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spoir (飘去蓬莱阁), 信区: Work
标  题: 实习----求职,我这样走过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Apr 19 08:43:00 2007)

    作者:lespoir,女,材料学院小硕,热衷于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挥洒自己的精力,欣赏真实而善良、厚重且内敛、能力不俗却不张扬的人,有深爱自己的家人和相爱的男朋友,一群经过时间和空间积累而沉淀下来的朋友,一些不可让步的原则,几个多年没有荒废的爱好,一点坚持一点信念一点任性一点不知所谓,还有梦想、青春和未来。
    就是这样一个我,在求职之路上一路走来,从初生牛犊的无所畏惧到第一次被拒的自我否定,接着反省自己重新再来。经历一番曲折后在去年六月份拿到Hitachi GST(Hitachi Global Storage and Technology)的实习offer,为06年Hitachi GST在全国招聘的八个实习生之一,在深圳实习一个月,同年担任Hitachi GST在HIT的第一届校园大使,组建团队协助公司HR完成日立在工大的第一届校园招聘。
    回首来时路,去年这个时候的自己同样经历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徘徊,一边取经一边实践一边受挫然后再爬起来,逐步走上实习、求职的车道,最终有一个让自己微笑的结局。
花些时间,将我一路走来的经历写出来,仅希望可以给那些关心实习,关心就业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参考。


-----------实习篇-----------

    紫霞随风而去时留下一句话“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对于实习,“我的理想offer是个office lady,她英语娴熟、举止优雅、装容精致却作风干练,我也猜中了这过程,却没猜着那结局……” 

一、定位
    关于实习我的初衷很简单:确定自己不喜欢什么。从小知道爱迪生在寻找钨丝的过程遭遇到了N次失败,貌似前N次很失败,但爱老有个颇有意义的解释“至少我知道这N种材料不适合作灯丝”,自己即抱着同样的理论开始申请实习。去年四月份的自己同样感觉迷茫,对即将面对的选择不知所措,不了解自己究竟未来适合什么样的选择,所以迂回一点,从寻求“不适合”开始。这个过程,用找工作的行话讲就是“完成自我定位”。

二、准备
    时间的坐标拨回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从开学初即把实习提上正式日程,迷茫着,准备着,准备着又有一丝懈怠着。而这时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实践和对比过来人的经历了解自己的意向,知识上的准备——如何准备。于是,闲暇坐在电脑前翻阅HIALL,就这样开始了申请实习。自己的这个过程简单概括就是:确定实习的想法、准备简历、了解申请渠道和流程、海投、被拒、自我否定、走出困惑、拿到offer、正式实习,实习回来后担任Hitachi GST在HIT的第一届校园大使(这是后来一个surprise:)

1.简历
    无论找工作还是找实习,敲门砖首先是简历,而通常的校园招聘第一轮筛选都是把简历提交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由HR姐姐们先把第一关,因此,简历无论是内容还是门面都至为重要,如不幸在此被斩落下马,后话当然就无从提起。我的简历第一版本说来很汗,犹抱琵琶半遮面费了诸多周章才从襁褓中挣脱而出,自然不会是什么可人的模样,传给某师兄帮修改,不久就收到的答复,文辞颇为缱绻,在照顾一个小女生的自尊之余仍然准确地表达了心中之意“这简历没法改”,劝我大事操戈然后再改~~所以说做简历必然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需要版本的随时升级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与人交流不断地捉虫直到把所有bug一网打尽,然后next。

    所谓金玉其外然后那啥啥,当然无懈可击的简历仪表之下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提到内容首要一点自然是真实,这是基本的原则,然后是按照时间先后或事情的大小轻重逐次排列,有序且轻重鲜明有所类比。具体讲就是个人信息按照受教育经历、项目经历、实习经历、社团活动、志愿者经历、个人荣誉等等分门别类,再辅助自己的求职意向调整前后顺序和比重,把相关的重点进行突出,这样就是一份简历的初级版本了。关于简历的模版、做法,在Hiall和校园招聘的几个门户网站上都可以下载到,过来人的面经也不在少数,暂不赘述。

