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uietsea (海上~~落日孤鸿), 信区: E_Commerce
标  题: 是谁谋杀了电子商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06日16:34:04 星期三), 站内信件

2002年2月19日,华尔街日报以“PayPal是否将引领网络公司IPO新时代”为题,报道了
一家名为PayPal的公司。这家为网上用户和商家处理金融交易的公司,2月16日在那斯达
克首发当天的股票升幅高达55%。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不是在为这家公司唱赞歌,相反
,文章认为“如果据此认定网络公司即将卷土重来,未免太过天真”,因为“只要你瞥
一眼IPO市场上的后备名单,就能找到最有力的反驳证据”,“华尔街的承销商并未向市
场推出类似PayPal的新交易”,言下之意,PayPal只是占了第一家上市的便宜,1999年
到2000年间的网络股狂潮不会重演。
  看来,美国人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者也大有人在,这个时候,人们很容
易忘记,网络经济在中国的狂热到如今令人心寒的萧条,始作俑者来自美国的投机资本
当位列榜首。
  曾几何时,来自美国的投机资本对中国电子商务趋之若鹜,几乎每一个稍有规模的
网上创业者都会在资本的教导下,把上市、被上市公司收购、与即将上市的公司合并等
资本运作方式当做自己的经营目标。及至中国的投机资本也学会了这种做派的时候,投
机味道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就演绎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国内股市也有一些公司仅仅凭着
网络概念就大发其财,没有来得及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也把在中国上市作为折衷的选择
。在这种气氛下,刚刚创立年余的电子商务企业,就已经在把自己的价值按照数亿美元
来计算了,那个时候不能抱怨企业经营者的“贪心”:当眼看着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都
离自己甚远的企业都可以大把融资的时候,很少有创业者能够坐得住,“创立”、“融
资”、“上市”、“套现”、“35岁之前退休”几乎成了所有小有所成的创业者的梦想
套路,这个梦想套路中,“经营”、“管理”、“盈利”被放在了最偏僻的角落里。
  那个时候那么快就过去了,象一阵风,象一场梦,以至于现在有人认为电子商务大
有前途的时候,评论者有足够的证据旁征博引,奚落“电子商务在中国大有前途”是痴
人说梦。如果现在有人在河南这样的内陆省份开展电子商务的话,就更可能被视为愚昧

  当河南这样坐拥百万网民的内陆省份,诸多银行已经开通网上支付系统、配送体系
日益成熟,一说起电子商务,许多投资者却依然视若畏途的时候,把投机资本称作中国
电子商务的谋杀者毫不为过,业者对电子商务的噤若寒蝉,正是以往投机资本在电子商
务领域杀鸡取卵的直接后果。
  如果说投机资本是电子商务第一杀手的话,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经营者、管理者
更是再度让电子商务蒙上阴影。
  “电子商务模式”曾经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名词,网络泡沫时期,任何一个电子商务
企业都需要定义自己的模式,分门别类的给自己贴上“B2B(企业对企业)”、“B2C(企
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等标签,不仅如此,要到美国去融资、上市的企业
,还要找到在美国的样本,比如自己是中国的yahoo、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eBay等等。
此情此景,让传统企业人士大呼“看不懂”:B2B怎么看怎么象批发,B2C象是零售,C2
C象是集市的雏形――个人物品交换场所,为什么这些概念到了电子商务领域,就出现了
B2B一定有戏、B2C面临死期的说法?
  企业经营从来没有什么模式。一个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同行业、同地区的另外
一个同类型企业可能运作得一塌糊涂,而同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会受到消费者、同
业竞争、政策导向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不停的适应和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论
是电子商务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这都是不变的道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对于任何
一个企业都相同,只是其运作方法、表现形态不同。无疑,一些仅仅在国外上了几天MB
A的留学生甚至海外投资银行的底层打工仔,在投机资本的帮助下拿一份计划书就融资巨
亿,却不懂得如何用这些钱开展电子商务,只能以“网络经济时代适用新经济原理”来
搪塞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人们对于这些“电子商务企业”的失望会持久的延伸到所有电
子商务企业上,用不久前以为经济学家的话说,“当有企业家一本正经的拿经济学原理
开涮时,他的企业就要有问题了”。
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容易到犹如自己印钞的时候,并非所有经营者都没有尽心经营,但让
一个从来没有经营过年产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的年轻人,突然手持相当于几千万甚
至上亿、上十亿人民币的资产,来管理另外一群热情充沛但是同样经验不足的20多岁的
手下,与资本规模相当却有丰富经验的传统企业抢夺客户,仅仅靠有热情和信息技术,
实现盈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财富杂志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失败的教
训做出的总结认为,“疯狂的网络热潮掩盖了更深刻的因素:对于如何解决困扰业务发
展的全面变革,信息产业的许多公司束手无策”。
  电子商务企业在2000年和2001年的挫折,源于电子商务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不适应症
,投机资本在中国这个电子商务处女地的疯狂挖掘,迫使企业经营者在支付手段、消费
观念、物流系统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在前期“必须按资本制定的方式把钱花出去以
提高规模”和后期“必须自己想办法把钱赚回来压低成本”的痛苦中发展。
  “电子商务”疯狂时期的过去带走了投机资本,这对于包括河南省在内的电子商务
产业未见得是一件坏事,投机资本的离去,尽管在短期内削弱了电子商务的表面繁荣,
但网上支付和物流系统现在几近完善,网民数量继续增长,传统企业信息化日渐深入,
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无疑仅仅需要时间。(河南日报)

--



司命昏昏兮遗我奇数,对烛闲哦兮慰我永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jewel.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