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rminater (穿过谁的黑发的我的手), 信区: Taiwanchannel
标  题: 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二)
发信站: 大红花的国度 (Fri Jun 23 16:17:10 2000), 转信

     一、日本统治台湾初期的方针政策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并没有奢望从清政府那里夺得台湾。所以对于突然到手的台湾
,日本并没有及时制定出治理台湾的统治方针。1890年代后期是日本历史上思想最
活跃的时期之一,人们对治理台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比较开明的人提出采用美国
和德国的联邦制,将台湾作为日本的一个自治联邦;比较保守的人提出将台湾的当地居
民全部赶走,把台湾变成纯粹的日本人居住的土地。日本政府一时也无法确定台湾的统
治方针,只好采取“无方针”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摸索政策。
    尽管台湾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可是当时台湾的人口已经十分稠密,已没有多少空
间来接纳日本移民。就如同英国向人口稀疏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殖民地大量移民,却无
法向人口稠密的印度殖民地大量移民。所以要使台湾成为日本人居住的“真正殖民地”
,就必须把当地居民赶走。
    正好当时日本有将台湾居民赶走的机会。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割让台湾的条约中规
定:台湾居民有权力选择返回中国大陆作大清帝国的臣民,还是留在台湾作日本帝国的
臣民,选择的期限为两年。在两年之内没有返回中国大陆的台湾居民,则自动成为日本
帝国的臣民。
    当时日本的军部特别倾向于将台湾居民全部赶走,使台湾变成真正日本人的土地。
在台湾的日军有意识地对当地居民进行掠夺、殴打、甚至杀害。然而尽管日本人十分残
暴,绝大部份台湾人还是选择了“忍下来不走”的选择。两年的选择期限到期时,仅仅
0.16%的台湾人返回中国大陆。台湾人不肯离开台湾返回中国,大约是认为“天下
乌鸦一般黑”,到哪里都是一样受压迫。
    台湾居民不走,使日本将台湾变成真正日本人之土地的计划落空。日本人不得不考
虑怎样处理这些“非日本人臣民”的问题。西洋派的人建议采用英国式的殖民地管理方
式,保持台湾本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仅仅把台湾作为日本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销
售市场。东洋派的人建议采用中国式的民族同化方式,对台湾居民进行同化改造,使台
湾人变成地道的日本人。正在西洋派和东洋派争执不休的时候,另一个严重问题出现在
日本人的面前,这就是统治台湾的经费问题。
    在189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大约8000万日元,而台湾的统
治经费每年高达600到700万日元,成为日本政府的一个沉重负担。当时日本正在
搞“脱亚入欧”的富国强兵运动,庞大的台湾统治经费使日本不但没有从台湾的割让得
到什么现实的利益,反而对富国强兵运动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台湾统治在经济上是
完全失败的。因此有人提出将台湾高价出售给欧美列强的建议,这样一方面可以摆脱沉
重的台湾统治费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富国强兵所需的巨额金钱,可谓一举两得。
    但日本政府高层并不赞成出售台湾的计划,他们认为出售台湾会让欧美列强鄙视日
本没有统治外民族的能力。为了树立日本在世界上的威信,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搞好台
湾。于是日本政府请来搞殖民地十分有经验的英国人作顾问,请教怎样缓解统治台湾的
经费和怎样治理台湾的问题。英国顾问去台湾进行了实地考查以后,向日本政府提出了
“间接统治”的建议:
    1.日本在台湾的驻军人数太多,比英国同规模的殖民地驻军人数多5到10倍。
日本派驻台湾的官吏人数也太多,比英国同规模的殖民地官吏人数多2到4倍。这是造
成统治费用过高的一大原因。
    2.日本派驻台湾的官吏素质太差。当时日本是将本土淘汰下来的三流官员派驻台
湾,这些官员只会采取暴政统治,不懂怎样搞好政民关系,使台湾经济日益恶化,不得
不靠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度日。
    3.日本应该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风俗习惯,积极任用当地人作官,象英国统治印
度那样对台湾进行“间接统治”。
    4.日本在台湾实行“事实法制”而不是采用立宪法制。“事实法制”是英国人发
明的。根据英国宪法每个英国公民都具有选举参政权,如果英国宪法在印度香港等殖民
地也适用,那么不给予当地居民选举参政权是明显的违宪行为。为了解决这个法律上的
难题,英国人提出落后民族对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无法理解,所以不宜采用立宪法制,
而是根据实地情况实行自上而下的“事实法制”。
    5.日本在台湾限制日本语的教育,通过保持日本文化和台湾文化的距离,保持殖
民地人和宗主国人的文明差距,来树立宗主国的威严。会讲宗主国语言的人是统治者,
不会讲宗主国语言的人是被统治者。
    但是以外交次官原敬(后任首相)为首的政治家,却极力反对英国顾问的“间接统
治”方案。原敬等人认为:台湾人和日本人同文同种,与英国统治非白人的“异种统治
”完全不同,应该采用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人的“皇民化”政策。为了
    强调同化台湾人的合理性,原敬等人还提出了一种新理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日本
的领土,当年收复台湾郑成功的母亲就是日本人,后来台湾被中国强占。所以这次日本
取得台湾是“收复领土”,而不是殖民地割让。
    在“间接统治”和“皇民化”两派的激烈争论中,日本政府最后采用了综合两者意
见的“渐进政策”,即统治台湾的最终目标是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人的“皇民化”,但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在目前主要采用“间接统治”方针。正如当时的台湾总督儿玉源太
郎所说:“将新领土之民培养成为真正忠义的皇民,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要经过二世
纪的时间,台湾民族的固有性质也许才会有明显的变化...”可见当时日本预计的台
湾“皇民化”,准备花百年以上的漫长时间。
    “皇民化”的最关键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但当时日本并没有积极在台湾推行日本语
教育,这主要是经费困难。如果在台湾推行象日本本土那样的无偿初等教育,所需要的
费用太大。当时日本采用了英国的殖民地教育方针,只培养少量懂得日本语的本地人作
为下层官吏,将大部份台湾人作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使用。当时的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
平说:“台湾教育的方针是建立公立学校,普及国语(指日本语)教育,但这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需要三代人的时间。一代人按25年算需要75年,一代人按30年算则需
要90年...”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建立了一些公立学校进行初等教育,但由于这些公立学校
要缴纳学费,所以公立学校的入学率很低。到1908年,公立学校的入学率尚不到5
%。当时的公立学校中不仅教授国语(指日本语),也同时教授汉文(指中国语)。直
到后来“皇民化”政策占主导地位以后,台湾的公立学校才取消了汉文教育。
    总而言之,日本统治台湾初期的方针政策,是以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为蓝本的“间接
统治”政策。除了剪辫子穿洋服等外,并没有对台湾居民的生活方式加以过多干涉。但
这种早期的“间接统治”政策,后来被激进的“皇民化”政策取代,使日本的台湾统治
政策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69.254]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utomobile.bbs@smth.]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