    关于简历上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学习成绩,很多准备申请外企的师弟师妹在申请期间忽略了成绩一项,把全部的经历投入在其他方面,认为外企不看重学习成绩,个人感觉本末倒置。现在确实企业的择人标准越来越成熟,更多的趋向于重视综合能力,从这点上讲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既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也有助于我们学生的自我培养和完善,但绝对不能一言蔽之,某一类型的企业或公司就不看成绩,太过偏颇。作校园大使期间,和公司的HR经历有过一段时间近距离接触,回到酒店HR经理指点一位HR姐姐筛选简历,要求“先看专业是否对口,然后看成绩,再参考其他”,可见其标准。闲聊之下,解释是“公司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的本职工作,如果学习成绩不好,难以想象他会在工作之后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未必所有的公司都是如出一辙的要求,但是很好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有反面影响这是真理,所以个人观点,学习成绩能有多好就有多好。再反观身边的朋友,拿到不错offer的同学基本都是综合能力突出,并且大多学习成绩都很好。

    《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其实,一份完善的简历折射的是一个人的大学生活,而多数能够得到自我肯定的大学生活也大都相似,因此,简历的另外一个作用,除了作为求职的敲门砖,对于自己还是一个反省和审视自己的方式。简历上和简历下的内容,不同版本(工程技术版简历、营销版、管理版简历等)的简历、不同人之间简历的类比即可以看得出自己的过人之处、欠缺之处,针对硬件、软件因地制宜地去做调整,任何时候都未为晚矣。

    我在实习期间曾请教当时面试我的部门工程师:“选择我作本部门的实习生的理由是?”得到的答案非常诚恳:“对于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筛选后的简历,大家的基本硬件条件是相似的,而最重要的是你的特点和这个职位的要求是否相契合,譬如你的学习成绩这是基本要求、你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你的社团活动经历来证明,云云”。我的实习职位是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因为公司业务是做存储,自然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加之前身是IBM的服务器业务,所以英文是前提,而职位本身是产品供求双方的联接点,因此平衡和协调能力在此就蔚为重要。涉及到最后的人选时通常会由公司相应部门的经理或者工程师进行面试、最后选择相互适合的人选,因为毕竟最终一起工作的将是各部门的同事。

    因此无论找实习还是找工作,彼此之间并没有最好,只是相互之间是否最适合。一份简历反映出的真实的自己会使得其他人帮助自己来了解自己,就像我的实习初衷是徘徊在技术和非技术的犹豫之间,希望通过一份非技术的实习来证明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位,但最终的实践结论是这类介于纯技术作研发和完全脱离技术之间的工作会更适合我,也是我喜欢的工作。

2. 申请流程
    既然要申请实习,那么对实习的信息来源、申请渠道和申请方式必然要有一个了解,通过朋友的介绍和过来人的指点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这是正解。和很多的朋友一样,自己也是这样边摸索边请教边实践一路而来,几个经过了考验的网站如下:
www.hiall.com.cn
www.yingjiesheng.com
www.chinahr.com
www.51job.com 
www.zhilianzhaopin.com
(PS:个人在hiall上受益良多的是该网站上总结了各大公司的历史发展和职位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比较详尽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公司。并且去年从四月份开始,网站上不时更新经过归纳的实习招募信息,以PDF表格的形式上传,注册帐号即可下载,网站也有专门的实习论坛和实习信息专区。)
    紫丁香work版和自己关注的几家公司的网站,是我当时常逛的地方,个人比较lazy,所以登陆的地方很少,其实多上兄弟高校的BBS也是一个很高效的方式,通常上边的信息都已经过了斑竹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看到的信息都经斑竹板斧的过滤,一来高效二来及时,并且偶尔上去发挥余热安慰一下颇为郁闷的同路人助人为乐积攒RP也不错。关于BBS的看法,后来也和与我一起实习的华中科技大学的sumer搭成共识,f-term一度成为我俩初识时的焦点话题,之后sumer甚至放弃穿梭直接从白云黄鹤跑到紫丁香注册了个账号来关注紫丁香最近的状态,只不过sumer是水母级元老,相较之,我仅仅菜菜子而已。

    个人总结,申请流程大致为四种:
    一是公司有自己的招聘网站,譬如Shell、P&G、GE、Dow等,需要登陆并在其网站上注册信息,逐次填写相应资料;
    二是公司把提交简历环节外包给一些专业的求职网,如chinahr,51job等,在这些网站上添加个人资料,譬如高露洁、妮维娅、联想、神州数码等;
    三是按照公司的具体要求或正文或附件地Email过去,譬如我实习的日立环球存储;
前三种都以网络的形式实现,还有一种是现场提交简历,譬如联合利华要求登陆其官方网站下载指定表格然后手写,再提交到指定地点。

    在大家通用的申请渠道中也不妨信息共享,win-win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再激情澎湃能量过剩的人精力也是有限的,何不把资源共享,和身边的人一起坦诚地分享已有的信息,利己利人自己开心大家开心。三人成众,我们的古语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笑话。
    当然除了大家通用的申请渠道,一些由人脉而来的机会也是行得通的,譬如在公司工作或者实习过的师兄师姐的推荐,内部人的引荐等等,这样并非是意味着通过这种方式越级获得实习或工作的机会,只是降低了在HR手中不幸夭折的概率,而最重的结果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软硬件条件和当时的表现。只是如果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可以一试,何乐而不为呢?

