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Taiwanchannel
标  题: 红豆生宝岛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Apr  1 10:02:59 2000), 转信


 

  宝岛台湾得天独厚,是个天然的大植物园,环行宝岛随处可见种类繁多的亚热
带植物和热带植物,许多植物连陪同我们的几位台湾朋友也叫不出名字,但有一种
树,凡是台湾人都叫得出名字,那就是相思树。

  在卑南文化公园,我们在几棵一人高的绿树间穿行,苏洁指着树上结出的红豆
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有的同志回答说:“这是相思树。”苏洁说“不
对。这边这棵是红豆树,你看那红豆是圆圆的;那边那棵才是相思树,你看那红豆
是又圆又扁的。”不知是苏洁故弄玄虚呢,还是它们确实是两种树,不过在我印象
中相思树和红豆树无疑是一树两名。

  唐代诗人王维有首绝句是歌咏红豆、托物寄情的名篇,名为《江上寄李龟年》
,又名《相思》。唐代“天宝之乱”后,著名歌人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演唱它: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短短四句,歌者唱来为
之动情,听者闻声为之动容。红豆,也称“相思子”。传说古代一女子因丈夫死于
边战,她恸哭于树下,气绝而死,化为红豆,所以人们又称红豆为“相思子”。诗
中的“南国”是指岭南,是多生红豆的地方。在岭南,相思树装点着秀丽的山川,
红豆绿枝慰人情怀。诗中的相思远不限于男女相思,还广泛用来表现朋友之间真挚
的怀友之思,苏李咏红豆诗云:“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因而这首绝句众口
传诵,千年不衰。红豆也因此变为眷念朋友和亲人的象征,成为人们喜爱之信物。


  台湾相思树是哪里来的呢?据介绍,来源有二:一是自然生长,所谓“物竞天
成”;二是台湾的“客家人”,即早年来到台湾的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不忘家乡随身
带来红豆,在台湾种植,是树随人来。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日本胁迫下签
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湾同胞在村落、城镇广为栽植
相思树,寄托思念祖国、盼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眷恋深情。如今台湾相思树之多
,与那段历史有密切关系。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1891年从日本赴台考察,他看到台湾遍植相思树,
深为台湾同胞思归祖国的深情所感动。面对破碎的山河、苦难中的同胞,他不但触
景生情写诗百首,而且还改编了十首台湾民歌,名其《台湾竹枝词》,在小序中,
他公然申明是为“遗黎写哀”。其中一首为:

  相思树底说相思,
  思郎恨郎郎不知。
  树头结得相思子,
  可是郎行思妾时?

  这诗从表面看是思郎之作,但深层却是暗含着台湾同胞思念祖国之情,暗含着
台湾同胞吁请祖国不要忘记他们的大声呼喊。

  梁启超不会忘记,当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全国震怒。他随
同康有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会试的18省1200名举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
表示强烈的愤慨。他和康有为等603人又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割台议和,提出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
天下之治。这就是震动清末历史的“公车上书”。他们抱定了“子规夜半犹泣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决心,但是他们的血泪到头来只是使南国红豆又添了几分相思
;台湾同胞呢,他们拼却满腔英雄血,染得宝岛红豆更为殷红。

  割让台湾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人们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
不愿拱手而让台!”岛内,人们“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继而如火如荼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抗日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席卷宝岛。汉族与
高山族组织的各路义军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守城市,保村庄,正面迎敌,背后包
抄,或大部队作战,或数人偷袭,在5个多月的斗争中,孤军反抗,抗击了日本三
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3万多人,10月21日虽然以台
南陷落而告失败,但是台湾同胞反抗日本占领者的斗争一直也没有停止过,直到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

  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退到台湾后,人们日夜思念大陆思念亲人,许多人把相思
树植于门庭,把红豆置于案头,于默然中抒发思归之情。

  辛亥革命参加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苦居台湾的时日,怀念故人,思念
故乡。他在1961年曾手书楹联赠蒋经国先生:“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期望蒋经国先生能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在逝世两年前的1962年元月,于右任
先生写下了传遍海内外的心灵悲歌《国殇》,也有人名其为《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1986年,台湾当局“解禁”后,许多国民党老兵返乡探亲,泪洒故土,难了相
思之情。占台湾人口70%的台湾“客家人”的许多后代接踵回大陆,踏上祖先之地
,寻亲问祖。1987年来大陆的台湾同胞只有3万多人次,1988年即跃增至45万人次
,1992年后,每年都在100万人次以上。这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思念,是对祖国对
故土亲情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1996年,蒋经国的三子、身患重病的蒋孝勇挈妇携
子秘密回大陆,在故乡奉化溪口凭悼祖母和生母之墓。同年12月,蒋孝勇在台北逝
世,不到一年蒋纬国逝世,蒋氏留下了宋美龄等一门三代六寡,曲终人散,去也匆
匆。宋美龄从此满腹故国之思,蜇居美国,排遣她油尽灯残的最后岁月。

  红豆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代人已在大地的烟云中消逝,但是台湾
仍然孤悬海外,咫尺之遥,竞成海天之隔。对于多数台湾同胞来说,红豆之情更浓
更深了。在台北街头,我看到许多小摊床上有手指大小的一个个小玻璃瓶,里面装
着红豆,颗颗鲜红似朱丹,晶莹如珊瑚。买者不乏男女青年,那无疑是用来做为爱
情的信物,但是买它的老者呢?买它的其他人呢?

  时下国际风云变幻,台湾政坛波谲云诡,李登辉时代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他的
“两国论”和“台独”势力在美国、日本反华势力的支持下,还继续为害。美国反
华势力不是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吗?日本的右
翼势力不是始终抱有染指台湾、重温侵占台湾50年旧梦的野心吗?他们时时利用台
湾对中国进行牵制与遏制,台湾许多有识之士之所以对“台独”深恶痛绝,就是因
为他们明察世局:“台独”是别国附庸的代名词,“台独”意味着战争。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我们不能再延宕时日,给他人以窥测之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最好的历史选择。合则有利于国家,分则伤民族元气,日本侵占台
湾50年的历史可为借鉴。由于两岸阻隔多年,受台湾当局的反共影响,一些台湾同
胞对大陆并不了解,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有些台湾同胞反对分裂、反对
“台独”,又不急于统一,希望维持现状。对此,我们在台湾访问期间,深有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这些同胞能够到大陆来走一走、看一看,此一
时彼一时,情随事迁,一定能够产生新的认识。

  本文发表时,新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台湾的红豆树又发出了新枝,树树染上
新绿。红豆固然可以寄情,但是与其寄情于红豆,不如寄情于统一,“度尽劫波兄
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廖廓江天,不归何待?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