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uto (test), 信区: Taiwanchannel
标  题: 走进台湾 2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Sep 22 02:06:50 1999), 转信

二、宝岛沧桑
台湾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岛屿。很早以前,台湾本来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的,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及发生世界性海浸,中间的陆地下沉,海水上涨,便形成了
今天的台湾海峡,台湾这才与大陆分隔开来。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台湾西部发现了很多大陆华南一带的古生物化石,
如大象、犀牛、华南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在台湾东部大山中开采的大理
石中,发现有纺锤虫等化石,而这些化石无一例外地存在于华中、华南同时期
的地层之中。同时地质学家们还惊讶地发现,台湾的山脉呈东北―――东南走
向,这与大陆东部沿海山脉走向完全一致。这就更有力论证了台湾与大陆以前
是相连的。
从19世纪以来,台湾各地陆续发现了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
遗物,其中包括有石斧、石刀、彩陶、黑陶等。这些原始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
特别是福建省、广东省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
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曾将台湾原住民的生活习俗与大陆南方少数民族及印
尼和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的习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是,台湾原住民的习俗与马
来人习俗相同的只有18%,而与大陆南方少数民族习俗相同或相近的占80%。
这些都充分地证明了先史时代的台湾住民在文化系统上和大陆的住民是属于同一源流的。由此可知,无论是在地质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方面都足以证明,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即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交往源远流长,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始于三国时代。据
《三国志-吴志》载,吴国孙权曾于公元230年春,派遣卫温、诸葛直率领
数万名将士渡海征夷洲,并带回数千夷洲人。经后人考证,这里所说的夷洲,
就是今天的台湾。
在卫温东渡夷洲20多年后,吴国的丹阳太守沈莹写了一本叫《临海水土
志》的书,这本书主要记述了当时吴军在夷洲所见的风土人情及自然景观,对
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植物生长、农业情况都作了详细描绘。
  在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大陆与台湾之间一直有着广泛的联系。
"台湾"一名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史学家们认为,"台湾"始于明代万
历年间较为可靠。"台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是由"台窝湾"演变而
来的。台窝湾原系平浦族的族称,他们分居在今台南安平一带,因居住地附近
都是海湾,"台窝湾"这一称呼,既是其族名,亦称其地,时间一长,人们就
把整个岛简称为"台湾"了。
也有人认为,"台湾"由"埋怨"而转音。当时不少福建人到台湾开发,
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客死他乡,深感"埋怨",闽南话中"埋怨"的音与"台
湾"相近,于是渐渐转音而成。
台湾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宝岛上,过着勤劳而安宁的生活。但
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打破了岛上的宁静。
那是1540年秋,一艘葡萄牙人的海船从澳门出发,准备驶往日本。这
天清晨,当这艘海船从太平洋沿岸驶过时,透过薄雾,站在船头的水手忽然发
现船的正前方出现了一座绿色的岛屿。海船继续向前行驶,水手看到岛上河流
奔腾,山林茂密,红香绿浪,幽谷云崖。看着这迷人的景色,这些长年在海上
漂泊的水手们,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Oha,Formosa(哇!多美
丽的岛屿呀!)"自此,"福尔摩莎"(美丽岛)一词便被写进了西方人的书里。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环绕着这美丽宝岛周围的,就不再是纯洁的浪花了。"福
尔摩莎"这个葡萄牙语中单纯的语汇,也像非洲的"象牙海岸"、"奴隶海岸"
一样,成了奴役、掠夺、侵略的代名词。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外国的海盗们把魔掌伸进了宝岛台湾,开始了他们血
腥的屠杀和侵略。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razorback.neu.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