三、正式申请

    在申请实习过程中,除了按部就班地走流程外,也需要给自己的心情和心态多输几次氧,调整好积极乐观的申请心态,毕竟作为学生,我们还有自己的课程、课题、学生活动、业余爱好等等,找实习并不是我们这一学期的目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减免在面对各种结果时不必要的跌宕起伏。

1. 海投
    这个过程现在回头看来实在是效率低极,但在起步之初又似乎是一条必经之路,自己是认为被马克思老先生言中了,量变才能质变。
    对申请的熟悉总是要经过一些实践才能够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同时也真正对比出不同的职位之间的需求和差别,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了解自己,也了解相应的公司相应的职位。海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四月初,随着各大小公司的实习招聘信息鱼贯而入,目不暇接之际也逐渐的迷失了自己,最初几乎是觉得合适就去投,忽略了质量而过于看重数量,就是“天上掉馅饼总有一个砸到我吧”的侥幸心理。只是最后没吃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倒是馅饼的离去让自己从混沌中清醒过来。譬如当时我自己用了不少的精力忙碌在各求职网填各种各样的表格,而这些职位之间几乎没什么关联性,销售也投,研发也投,甚至人力资源也去投,很是没有目的性同时也把精力平均分配,这对于当时既要兼顾学习、课题,又要负责社团活动的自己显然时非常不明智,而自己期望最高的陶氏化学竟然被自己拿来练兵,做了第一次网申的靶子,也因为这样的盲目随后带来了对自己的第一次否定。

    回看来时路,从四月份开始全国的实习计划会逐渐铺开,四月中下旬到五月份是申请的高峰,而网申、面试也会随后展开,因此这个阶段是准备的关键阶段。与其把大把的精力放在不断地尝试上,不妨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适合什么,热爱什么,然后有所倚重地去尝试。较之咸鱼干饭一起抓,相反,这样会事半功倍。

2. 被拒
    总的说来,在开始阶段陶氏化学是我期望值最高的一个公司,一来是个人爱好,二来是本科的有机化学成绩延续了我对化学的无比信心,外企也符合自己的定位,并且当时我那读应用化学的幼儿园挚友传来某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正在他们学校作报告的消息,那段时间“化学”在我眼里就是异常亲切的两个字眼,现在看来根本没有理由的关联在当时都被自己强拧在一起,似乎回归化学是我的必然选择。而和老友讨论到“陶氏”时,那家伙过于强烈的认可直接将我误导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当然,自己这颇为无理的批判也让老友很是无奈:)
    回想当时,第一次申请实习,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什么充分的准备,完全是赤膊上阵,就把陶氏拿来练兵,马下折戟并非没有道理。还记得那天下午在寝室填了一半表格然后就下楼和BF去青竹园喝汤……定位不准确,准备不充分,态度不端正,三个“不”已经预示了自己的被拒,奈何当局者迷。
    随着狂热退去,平静下来便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盲目,也开始嗅到被拒的气息,只是纵然我能预料到面对这个结局的艰难,也没有预料到会那么艰难,甚至开始了生平第一次自我否定。某天,一朋友从上海回来,闲聊时提到在上海陪一个交大的同学去陶氏二面,云云。瞬息才知原来陶氏实习生招募已临近尾声,与自己得知的时差仅三四天,而自己却还在这里留守陶氏的拒信,那一瞬心情跌至谷底。然而这次谷底也只是一个铺垫而已,自己已熟知拒信将至,但真正从邮箱里打开拒信,看到

Dear ***:
Thank you for applying for the position of 2006 Summer Intern Program -- Manufacturing & Engineering - 0600507.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your qualifications,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not been selected to interview for this position.
……
Thank you for the interest you've shown in Dow and we wish you luck in your career endeavors.
Sincerely,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Global Human Resources

