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sxdm (猫王), 信区: HotNews
标  题: “两国论”:新李登辉路线的起点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ul 17 02:36:48 1999), 转信

http://www.zaobao.com.sg


                               天下事
                                              16/07/1999 


             “两国论”:新李登辉路线的起点 



             ● 童振源

               李登辉在他总统任期的最後两年终於对两岸关系的定位做出突破
             性的转变,从“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改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在世纪交替之际,李登辉结束过去10年来以开创务实外交为主、稳定
             两岸关系为辅的路线,提出後李登辉时代的新路线,以发展两岸关系
             为主、稳定外交关系为辅。李登辉提出“两国关系”的定位固然会招
             致中国的严厉批评,但其目的应是希望积极展开两岸的正式谈判,谋
             求一个稳定两岸关系的和平架构。



             争取台湾的外交空间



               李登辉在1988年继位以来,面对国内民主化与国际冷战结束的两
             大潮流,提出“务实外交”的外交路线,希望在国际对抗和缓的大局
             势中,争取台湾的外交空间,同时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藉此对抗中国
             的压力。另一方面,以国统纲领的三阶段作为两岸互动的准则,将两
             岸关系定位为“对等的政治实体”、承认中共对於大陆的治权,建构
             一种特殊的两岸关系,在策略上则以“三通”换取中国在“不打压台
             湾的国际空间”、“放弃武力犯台”及“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
             等三条件上让步。

               然而这样的路线到了90年代中期却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是後冷
             战结构趋於稳定,中国在90年代中期之後便已脱离天安门事件的国际
             制裁阴影,重新确立区域强权的战略地位。中国不再是一个岌岌可危
             的後共产主义政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建立後冷战时代的国
             际新秩序,中国成为西方国家在区域及全球性议题上互相合作的重要
             战略伙伴。同时,中国也主动与世界主要国家建立一种层次性的绵密
             伙伴关系,从与美、苏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与英、法之间的全面性
             伙伴关系,与日、韩的合作伙伴关系,到与东南亚的睦邻伙伴关系。
             这些发展表示台湾的务实外交已经达到一定的局限,两岸只能在小国
             之间进行焦土战,对於台湾在国际上的实质地位或安全并没有太大帮
             助,反而必须付出昂贵的外交金援代价。



             台海危机引起的变化



               在两岸关系上,李登辉的务实外交政策固然有所斩获,但也引发
             1995-6年的台海危机。中国在台海进行多次的飞弹试射与军事演习,
             美国则派遣两艘航空母舰进入台湾海域以为吓阻。固然中国知难而退
             ,但是克林顿政府却也改变其中国政策为“全面性交往政策”,除了
             希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之外,同时要求两岸能积极谈
             判与对话,和平解决彼此争端及建立稳定的两岸关系架构。

               克林顿在98年6月在上海宣示的“新三不政策”,进一步公开表
             明不支持台湾独立、两个中国及台湾加入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简而
             言之,台海危机使得台湾必须严肃思考,如何顺应国际社会的要求,
             藉由两岸谈判解决双方的争端,建立两岸稳定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
             再藉由外交的拓展来达成与中国对抗的目的。

               98年春,中国在确定与美国战略关系之後,便全面性展开要求与
             台湾进行政治谈判、程序性商谈、政治性对话、及两岸论坛等和平谈
             判攻势。期间,美国的知名学者及退休或现任官员也积极介入两岸的
             “第二管道”与提出“中程协议”的建议。但是台北却消极的回应,
             希望以功能性谈判,取代政治性谈判,并且否定“第二管道”及“两
             岸论坛”,对於“中程协定”也不热衷。因此,国际上普遍希望台湾
             能更积极地与中国对话与谈判,如美国亚太助理国务卿陆士达便警告
             ,台湾就算与中国达成其所谓的技术性(功能性)协议,也无助於稳
             定两岸关系。

               在内部局势方面,国民党政权(连战)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
             外有民进党陈水扁的威胁,内有宋楚瑜相逼,使得李登辉不得不企望
             连战能在两岸关系上得点拿分,以赢得大选。首先,面对国际促谈(
             稳定两岸关系)的压力与务实外交的局限,连战若悍然拒绝两岸谈判
             与限制协商议题,必然引发陈水扁与宋楚瑜的严厉批评,同时难以获
             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通”实已存在



               其次,“三通”早就不是台湾的筹码。一则,两岸经贸往来之密
             切早已众所知晓,中国已经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及第一大对外
             投资地区,再假装台湾没有与中国三通是自欺欺人。二则,过去经验
             已经说明中国不太可能在台湾要求的“三条件”大幅让步。三则,过
             去支持国民党政策的国内工商界大老,包括王永庆、张荣发及高清愿
             等人,都已表明反对国民党的“戒急用忍”政策。四则,国民党政府
             自1995年起开始推动的亚太营运中心计画,姑且不论国内投资环境有
             无改善,根据麦肯锡顾问公司当初的评估与美侨商会的调查,两岸有
             无三通是亚太营运中心成败的重要关键,这需要中国方面的配合。

               面对国际局势、两岸关系、与国内情势的变化,後李登辉时代的
             领导人必然要以“谈判促成和平”为两岸关系的主轴。李登辉此时刻
             意将两岸重新定位为“国家与国家”关系,显然是希望确立台湾谈判
             的立场,以揭开两岸协商的序幕,让国民党(连战)有一个舞台可以
             创意地发挥。李登辉在97年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以来,便不断对
             国际社会强调“台湾是台湾”、“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华
             民国就是台湾”。如今,李登辉进一步阐述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是“国
             家与国家”的关系,台湾从此结束旧李登辉路线,迈向後李登辉时代
             的新路线。

             (作者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研究生)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48.12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