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nowshuang's bub), 信区: Work
标  题: 绝非平庸的深圳海王总裁张思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5 15:06:38 2002) , 转信



非平庸的深圳海王总裁张思民 
   

    千龙新闻网  
------------------------------------------------------------------------------
--
    

1962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80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83年,航天部207所工作。
   
1986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
   
1989年,到深圳创业,成立“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开发海洋生物产品。
   
1991年,决策兴建海王大厦。
   
1992年,发起“拥有一片故土”活动,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3年,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9位。其个人拥有资产3.13亿美元。
   
张思民的选择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主攻海洋生物,抢占高新技术阵地,他面对的是一个
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险”和“大”正是张思民所刻意追逐的,这也是体现他生命
价值的标识。
   
张思民属于六十年代那场全国大饥荒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62年他出生于北国雪都长
春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四兄妹中他算老大。
   
要说阅历,张思民30多年生涯可以用“单纯”二字概括,与许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前一般都
有一段大起大落的坎坷经历不一样,他单纯而绝非平庸。
   
1979年,张思民高中仅读了一年,16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名
牌学府,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3年8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
   
1986年5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
   
他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走得那么一帆风顺,都是眼热的大单位。如果要建功立业,一展身
手,他的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人羡慕不已。如果要寻求安逸,“中信”和刚刚营造的小家庭
已经当然地诠释了寻常百姓式的“幸福”概念。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不乘凉,他要走进阳
光,他说“要太阳注视我”!
   
这期间,有朋友与他谈了一个项目,他感到可以干,便向公司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
,公司没能同意。这件事大大触动了张思民,他感到人生的契合点往往难于一蹴而就,最
佳结合部位是那样难以寻找。天性浪漫的张思民一度陷入了彷徨。在那段令人心焦的蛰伏
期,张思民完整的价值只在“好人缘,忠厚老实,扎实肯干”的表层上得到体现,在他自
己看来,这真有点黑色幽默。
   
“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他终于在一天早上起床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翻来
复去想通想透了。“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他把这个严肃
的决定告诉新婚不久的妻子时,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的目光。
   
此时,正值中信公司派员赴深圳投资部工作。张思民积极报名并获批准。
   
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
   
张思民的梦想来自古希腊神话。
   
海王波塞冬主宰着大洋百川。他用他的三叉神戟将一座海山轻轻地托出海面,海山化为一
座美丽的小岛。
   
张思民也要在深圳这一改革的大洋百川中托起一座海山,那就是他梦中的构筑的海王集团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深圳中信投资部打半年工,那是为了感受特区气息,适应特区。
   
一日,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
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也许是正忙于更大宗买
卖而无暇它顾,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大多功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
   
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
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蛎。
   
张思民思虑再三,决定脱离中信公司出来单干,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
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蛎的研制工作。
   
1989年5月,26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
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以个人仅
有的3000元积蓄作了投入,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张思民的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
。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
“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
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
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等工作。
   
每天张思民就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蛎,然后用钉锤将壮蛎
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张思民手下的这帮人马,有几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研究生,另有几人是招聘来的科研
人员,还有几个是随同丈夫来到深圳闯天下的家属,家属中有的在公司帮忙,有的就在深
圳打工,那些在深圳打工的家属,一下班也都忙着赶回公司,回到公司不是忙着操持家务
、照料孩子,而是赶到海边,一齐加入洗牡蛎的行列。
   
说起这段创业史,张思民虽然是轻描淡写几句带过,但听来仍让人觉出其中的惨烈。
   
“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天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
了,公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
就是一顿。当时大家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正是饭量大的时候,面条这东西水份大,饱也
是虚饱,常常是刚吃过不久肚子又咕咕乱叫。饿得不行,有人就把加工剩下来的牡蛎,从
壳上抠些残留的肉生着吃,结果拉肚子的人接连不断。”
   
正当金牡蛎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就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
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
新产品。
   
这对踌蹰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
投入的资金又都全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他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张思民急电召北京的公司副总裁岳海涛商议对策,要岳赶到青岛求援,青岛是中国海洋研
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海洋开发方面居全国前列。
   
岳海涛曾在《北京周报》任总编室副主任,他是张思民这一群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已年过
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公关“外文”方面的行家里手。岳海涛赶到青岛中国海洋研
究所,要求他们派出科研人员,帮助深珠公司最后把金牡蛎研制出来。
   