    那一霎的心情,无以言表。
    那是22年来第一次感觉受挫,并且是在迈出人生求职的起点上,所以当时的心情格外低落,甚至难免妄自菲薄。当时看到那封信的感觉就如同满怀笑靥遥望对着你微笑的蒙娜丽莎,拂去面纱才知道浅浅的嘴角背后仍是冷漠的妆容,这样迂回地拒绝更令自己不知所措,总之是失望。当时的第二个反应就是bless DirkNowitzki,对于陶氏,至少要比我牺牲地壮烈一点~~还好,我有BF和一把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现身的朋友,包括当时远在英国的同学也未能幸免被自己絮叨,真是难为了兄弟姐妹们能够忍受自己百折不挠的祥林嫂精神,都是经得起组织考验的好同志:)
    其实,我个人的性格除了生活中偶尔的调皮外,在学生工作和处理问题时一向自认够平和和沉稳,但最终在面对第一次被拒时心情还是大起大落,颇费了一番周折才重新肯定自己。
    总结自己当时的心路希望可以给后来人一些借鉴。其实,纵然是要承受这番心理变迁,也还是可以避免一些弯路的。譬如,如果自己当时在定位、准备、态度上更趋成熟一点,可能自己和陶氏的缘分会再长一点;而即使这一步自己同样做得不好,那后来勤去小兄弟高校的BBS上浏览,既可以熟知各公司的招聘进程,也可以给自己被拒的心理一个缓冲;另外一点,是当时自己还有忙碌的课程、考试、TOEIC、准备开题、社团,总之所有的忙碌都可以冲淡自己一时的郁闷,就是转移注意力。不过,非常温馨的是身边一直有关心和支持和引导自己的人,这些比其他任何机会任何东西都重要。

    希望更多正在准备申请实习的师弟师妹能有最好充分的准备,正确的定位和理性的期望,如此,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都可以积极客观地看待这个过程,纵然没有去实习,也是一份难得的成长机会,至少有了这一遭,在下半年求职的路上会更为从容。

3.走出困惑
    毕竟偶也不是轻风拂过就可能折腰的稻草人啦,忙碌和经历中会逐渐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轨迹。
    当时很多社团的研二朋友也还在学校,历经曲折和坚持。xixi去了北理照耀祖国的花花草草们,橘子开始拿到北京的户口,S头去了西门子,大卓头为了爱情留在了哈尔滨,等等。至少因为自己的坚持每个人都有了期望的结果,大家一路走来,除了和我这个小孩的友谊外,还兼予了我n个寻觅的轨迹。魏征老先生的“以人为镜”也是箴言一个,同龄人的经验和经历分享,有助于我们后来人少走很多弯路,并且在自己的选择中趋于客观和平和。
    除了这些心路的历程,真正能够治本走出困惑的还是对自己的中性认识,需要自省,也需要了解自己的人的中肯评价,更需要类似于面试官角色的初次相识的人的判断,综合交错,认识大家眼中的自己。
    前面也说了,我是有一些惰性的,能拖即拖,火不烧到眉毛我绝不会想到“嗯,着火了?”这个时候BF就以一个良师益友的角色出现了,不再纵然自己的任性和懈怠,呵呵,耍赖这时候完全不好使。先礼后兵,延续他一贯的风格,陪自己度过那段郁闷期之后便开始客观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督促自己逐步完善必需的准备工作。机缘巧合的是,当时研究生院组织了第一届“挑战职场”的比赛,碍于主办方都是自己熟悉的同事当时迟迟不肯去报名,最后BF推了一把于是去了这场无准备之赛。既然是无准备,结果也就是预料之中了,止步决赛,但其间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二面时两位师兄的指点,以及因为参加比赛认识的朋友,包括一路相伴走过十月求职的skale等等,都是隐形的surprise了。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院组织的“挑战之场”是一个很不错的舞台,可以给很多即将走向求职的同学一次提前的演练,既可以检验自己的准备,系统地去了解自己,也会有过来人的指点,同时还会有一群未来的朋友,值得一试。06年6月是“挑战职场”的第一届,相信今年同期还会延续这个好的传统。

四. 拿到offer

    有了之前的经历,再准备申请实习的时候心情就平和多了,没有过高的期望值,也没有对自己的妄自菲薄,客观地表现真实的自己,给彼此机会去了解对方,这就是我后来的面试心情了。
    五月底在紫丁香上看到日立的实习生计划,然后把经过BF过目的简历投递,准备面试,在公寓花坛前的椅子上听我“诵经”(没有尝试过把自我介绍讲出来,真没发现,原来是这种效果~~严重同情广大面试官的耳朵,所以必要的模拟是应该的,不是为了伪装,而是避免不必要的搞笑~~),针对简历进行随机的提问,包括对公司的了解,如是。
    某个在实验室的上午,电话铃响起,区号显示来自深圳,心中自然有几分分晓,奈何当时正在做实验于是不知深浅地询问可否再约时间,如意,次日九点,电话面试,云云。整个电话面试过程持续了20分钟整,回忆时发现虽然自己在“漫谈”,但其实从电话的那一头看是很有主次和引导性的,前75%时间由对方问自己答,后25%把主导权转换。前一部分包括自我介绍、教育背景介绍、对公司的了解、职位的了解和职业规划等等,后一部分解答自己的疑问,非常有节奏。待实习之后也体会到,清晰、简约、温婉的表达能力是NPI这个部门从上而下的共性。

