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axs (Butterfly), 信区: Taiwanchannel
标  题: 二十年来的对台政策需要检讨(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Apr 12 11:45:05 2000), 转信

形势的无情发展,已经迫使人们面对一个现实:我国领导人二十年来试图解决台湾
问题的政策,是彻底失败的。如果这一点在有些人那里还有疑问的话,且让我们回顾一
下有关基本事实:

  二十年来,我国领导人的对台政策没有赢得台湾岛上的人心。这是最基本的、最重
要的事实。二十年来,不仅没有赢得人心,而是逐渐失掉民心,中国政府在台湾民众心
目中的形象每况愈下,在今天降至最低点。十几年前,当台湾民众刚刚开始有机会访问
大陆或接触来自大陆的信息时,他们或者出于对国民党反共八股宣传的逆反心理,对新
中国社会带着一种敬意和好奇心理,或者出于对国民党腐败黑暗统治的厌恶,他们希望
在祖国大陆看到一个光明、温暖、精神上清洁健康的社会--总之,一个与台湾社会完
全相反的社会;在八十年代,台湾的书摊上出现了祖国大陆的学术书籍,追求进步的台
湾青年以看大陆书籍、认识简体字为荣,台湾青年候德建、林毅夫投奔大陆,就是一种
象征。然而,随着八十年代出现的、后来愈演愈烈的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否定和丑化,
也随着中国大陆学习“台湾模式”的发展经验,台湾的社会弊病也出现在大陆,并且愈
演愈烈,甚至赶超台湾,祖国大陆在台湾民众中的形象越来越差,到九十年代,发生了
根本的质变:仿佛过去国民党对祖国大陆的一切污蔑宣传都被来自大陆的信息所证明是
真实的。台独思潮在九十年代的膨胀,是和祖国大陆在台湾岛内的感召力的丧失紧紧相
联的。

  如果说“台湾民众”的提法过于笼统的话,我们可以具体看,二十年来,我国领导
人的对台政策,在台湾各个政治派别、各个社会阶级、各个省籍族群中,都达到了什么
感召效果。总的来说,是一无所成,甚至适得其反。台湾主要的政党和政客,包括被长
期“寄望于”的台湾统治集团,无一认同“一国两制”,几乎全都将两岸关系定位于“
两国论”或类似的表述,这已经被他们各自的立场表态所证明了。再看社会各阶级。被
中国领导人所重视、拉拢的台湾大中资产阶级,其实是台湾资产阶级中最国际化、最买
办化的部份,他们对中国的内心态度,完全和国际上最反华的美日统治者站在一起。台
湾的中产阶级处在自由主义和西方民主的意识形态统治下,他们把中国政府和解严前的
国民党的腐败独裁统治完全等同起来,因而不认同任何形式的“统一”。作为人数最多
的下层民众,他们在过去二十年中从未是我国领导人争取的对象,他们中有很多人受族
群法西斯主义和台独“民粹主义”宣传的蒙蔽,更不理解“一国两制”,在两次台湾“
总统大选”中,把选票投给李登辉和陈水扁。再来看不同的省籍族群。台湾的本省人被
台独势力宣传为“中国外来政权”的受害者,在缺少有效的、针对性的言论回击之下,
他们接受了这种宣传,不认同祖国大陆,而近十年来,台湾的很多外省人也接受了这种
宣传,产生了“外来压迫者”的罪责感,因此,为了解脱自己,在拥护台独时表现得比
本省人更积极。

  即使是在台湾认同统一的团体和派别中的右派或中间派,对我国领导人的具体对台
政策也非常不满,他们亲眼目睹这种政策在台湾的失败。比如,具有统派观点的《海峡
快讯》评论到:“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一成不变表面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实质上是
更寄希望于国民党上层与一些投机政客的对台政策手段,即使不是完全破产,也已经是
在此次台湾选举中碰得头破血流。”①(先后被邓小平、江泽民接见过的李远哲便是这
样一位投机政客)最后,台湾还有一小部分反帝、关心工农的进步团体,他们主张统一
,反对台湾成为美日帝国主义围堵中国大陆的工具。比如,台湾劳动党的纲领这样写到
:“有过光辉历史的台湾人民革新运动,唯有在经由第一期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第二期
追求新民主主义变革目标,到第三期国家统一、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历史
推演中,才能最终完成台湾人民革新运动长达一世纪的历史任务。”然而,这又与我国
领导人的“一国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相矛盾
。由于二十年来从未对代表工农利益的统派予以支持,这部分势力已经被严重削弱。

  总之,二十年来的对台政策的两大中心内容,即“一国两制”的和平橄榄枝,与“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军事威慑,对台湾岛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都没有奏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没有得到台湾社会任何阶层、任何团体的理解,没有争取
到任何同盟和朋友,反而被国民党统治者和台独势力所看穿,被他们当成中国领导人不
急于统一、没信心、没能力统一的证明;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声明,不但没有
威吓住台独势力,反而因此在民意战上输给台独政客,使他们的政治行情一再涨价,台
湾民众也没有因为武力威胁而回心转意,反而更加和祖国大陆离心离德,使两岸隔阂、
误解加深。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ftclsun.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