在公司内部,张思民则来了个紧缩开支的紧急措施,声称每一分钱都要严格控制,一次公
司需要购买几双拖鞋,计划报到了张思民处,这时平时“潇洒大方”的张思民也不敢擅自
作主,连忙召开董事会,对于购买8双还是10双,两名装修工该不该给一双进行了讨论,最
后决定大胆破一次例,购买12双拖鞋。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岳海涛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
   
“那情景就象60年代,苏联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上不得,下
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
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理
还是觉得渺茫。
   
一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蛎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半年后第
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深珠公司也一直正在研制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整整快了3个月

   
海王大厦的确非同寻常,它既具经济文化意义,又展示“海王”的仪态仪容,是一个非常
壮观的企业形象,同时也体现出张思民独特品位的人生追求。
   
随着金牡蛎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
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起
称为总裁。
   
1990年,张思民又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他先在广东惠州买下一块地皮,建成公寓后又
全部售出,赚回了一笔资金。1991年,张思民作出了一个差不多是他有生以来的最大冒险
,他在深圳南山区买下一块地,准备建造一幢规模宏大的“海王大厦”。
   
张思民的举动遭到了全体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反对,因为这项计划大胆且近乎孤注一掷。当
时公司的全部资金只几千万元,而建造这幢大楼至少要耗资1.5亿。
   
建设这样大的工程至少要冒两种风险,一是工程刚上马而资金不继,银行又停止贷款,那
么整个工程就要泡汤,公司全体员工几年的心血就要化为灰烬;二是工程建成后由于地势
和环境等原因房价不会上涨,那么大量资金投入将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公司将背上一个沉
重的包袱,几年之内根本无法翻身。
   
海王集团创建以来一直走的是一条负债经营的路子,资金大进大出,摊子四面铺开,这种
经营方式虽然风险极大但在国际上却被视为具有活力的标志。张思民看到这一点,他坚持
公司的信誉和深圳的未来,决心孤注一掷,贷款营建“海王大厦”。
   
“海王大厦”于1991年底破土动工,1992年底基础工程全部完工。这幢总面积达6.23多万
平米的大楼,由一幢32层的住宅塔楼和一幢28层的办公塔楼及4层裙房组成,它是深圳目前
唯一一幢全海景式的住宅和办公大楼,同时也是深圳南山区最高的大楼。大厦投资已达1.
8亿元,耗资3.4亿元才能完工。但据有关专家估价,建成后的大楼值人民币7.6亿元。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张思民始终没有放弃对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他亲
手策划并实施了“拥有一片故土”这样一个轰动国内外的文化活动,使他的“商品文化化
,文化商品化”的奇妙构思得以实现。
   
如今的海王集团,也不是当年为买几双拖鞋都需要召开董事会的模样,张思民大笔一挥,
几百万上千万便可批出。
   
海王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集科、工、贸、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它拥有各
种类型的公司达36家,并在深圳、北京、海口、青岛等全国七八个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基地
和分部,拥有固定资产近10亿元。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几经磨炼,张思民对权力的理解与众不同。他认为,现今以独断和金
钱为行使权力的时期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以修养,以价值观等构成的权力。
因此,做生意,按他的话说就是“吃智慧饭”。
   
几年前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商务谈判中认识了一位华裔美商。席间,随意了解到
这位“老外”还是“拥有一片美国”活动的亚太地区总代理。
   
张思民闻之心头一动,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机会。
   
原来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美国土地公司总裁史考特·摩格。
   
摩格十岁那年,收到了一份礼物——一份美国阿拉斯加州的的一片土地的产权证书,那使
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幻想。之后,他先后接触到买一片德克萨斯州土地、柏林墙拆后砖瓦
售卖等含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活动,随即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构想。为此,他用十年时间在美
国50州各买下一英亩土地,并配备了所有必须的法律手续,开始了浩大的“拥有一片美国
”全球销售工程。时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全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语国家均举办
了盛大庆典活动。其中以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和“拥有一片美国
”活动为三大盛事。“拥有一片美国”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向全球发行小块美国地产,配
以精工制作的证书,每份证书代表50个州各一平方英寸,共50平方英寸的土地……
   
张思民拍案叫绝,一块小小的美国土地,经过精心策划的创意推向商业,浑然推出了一个
民族的文化,地理和历史的凝缩,多么了不起的文化商品化杰作!
   
