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Taiwanchannel
标  题: 了望台上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Apr  1 09:28:21 2000), 转信


 

  登上卑南公园的了望台,已是黄昏时候。夕阳衔山,海天空阔。

  站在了望台上东望,近处就是我们刚刚参观的卑南文化遗址。一条由旧枕木铺
就的通道通向遗址,遗址上空罩着一个长40多米、宽20多米的钢制棚架,保护着遗
址免受强烈的日照和风吹雨淋。

  这片遗址发掘出上千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相当丰富,据专家考证,5000年前
至2000年前这里有人居住。出土文物中长方形石板棺是卑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共
1500多具,从出土数量之多,可以想像当时这里有过多么繁盛的人口。

  棚架北侧的继续发掘区,考古现场十几个专业人员用十字镐、平铲、小锄头等
工具,在继续往下挖掘。远望他们小小的身影,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为了发掘
中华民族的文物古迹,在这里累月经年,送走劳累而又寂寞的一天又一天。听说,
在1993年,他们为了搜寻陶珠,竟把一口出土石棺里外的土全部过筛,结果得到了
数千个小陶珠,每个体积都不到1立方厘米!

  眼前的景色似曾相识,遗址出土的文物如石刀、石镰等和大陆东海岸发掘出来
的也很类似。许多专家认为当时这里的文化源于大陆。

  越过遗址再向东眺望,就是浩瀚的太平洋了。陪同人员指着东南方向说,绿岛
就在那里,天气好时,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绿岛原名火烧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小
岛。那里有奇特的岛上风光,也有流传许多真实故事的世界著名的绿岛监狱,台湾
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李敖就在那里度过一段岁月。

  卑南文化遗址记录的只是台湾岛史前的一段历史,了望台再高也无法了望那时
的风云了。向上追溯一万年,这块土地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只因地壳变迁,台湾
岛才悬于海峡一侧。

  史载,最早到达台湾的汉族人,是三国时代吴国将军卫温和诸葛直所带领的“
甲士万人”;隋朝有朱宽、陈棱等人;宋朝、元朝我国政府在台湾设立了正式行政
机构。清朝时台湾是中国的第20个省,康熙和雍正为治理和开台湾采取了许多办法
,雍正为解决福建省泉州等地的米荒,每年都大量从台湾购买稻米,结果促进了台
湾农业的发展;为照顾单身去台湾的人,取消了不准带家眷的禁令,结果台湾人口
大增。
经过历代同胞的开发,宝岛山河如画。几位刚登上了望台的游人议论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这倒使我想起出生于台湾苗栗县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来,当时他与爱国
同胞组织抗日义军,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失败后回到大陆,念念不忘重整旗鼓
,抗击日寇,收复失地。他回到大陆三年后,接到台湾好友、当年共同起义的谢道
隆(字颂臣)的一封信后,立即以急切与悲愤的心情写了一首诗《得颂臣台湾书却
寄》:

  故人消息隔乡关,花发春城客思闲。
  一纸平安天外信,三年梦寐海中山。
  波涛道险鱼难寄,城郭人非鹤未还。
  去日儿童今渐长,灯前都解问台湾。

  诗中表达的对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发的收复台湾的壮怀,是当时铁蹄下台湾人
民共同的心声。
  夕阳落在了山的后面,云山万重,暮霭沉沉。走下了望台,台湾历史风云的回
忆仍在心中翻腾。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