    关于实习的电话面试,我只经历过这一次,然后不久收到GST的HR的电话,确定接受offer和报到日期,随后收到快递的三方协议,然后在院办、就业指导中心办理相关手续,七月初南下深圳报到。不过在和另外七个实习生碰面后,获悉我们各自的面试经历不太相似,有的进行过两轮、三轮,有中文面也有英文面,后来看起来我的经历还是比较幸运的,毕竟母语更容易确切地表达心中所想,虽然当时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进行英文电话面试,但后来认识的JL当时只要求自己进行中文表述,而且我只经历了一轮电话面试。但真正实习之后,我所做的工作是与各部门交流最多的一个职位,加之毕竟是外企,工作语言是英语,之后自己始终是与英文打交道,包括最后的presentation和我生平的第一份全英文report,所以外语能力在外企工作中始终都是必需的基本工具,如果现在有时间,随时夯实。
    提到外语,最初申请日立,除了专业对口,还因为本科有三年的日语二外基础,加之去年这个时候刚好考取了日本博科在工大的免费日语培训班,当时正在上课,所以对久已闲置的日语有一些温习,也就顺势把日语作为当时另外的一份加码。只是后来才了解公司的工作语言为英文,但是在实习时另一个部门的实习生sumer MM,专业EE,当时已经拿到国际日本语的二级证,半年后也几乎考过一级,实习期间除了和公司的日籍工程师用日语交流外,也帮部门的同事培训日语,整个实习期安排很紧凑也很充实。

五. 实习总结

    无心插柳总是有一些柳成荫的意外惊喜随之而来,毕业前我的工作地点选择由于个人原因基本选在广州、深圳这两个地方,但自己是否会在这里生活、工作地开心自己也想去请教上帝,而实习即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自己去切身体会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北到南,22年来自己也去过一些地方,但只身去深圳还是第一次,出行前也有过短暂的犹疑,不过终归我也是一个喜欢走走看看的人,坦然南下。

    七月,在湿润的空气中从广州辗转到深圳,广深高速上竟然听懂了阿婆的粤语,小试沟通了一把,然后抵达深圳站,下车如约见到本科同学,随后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到了公司在福田区的1+2公寓报到,下午陆续见到另外七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实习生,开始一个月的实习。
    实习的经历就像置身于一个小联合国里边,和不同肤色的人接触,从最初穿上净化服包得只剩俩眼珠子骨碌碌转的兴奋到看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事能讲流利的汉语却不会写汉字时的好奇,从上午十一点肚子开始叫板到不再需要中午小眯一会,从“坐以待毙”到主动请教主动申请参观生产线不懂就问,一切逐渐趋于平和,没有人当自己还是个学生,言行举止开始转型成为一个工作中的人。
    办理离职手续时,GST的director亲自和我们几个intern对话,这位成长于HP的资深工程师和经理人既诚恳地分享了她的职业经历,也真挚地欢迎大家来年的加入,在最后离别之际,近距离传递一个大公司的文化气息。


