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jian (蓦然回首), 信区: HotNews
标  题: 从北京看美英空袭伊拉克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Dec 26 16:51:04 1998), 转信

 


言论:天下事 25/12/1998  


从北京看美英空袭伊拉克 

--------------------------------------------------------------------------------

● 关姹佳(北京)

  在美英对伊拉克70小时的空袭结束后,北京主流媒体从开始的谴
责转为形势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俄罗斯逐渐强硬的态度相比,
中国政府的态度却逐渐趋缓(在弹劾问题上又有些同情克林顿)。一
些军方学者在媒体上认为,美英通过这次对伊的打击,再次显示了超
级大国的地位,这是对中俄提出的“多极化世界”的一次严峻挑战。

  相形之下,北京一些非军方学者却从中国政府逐渐趋缓的态度中
得出了另外一种判断,他们认为:美英在世纪末对伊拉克这次不明不
白的空袭,可能是导致美国军事力量逐渐淡出亚欧大陆而替之以金融
力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英的最后一搏



  与军方学者认为这是一场“突袭战例”不同的是,北京一些学者
则认为这是美英在中东最后的武力尝试。北京一位学者称,美英与伊
拉克对峙了近8年之久,短期内伊拉克也不可能再发动侵略别国的战
争。因此问题的关键已不是谁的军事力量强大与否,而是斗争策略的
正确与否。

  从斗争策略上看,没有开始打之前,胡申将美英与联合国成功的
剥离开来,已经是先胜了一筹,接下来美英打得越狠,那么美英在联
合国收场的难度将越大。而这里面有一个玄机,即在联合国表面上是
中俄与美英的矛盾,而实际上真正获利的将是除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
,或者说是1999年后的欧元国家。

  事实上,1973年石油危机最终用金融的方式解决(当时造成了美
元的巨大波动),已经证明了任何国家不可能单独靠军事力量来控制
中东的石油资源(卡特政府内部曾有人提出军事力量撤出中东)。但
是冷战后的海湾战争给美国造成了某种虚幻,认为能够以唯一超级大
国的身分任意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此后美国频频对伊拉克和伊朗实
施遏制政策,直到1997年美国禁止与伊朗做石油生意的“达马托法”
难以执行之后,克林顿政府才明白过来。但此时美国民众“天下无敌
”的情绪已十分高涨,加之胡申不断借机挑衅及共和党又射出了“色
情子弹”,克林顿就是躲过了科索沃也躲不过伊拉克。最有意思的是
,因没加入欧元而金融前途还没有明确的英国也加了进来,就使这次
袭击更具有了“金融色彩”。

  北京一位学者认为,这次美英联手空袭伊拉克,应该是两国联手
试图用军事力量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最后一搏,随着1999后年欧元的
启动,美欧之间迟早会为利用金融资本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发生摩擦。
尽管美国今后可能还会在中东使用武力,但都将是用金融逐渐替代武
力的一种过渡。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府逐渐趋缓的态度是一种既
坚持了原则,又表明了中国不会参与未来中东势力划分的姿态。



担心台湾和西藏问题



  北京一些学者对美英此次跨越联合国和北约空袭伊拉克的反应,
很可能是出于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担心,即美国为其武力干预别国
事务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但北京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美国并不
希望两岸统一,而且暗地里纵容西藏独立,可是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
内,美国并不希望看到这两个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因为这并不
符合美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利益。

  应该说,美国虽然取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美国并没有完全调整
好冷战对其国内产业结构的扭曲。克林顿上台后,不仅大力削减新型
军事装备的研制计划,而且在使用武力的规模上也十分吝啬。最近又
拉日本和台湾投资战区防御导弹系统的研制(曾拉欧洲参加而最终没

有成功),与其说是军事扩张,倒不如说是向好战的共和党强硬派(
包括国内军火商)的一种妥协。换言之,美国正在为完成结构调整实
施军事上的“软收缩”。当然,美国把这种“软收缩”包装上了“军
事革命”和“信息战”的包装纸,但实际上美国正在为来势凶猛的欧
元攻势作准备了。这一点,看看这次美国大量使用波音公司制造的巡
航导弹和海湾战争时的老旧飞机,一切就清楚了。

  因此,如果说美国这次行动是为武力干预西藏和台湾问题做下伏
笔,恐怕有些为时过早。实际上,从这次中国政府对美英行动谴责的
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近期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中国政府应该抓住机遇



  北京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美英这次不明不白地空袭伊拉克,表面
上是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但从深层和长远来看,特别是在亚洲
金融危机还未结束和欧元即将启动的时刻,这也反映了美国结盟力量
下降和高层矛盾重重的现状。

  北京的一位学者称,中东问题绝不仅仅是伊拉克的问题,8年前
的海湾战争就为中国摆脱国内和国际政治危机、调整内外关系和重新
启动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美英这次在伊拉克的捉襟见肘,特别
是美国高层正在进行的“道德大清洗”,恰恰说明了美国内部的结构

调整可能正处于坚冰期,而这对中国而言,应该说又是个难得的机遇


  一些学者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借美国收拾中东残
局和调整结构准备应付欧元挑战的时机,在表明国际立场和坚持原则
的同时,加速对军队结构和军工体系的调整,使国家工业和科技资源
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特别是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安全网的

建设,做好欧元启动后对美元流速的监视准备,争取在下个世纪可能
发生的“欧美金融冷战”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也许这样,常常被
领导人挂在嘴上的“人民币不贬值”才能实现更大的扩展效应。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s5.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