下了基础。
二、研制固体地地导弹
一九六七年三月,国防科委确定研制固体地地战略导弹。由于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直到一九七八年八月·固体导弹
总体设计部利用其它固体导弹的技术·组织进行了固体地地导
弹的总体方案论证。一九八0年二月,七机部确定由二院负责
固体导弹总体工作,并将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划归二院。为了
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国防科委任命黄纬禄担任总设计师。随
后,七机确定,由副部长程连昌、林爽为固体导弹研制、生产
总负责人。由二院院长柴志负责总的调度指挥,一九八0年三月
,完成了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同年六月,
中央军委批准了固体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固体地地导弹武器
系统由导弹及其配套的地面设备组成。固体地地导弹利用厂其
它固体导弹的很多重要技术,有利于缩短研制周期,节省经
费。但因导弹武器系统发射时的载荷、振动和冲击等力学环境
的改变,由总体设计部在设计中做了必要的改进。这些改进,
有利于地面车辆的集中布置和设备的迅速展开,既降低了选择
发射场地的条件,也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为保证发射场人员
和车辆的安全,在导弹尾罩上增设了尾罩侧推发动机,使尾罩
与弹体分离后沿一定方向飞落。二院十七所李洪元等在进行导
弹控制系统设计时,作了巧妙的构思,将多种发射状态的复杂
要求,统一在一个控制系统内,以实现固体地地导弹和其它方
式发射的固体导弹采用相同的控制设备和电缆网的要求。固体
地地导弹按项定的发射程序,车辆依次进入发射阵地,迅速展
开地面设备,起竖导弹,在完全平台调平、瞄准和射击诸元装
定等各项准备工作之后,即可实施导弹发射。由于从设计上和
发射程序安排上都千方百计地减少导弹在发射阵地上的操作项
目,所以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从车辆进人阵地起,能够在较
短时间内完成发射任务。
一九八四年四至五月,固体地地导弹和地面设备进行了全武器
系统合练,全面检验了车辆、设备的设计性能。在完成导弹武
器系统合练和夜间发射操作试验后,相继进行了高温.高湿和
淋雨试验、公路运输试验、仪器设备工作寿命试验.待机试验.
低温环境下的发射试验和大风环境试验,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统
的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性能。一九八五年五月,固体地地导弹
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准设备.适配
器等配套设备作了改进。--九八七年五月,用改进后的地面设
备进行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第一代固体地地战略导
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发展更先进的固体地地战备导弹奠
定了良好基础。
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地面设备
它是导弹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导弹贮
存、防护、运输、转栽.头体对接、起竖、供气、供电、液体
推进剂加注.测试、瞄准.发射.发射控制等各项作业,并按
要求书导弹发射出去。
地面设备的发展与导弹及其发射方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早期的导弹发射方式,属于初级的区域公路机动发射方式。
其后,相继采用了地下井贮存和并下热发射;地下井贮存和地
面发射;公路网区域快速机动发射等多种发射方式,使导弹武
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反应速度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实现固体地地导弹的机动运输和快速发射·承担固体地地
导弹地面设备设计任务的二院二0六所的科技人员,根据面体
导弹对运输发射设备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导弹运输、起竖和发
射等多种功能合一的设计方案,简称三用车方案。这种由牵引
车、半挂拖车、发射装置和电液控制系统组成的公路运输发射
车,除了具备运输、起竖和发射导弹的功能外,还具有保温、
调温、发射筒调直与万向回转.水平装填和贮存导弹等多种功
能,技术难度较大。二0六所的科技人员经过辛勤努力·在规
定的期限内完成了设计任务。
发射装置是三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装运和发射导弹,
并在通常的贮存和运输条件下,保证导弹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二0六所的科技人员采用铝合金制造发射筒的筒体,减轻了重
量;为了保护弹体尾部,在几十毫钞的时间内将燃气温度从2000
多摄氏度降到200摄氏度左右,提出了一次集中注水的冷却方
案,并经燃气发生器缩比试验、全尺寸热试车和全尺寸模型发
射试验证明,设计方案可行。由于导弹作战使用环境温度的变
化范围达70-80摄氏度,而且发射筒容积大,口盖又多,漏热量
大,还要在长达几十天的侍机时间里,使发射筒温度始终保持
在20摄氏度左右·是一项很高的技术要求。二0六所组成了专
门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导弹保温.调温的各种
试验,选用广大功率风冷式半导体调温系统,满足了设计要求。
为了实现三用车操作程序自动化,并保证三用车调平和发射
筒调直的精度要求,二0六所还研制了电气--液压控制系统。
发射台是固体地地导弹发射装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
配合三用车调平控制系统完成发射筒的垂直调整,配合瞄准系
统完成导弹方位粗瞄;发射时承受发射后座力等。为了发射装
置能在士180度的范围内回转,并针对设计的回转装置在试验
时多次出现不问程度的卡滞现象,固体地地导弹副总设计师吴
明昌带领科技人员,与五一九厂一起研究,找到了故障的原因,
并采取了防止滚珠在水平运输时产生位移的措施。使问题得到
圆满解决。水平装置是三用车的主要配套设备之一,为保证导
弹与发射筒两者的中心线对准,将导弹平稳地装入发射筒内,
在陈群森等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巧妙地设计成功步进式水平装
填装置。并经装填试验证明,工作可靠,使用方便。汉阳特种
汽车制造厂于一九八三年完成了三用车配套牵引车的样车试制,
并经试验考核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为大型牵引车立足于国
内研制打下了基础。由于承担固体地地导弹地面设备研制任务
的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三用
车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设计工作。负责加工生产的五一九厂,
自行研制了加工发射筒的专用非标准设备--内圆立车,并箍肆
发射筒铝合金板材的焊接和高精度加工工艺技术关,于--九
八三年六月生产出第一台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经模型弹弹射
和全武器系统试验后,证明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方案优
越,技术先进,质量可靠,是中国导弹地面设备的一项新成果。
此外,根据固体地地导弹的使用要求,二0六所还设计了带有
大功率发电机组的电源车、配电车和局部空调补气车。十七所
设计了发射控制车、瞄准车和自动化测试车等·形成了固体他
地导弹的成套地面设备。为提高导弹作战指挥的自动化水平,
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的科技人员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制了
团指挥监控系统·并参加了固体地地导弹的飞行试验,证明达
到了预定的战术技术要求。为了提高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
性能和生存能力·地面设备科技人员在提高车辆的机动性和通
用性。减少地面设备数量和装备集成化。缩短发射准备时间与
保证可靠发射,研制新型瞄准设备和抗核减震等诸多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推动了导弹武器系统向现
代化发展。中国自一九五六年开展地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以
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制
成功多型不同射程的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走出了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建立了比较完整配套
的科研、生产体系,锻炼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能打硬仗的技
术队伍。这支队伍,在继续改进、完善第二代地地战略导弹的
同时,正在为研制新一代的地地战略导弹而努力工作。

--
※ 修改:.ywsy 于 Nov  6 20:53:34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bbs.ndc.neu.edu.cn.[FROM: wownet.neu.edu.c]
--
※ 转寄:.北国开心天地 bbs.ndc.neu.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ywsy.bbs@bbs.ndc.ne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