    实习之后总结,在日后能够写在简历上的实习经历仅仅是最微小的受益,一纸正式的实习证书也仅仅是对自己的一个证明,更多带给自己的经历、经验、机会、人脉都远远超越那些看得到收获。一个月后增加的东西:
    1.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尤其是基本了解了NPI工程师的职责后更加明确一个适合自己性格和做事风格的职业,这一点对于即将择业就业的自己是很重要的。
    2. 对制造行业的初步印象,在制造行业里整体的process是类似的,这也是部门同事的肺腑之言,以及对工程部各个职能部门运作的初步印象。管中窥豹,可以对日后行业的选择大致有个判断。
    3. 对外企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的印象。(Speak up! 和round table)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交流方式,自己所在部门的管理运作风格的了解。
    4. 对新产品导入部门的了解,NPI工程师职责的了解,部门的同事介绍不同的行业里新产品导入的流程是相似的,毕竟自己是NPI工程师的实习生,近水楼台当然得月。
    5. 深刻体会还有很多需要重新学习的东西。除了沟通,要做一个好的工程师、管理者,技术还是很重要的,而实践中也体会到,很多应用中的技术其实和校园里我们误以为学来浪费时间的基础知识是息息相关的,想做得更好的话还应该广泛涉猎,
    6. 职场上人际之间的交往模式有一个模型。我实习时体会到的工作环境还是相当自由和随和的,譬如boss会双手递给自己写着confidential薪水帐单说Thank you,譬如同事会在某天中午一起开车去吃一顿,譬如boss会亲自下厨让大家体会原味的川菜,譬如会周末一起相约打打羽毛球,譬如会聚在一起争辩各自支持的超级女生……褪去工作时的干练,生活中都是可爱的人。
    7. 近距离接触职场中的人,很多的朋友,本部门的其他部门的,分享了很多职业发展的轨迹,听到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质朴的声音,也结识了来自不同高校的new hirer们和06、05届的intern。
    8. 当然毕竟自己是以一个工程师的职位去实习的,技术上还是小有提高的。实习时和一位在IBM工作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同事聊天时,深深为他所洋溢的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热爱所震撼,“I love IBM”!我将来要选择的也是这样一份职业,让自己萌生由衷的热爱和无限的激情。
    9. 一个紧凑而充实的暑假。50天之间徘徊在深圳、广州、武汉、家、哈尔滨四省之间,一有假期就跑出去玩,见了不少老同学,吃了不少小吃,穿着高跟鞋和sumer、小A、firstage逛在午夜十一点半的深圳街头仍意犹未尽,那个时候才发现原来周末也可以去不少的地方,同时也体会女生的逛街极限根本是无止境的:)
    10. 真实地感受深圳和广州之间的距离。时空的距离纵然是阻隔不了两颗相爱的心,但如果可以咫尺之近,实在没有必要追求广深高速70分钟车程的浪漫相会。其间正值七夕,已经在广州正式报道的BF当时在深圳陪自己渡过中式情人节,晚饭后再送自己回公司公寓。长长短短还是颇费周折,或许自己在十月求职时可以有一个折衷的选择?bless
    11.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这一次完全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国籍的沟通合作能力的挑战赢得的认可,至此,求职之路趋于按照自己的选择而去。
……
    因此,如果有机会的话,无论大小单位,何种职位,还是值得一试的,即使不能够完全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也至少可以横向比较此类的行业、单位风格、人事制度是不是自己适合和中意的那部分,在未来求职的时候少走一点弯路,抑或仅仅是去了解一个环境多结识一些朋友也是值得的。

六、实习后记:
    申请实习时,自己的条理和原则应该明确。相当初,自己有些盲目,按照时间顺序,有陶氏化学、联合利华、高露洁棕榄、广州日产,、西门子、联想、神州电脑、卡夫食品、日立环球、哈尔滨固泰电子,其中多数和自己的职业定位完全不符,甚至是一掷之间以求心安,自然结果就是——没戏。所以在即将到来的实习申请高峰中,更多的是应该重视质量,有的放矢,而非像我这样搪塞自己“嗯哪,我也在找实习”,自己也觉得汗~~
    关于实习时间,各公司的要求是不同的,从一周到六个月长短不一。我当时的实习期限是一个月,身边在宝洁、联合利华、IBM、GE、HP等等不同的公司和研究所之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申请之前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可自由支配时间,避免和课题冲突,尤其对于硕士而言,两年时间确实较为紧张,需要有很多事情做。提到时间我特别感谢实验室的老师们,如果不是各位老师的帮助,也许自己还是要和实习擦肩而过。当拿到实习offer的时候正是我们专业硕士即将开题的时间,且比公司要求的报道时间又晚一周,我也是肉体凡胎自然分身乏术了,而当时导师正在国外作交换学者,于是求助实验室老师。辗转之间,各位老师都非常宽容地支持我的选择,建议我延期开题,并帮助和系主任打申请报告,按照正式流程延期开题,当然也不忘嘱咐我一定要在九月份开题时做完善所有准备。能够得赦令,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所以在申请实习之前也一定要和导师、实验室协调好,如果课题和项目特别紧张,那当然要另作别论了。
    其实实习也未必是暑期实习,这个寒假一个师妹即参加了北京华夏银行的实习,实习期为一个周。无论时间长短,能够近距离接触一次与校园生活不同的环境也是不错的。而过于长的实习期,尤其是在外地就要另作它论了。前段时间,另一个研一的朋友婉拒德昌电机的实习机会,因为公司要求时长六个月且地点在深圳,对于身在哈尔滨而且今年九、十月就要面临应届求职的大家还是颇有难度的,遇到这样的情形自然就要自己再权衡了。
另外,如果有机会去各个公司、企事业单位实习,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风貌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传递的,而非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而我们的表现除了是自己的形象外,还有可能给学弟学妹们带来更多的机会,通常实习生在离职后都会与公司的某些部门保持联系,如有可能,我们可以建议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来我们学校进行校园招聘。我当时是日立环球在工大招聘的第一个实习生,而公司往年只在清华、浙大、西交、华中科技这四所学校进行校园招聘,06年十月第一次来工大进行校园招聘。这期间,未必完全因为自己的努力才有了这样的结果,但至少在后来见到日立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时直接的一句“哈工大的学生都很优秀”,说明自己没有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求职篇-----------

