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uefong (忙忙碌碌&&糊里糊涂), 信区: Work
标  题: 宝洁人的特征(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1日11:17:57 星期五),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Comment 讨论区 】
【 原文由 xuefong 所发表 】
宝洁人的特征  曾经是宝洁人  赢周刊记者张韬  宝洁公司把人才视为公司最宝
贵的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ree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
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
、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
,宝洁员工每天都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和工作主动性。这一切都是我们业
务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史蒂夫.凯斯又在哪里呢?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的郑子勤表
示:"宝洁公司在中国仅仅有13年的历史,对一个中国国籍的宝洁员工来说,从一名员工
提升到职业经理人这个阶层,一般需要7~8年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他需要在社会上
的其他企业再奋斗3~5年,以便于了解中国的国情,不容否认,这些经理人是非常优秀
与专业的,但仅仅在宝洁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又是太单纯的,因为,这不是美国,所以,
要有如史蒂夫.凯斯等一类的人出现,应该在10年或者是20年之后,他们有这个优势。作
为曾是宝洁品牌经理的郑子勤用比较肯定的语气强调"。  在东方文化氛围中:他们的
性格、思维因游离而逐步格式化并成型。1988年来到中国广州的宝洁到今天为止,在中
国共拥有员工及经理人4000左右,目前的中国宝洁每年招聘的大学生在150人,而每年从
这个建筑物--由广州越秀公园和中国大酒店相互拱卫的以太广场所包容的其中的一栋银
灰色的大厦当中走出去的并一去不复返的人也在50人左右--这个数字不包括一般的或被
动的走出宝洁的人员--他们不是史蒂夫.凯斯,也不是史蒂夫.鲍尔默、或者是詹姆斯.麦
克纳尼,但是,这些人在中国宝洁所做过的工作与位置与他们三人并没有区别,唯一要
强调的是只是国家、肤色、种族有些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在工作上的共性,因
此,当每年50个这样的人才从他们的胸前摘下他们的宝洁工作牌时,都有一些相同的祝
福或者是一批等待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的影子走出宝洁,甚至随着时间延长……  
宝洁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二楼,其中市场部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此外是销售部,当然还
有连宝洁公司的员工都认为比较神秘的市场研究部。当然,每个人的办公空间都是被分
割开的,有电话(当然是分机),有公司配发的笔记本电脑,还有密密麻麻的英文资料,
必须承认,在这儿你听到中国话很容易,但看到中国字的确很难,曾经担任宝洁公司助
理品牌经理,而后又出任可口可乐品牌经理、百时美施贵宝高级品牌经理的史建明表示
:1995年以前的宝洁公司,90%的中层经理都是外籍人,连香港和台湾人都很少,作为地
处粤语区的宝洁来说,这里最通行的语言不是普通话、广东白话,也不是粤语,而是英
语,在宝洁里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的正式的中文文件,由于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很强的公
司氛围中,宝洁的很多员工和外界的接触十分有限,这给中国的员工一种很强的感觉:
我们的确是在中国,但我们又确实是工作在国外。  这一点是宝洁人感觉到游离于社
会之外的因由。  也正是这种游离使他们在不停的漂浮,并成为宝洁群落的特征。 
 他们超然于社会评价之外,目标是西方化的自由和成就自己  有一位出身于中国科
技大学并自命名为"麦田中的海子"的原宝洁人对宝洁公司的待遇这样评价:"说到宝洁公
司的待遇,在外资企业中就算一般情况吧,基本工资大约在不到4000元的样子,但公司
许诺可以在工作五年后提供无息住房信贷,限额是60万元,这在广州大约可以买到100平
方左右的好房子。但必须强调的是,宝洁公司善于放手大胆使用年轻人做事,这极有利
于培养个人的能力,我想这也可以部分解释宝洁的吸引力。也许一些人也并没有打算在
宝洁效力很长的时间,但他们的确是在这儿找到了他们的感觉"。  在培训方面,刚到
宝洁的学生一般要在宾馆或比较高档的处所接受时间不定的培训,在90年代初期,这种
针对新宝洁员工的培训甚至会主要是英语以及公司理念,直到通过公司的英语考试为止
。这是一个庞大的培训计划--自毕业生当年7月份进入宝洁,甚至到第二年的2月都是一
个带薪培训的阶段,当然,今天的宝洁在这种培训的时间上已经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
当时的这种"不计成本"的培训也确实成为相当多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  专业能
力强是宝洁人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一个优点,这得益于其良好的培训体系,而广泛的跨
文化体验更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宝洁人对国际管理的先进理念接触很
多,加上英语都不错,又朋友在欧美以及东南亚的都很多,从而在文化的深入、体验与
对比上形成非MBA的MBA式地体验。  在记者的采访当中,对这些曾经的宝洁人我们看
不到他们的西装革履的形象,这不是一个个体,他们普遍的着装形态--穿着简单,而在
采访当中所透露的逻辑性的语言组织、与语速、直接也成为他们显著的特征,也许,这
种现象在其他的团队中也能够得到,但在一个离开了他们的团队而分散于世界各地之后
,却仍然保持这种共性则成为他们曾经供职宝洁的烙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75]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7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