但一片强烈的反对声出来了。有人说,搞这样的活动,国内史无先例,加上国情和文化消
费心理微妙,难测成败。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张思民没有退却,而是立下雄心,要在“拥有一片美国”之后,
推上完全中国版的“拥有一片故土”这一更大型化的项目。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已定。
   
1991年底,公司获得“拥有一片美国”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权,花了五个月时间,证实
这个项目在中国的销售,符合中美国两国法律,并顺利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批文,与美国方
面正式签署限额销售十万份“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证书的合同。
   
为了适应这项活动的展开,张思民圆了一个文化实体梦——海王集团全资子公司深圳海王
文化公司宣告成立。它的创建,为构筑海王多元化经营格局,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大兵未动,调查先行。
   
张思民首先从可能的消费者中综合出他们的购买动机:或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参与,或作
艺术品收藏,或作保值物,或作礼品赠送,或作增值物,或是纯商业投资……其丰富心态
千差万别,张思民决定,不做引导,不做广告,先行试销。
   
1992年10月12日,第一批“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证书在深圳首次向国人亮相,两千份一抢
而光。接着是海口,盛况如深圳翻版,再接下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几乎都争购如
潮,国内外新闻媒体蜂涌报道,海王集团不仅名声大噪,作为代理商名扬美利坚本土,纷
纷撞上门来谈生意求合作的美国客人也络绎不绝。
   
海王之门,洞开如天。区区一个代理,招致如此之好的社会效益,是年轻的中国主办者们
想象力界限之外的惊喜收获。
   
张思民由此得到启迪。三思熟虑后,他登机北上,找到国家旅游局的领导。
   
他竭力推荐自己关于筹划一项“拥有一片故上”的宏大构想:世界各地海外华侨8000多万
,他们对祖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们何不多一种载体给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与祖
国同在?
   
没想到一拍即合,原来旅游局领导也正在考虑做一系列大型的旅游项目。
   
1992年1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组委会成立仪式正在举行。张思民坐在国家七个部委领导人中间,
对这个工程方案侃侃而谈:
   
在全国(含台、港、澳)选择36个景点,建立“中华民族故土园”。每个故土园占地10亩
,折约960万平方英寸,象征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海王集团出资购买土地,制作证书,向海内外发售。为海外炎黄子孙怀恋故土,寄托乡情
提供一种方式。
   
获得证书者则拥有全国各处故土园各1平方英寸土地,共计36平方英寸土地的使用权;将个
人姓名永久镌刻于北京主园内花岗石墙面上;将个人姓名资料存入“拥有一片故土”工程
电脑库中;免费参观各处“故土园”;可以继承、转让“故土证书”。
   
此项活动工程浩繁、投数额多、风险大。
   
消息一经披露,众说纷纭,赞赏声,反对声皆有之,更有人讥笑嘲讽它是“一个新时代的
天方夜谭。”
   
可张思民毅然拍板,拿出数千万元作工程启动金。他宣布证书的销售收入除用于故土建设
外,盈余部分将设立海王故土基金,用于褒奖那些在教科文卫体及社会公益方面的突出贡
献者。海王不收取任何商业利润。据估算,这将是几十个亿!然而海王却以它超界限的方
式加入了合作。
   
翌年2月26日,“拥有故土”大型旅游工程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向
世界宣布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1993年4月26日,“中华民族故土园”北京主园在北京昌平县奠基,李瑞环亲自为主园揭幕
剪彩。海外知名人士靳羽西热泪盈眶,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孙方怕豪也捐土10亩,一
位菲律宾华侨代表海外8000万华夏儿女热情领受了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与此同时这一创
举引起了热烈而巨大的社会影响。
   
创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知名度,以适应长远发展,也许是张思民在故土工程中唯一的欲望。
他的才智、冒险精神、策划实施力,在这一迄今的登峰造极之作中又一次被印证、放大。
他竖起了海王事业的三角支架。
   
海王集团属下的公司既有国营企业,也有集体企业,还有合资企业、外资企业,30几家公
司形形色色、所有制各异。
   
当然这些资产并非归张思民个人所有,但是张思民确实是一个富翁,一个人生道路上经历
了无数成功与失败,把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富翁。
   
从1988年拉家带口到深圳闯天下,到如今一跃而成为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大管家,年仅38
岁的张思民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深训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45.1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9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