    经历了实习的洗礼,回到九月的校园,还未及从暑假的感觉中回味过来,求职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似乎仓促间就发现自己已经被推上了求职的轨道,那种被动的心情在当时令自己颇为不适。不过,总的说来在工作环境、企业类型、行业、职能、地点大致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后,再求职就理性多了,所以回到学校后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此,再面对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最后的取舍时才不至于犹豫和彷徨,也可以节约精力去做一些大学校园里想做的事情。
    关于正式找工作,当时我对工作地点的要求比较局限,十月份日立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时,结合HR经理对自己的了解提供了Hitachi的另一家分公司GSP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我的选择就仅在广州和深圳之间了,所以我的正式求职经历就很单一。在新蛋开始处女面,二面后回到起点;关于日立,由于我当时适合的职位的部门经理没来哈尔滨,所以依然是电话面;最后在宝洁的一惯nice风中走到最后,并和P&G相互选择。
    特别感谢日立的HR Cathy和Lily,尽管作为公司的HR貌似应该各为其主,但是她们用大度和宽容一直鼓励我应该有更好的机会,允许我等到P&G的offer之后再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在那个时候这份雅量给了我等待宝洁offer时内心的平和和安静;感谢实习过程中一直负责带自己的Engineer Yc,最早告诉自己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提到offer之间的选择,自己当时面临的是A和B的选择,两边都是不错的发展机会,而我也采取了完全坦白的做法。日立的惯例是实习生转正除了参考实习表现外,仍然要和所有的申请人参加校园招聘的全部流程,于是在申请之前自己便和HR坦言了正在参加新蛋、宝洁的面试,而当时Cathy和Lily也非常理解和鼓励我全力地去准备,不要放弃任何机会。正是这样一种透明使得自己在最后能够坚持诚信的做法,坦然对自己。

    求职的面经在应届生的网上有经过归纳,细分到某个公司网申、笔试、一、二、终面的详细介绍,或者直接百度搜索也有很多有效的资料,这里就不赘述。附加两个个人称道的经历:一是求职小组,二是身后的支持。

  1. 求职小组
  在日趋成熟的校园招聘中,我们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组建求职小组,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或专业相同或不同,求职意向相近或迥异,个性类似或斐然,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坦诚以待资源共享,相互鼓励和帮助直到小组的最后一个成员作出理想的选择。
我所在的求职小组有六个成员,skale,RR,FY,YC,卡萨布兰卡,和我共六个人,男女平分秋色,从宿不相识到一路相携而来,自然有很多值得铭记的友谊和故事荡漾在心头:)说来当时FY、YC还是很有远见的,在去年暑假之前便开始着手求职小组,经过组织的一番考验最终把我们四人网罗旗下,并且将小组进行到最后,求职的战线则从去年七月持续到今年三月,直到大家各自有了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归宿:两个营销分别在北京联想和神州数码,一个研发在航天一院,一个人力资源在华为,两个PS在宝洁。
    在求职小组中,我们六个人分别来自五个专业,各人的经历和特点也不尽相同,求职意向更是从技术到管理,从营销到人资,甚至横跨市场,颇为有趣。但或许确实是诸子争鸣才能够百花齐放,正是这样的多维视角才有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批判和建议,使每个人在求职的路上迷茫时多一点提点,彷徨时多一分坚定,失落时多一份关心,沮丧时多一点鼓励,懈怠时多一点督促,激进时多一分提醒,郁闷了也多几个人当听众,而想小肥羊了还有几个人可以呼之即来,总之是求职的路上不落寞。
    关于求职小组,我们的工作基本在共享求职信息、随学校的宣讲安排制定计划、修改简历、英语角、鼓励和监督彼此、共同FB六项上。其实,求职小组还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进行代投简历,只是我们六人的求职意向相去甚远这样的机会就非常少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模拟面试,由团队的成员模拟招聘过程中的各个角色进行提问并针对每个人的回答提出自己的意见。说起来,后者是我们共建求职小组的初衷,却在后来执行的过程中成为我们最弱的一个环节,而自己更是根本没在小组中模拟过便又开始积累赤膊上阵的经历了。不过从结果看来,这样的方式倒是更适合自己,自然地表现比经过演练的再现更适合展示真实的自己,不过败走麦城的概率也高了几成,个中如何拿捏就因人而异了。
    所谓“三人成众,众人成圣”,应该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拿出自己的简历时通常都已经过自己的认可,至少有了不少的肯定,而经过小组共同过目后才发现内容、措辞、格式、字体、字号,甚至空格,问题百出,简直惨不忍睹,那个时候才深刻领悟什么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理:)
    Skale、RR和我的求职阵地一直都持续在学校的大本营上进行,另外三位男士则都有在不同时段前往异地参加招聘会和面试的经历。求职小组的益处多多,在这时候就表现为电脑的另一端有一个由善良的臭皮匠们组成的诸葛团随时潜水在QQ群里,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你搜集信息、出谋划策,如果你需要我帮你在天涯上顶帖,我就立即去注册一个账号。就是这样一种支持你没商量,让我们体会十一月的哈尔滨并没有那么冷~~
    由始至终,这样一个和谐互助的团队,成为了我求职路上最为温暖的回忆,因为这群人,22岁的岁月显得格外灿烂:)

2.身后的人
    坦白说自己一直是幸运的,家人、师长、朋友、生活、工作,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去延伸,所以自己更应该一直感恩并且努力着。
    从实习到找工作,再到作出选择,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于自己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的人,因为他们的付出、努力和无怨的支持,让我们前行的路没有后顾之忧,走得从容而坦然。有这样一些人在我的生命里刻下痕迹,不可不谢。

    父母对于自己的选择一直是无私地支持,天高任鸟飞,听凭自己的女儿飞向想去的方向,给了自己足够的自由。
    良师没有给我任何压力,鼓励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正确的事。
    而初入职场的男朋友简直就是身兼数职,除却花前月下,既要随时监督我这个小懒虫的进度,又要照顾我这颗自称脆弱的心灵,说重了要担心会不会给我太大压力,说轻了又紧张我这遇事爱跟deadline叫板的方式会不会自食其果,总之是push不得又懈怠不得,严肃不得又温和不得。以前从不和电话煲粥的BF开始每天在工作的忙碌之余为中国移动做贡献,其实就是天天耐心地听自己在耳边絮叨,或开心或郁闷,亲爱的耳朵真不容易,晚上加班回家还要帮自己准备找工作的事情。那段特殊时期的包容和体谅,或许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所以,我的选择,向着爱情狂奔去……
    求职小组的各位队友一路走来自不在话下,争鸣论谈的各位同事,我亲爱的室友和编外室友,在哈尔滨给偶做好吃的的平平,在祖国各地一起求职的不朽、sumer、firstage,一起实习过的同事,远在Queen Mary的同桌和曼彻斯特的小头,仍在继续学业的Panda、顾、小乔、LP,实验室的诸位同学和师兄师姐们,感谢你们一路陪我过来,同时饱经我这三寸不烂之舌的“考验”~~
    感谢各位给与我指引的职场中人:Cathy,Lily,Sam,Xuewu,Lawrence,校友Liu,和GST NPI的各位同事,感谢我初入职场的好友晨风、HL、小H,过来人总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感谢所有和我一起经历成长的朋友和同窗。
    最后感谢P&G给我一个起飞的职业起点,where my dreams come true,同时公司的人性化安排给予了我和相爱的人相守的机会,感谢。


尾篇

    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找工作也是我们大学生活结束前未雨绸缪的一个选择,而不是大学生活的终极目标。站在毕业的尾巴上会体会,六年的大学生活,自己生命中最美的年华是那些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用青春和汗水实践我们的心愿和梦想的时光,青春无悔!
    特别喜欢一句话,Start from scratch!一切从零开始。
    祝福所有的师弟师妹都能有理想的选择,祝福所有已经作出选择的同窗在未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 修改:·lespoir 於 Apr 19 08:51:08 2007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33.197]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33.19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2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