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sxdm (猫王), 信区: HotNews
标  题: 对李登辉“两国论”的历史观察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ul 17 02:41:10 1999), 转信

http://www.zaobao.com.sg


                                言论
                                              16/07/1999 


             对李登辉“两国论”的历史观察 



             ● 李气虹

               台湾总统李登辉的言论虽基本上没有脱离《国统纲领》,但其措
             词暧昧,似有意刺激中国大陆,以便为将举行的台湾总统选举制造有
             利的情势。



               记得上中四的时候,历史老师提过一个问题:“中华民国是在哪
             一年灭亡的?”当时自认是班上对中国历史常识最熟悉的我,不加思
             索就抢答:“1949年”,老师说:“错!”让我一时之间觉得既尴尬

             又沮丧。

               然而仔细一想……是啊,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内战
             中溃败后,带领数百万军民退守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等岛屿,仍
             然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而且扬言要“反攻大陆”。

               同样的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明朝灭亡的年份,究竟
             应以满清入关、崇桢皇帝自缢的1644年算起,还是应以康熙统一由明
             将郑成功孙子占领的台湾、即1683年为根据?这就要看谁在写历史了
             ,论者对某个政权的认同,决定了他下笔朝代兴亡史的起点和终点。

               1996年我曾陪同一个中国大陆学者团,到台北的“中华民国外交
             部”举行座谈会。时任国际司司长兼外交部发言人的冷若水说:“今
             天在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还有3万6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和
             2100万的人民,比许多国家的幅员人口还大还多,我们为什么不能是
             一个国家呢?中华民国自1912年以来就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的
             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大陆。我们承认,中国大陆不在我们政府的治权范
             围内;但同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从未统治过台、澎、金、马
             统治一天,这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最终会寻求与大陆谈判



               冷若水的说法,当然未超出1991年台湾政府《国家统一纲领》的
             范围。《国统纲领》作为台北方面对大陆的政策指南,分成近程、中
             程、远程3阶段的目标,认为两岸目前分裂的状态是1949年国共内战
             的延续,承认两岸政府为平等的政治实体,目前存在“阶段性的两个
             中国”,但最终会寻求与大陆进行统一谈判。

               1993年,汪辜会谈第一次在我国举行,海协会认为双方对“海峡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达成了口头共识;海基会则认为,对
             岸是同意“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即你的“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我的“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

               但是,在1994年李登辉在接受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访谈,以及
             1995年他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后,使北京认定他最终是要搞台湾独
             立。从此,北京收紧对台政策,对外一再重申反对李登辉搞“一中一
             台”或“两个中国”,要国际社会保证尊重“一个中国”(即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原则。

               在蒋介石和蒋经国时代,北京也曾提出反对“两个中国”和“一
             中一台”,只是当时北京认为蒋氏父子主要是搞“两个中国”,要台
             湾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却是美国。



             中国采取“褒蒋贬李”策略



               现在,出于对李登辉的憎恶,北京反而认为蒋氏父子显得“爱国
             ”得多了,至少他们都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台独,所以中
             国对台宣传上也就采取“褒蒋贬李”的策略。

               北京既不容许台湾搞“一中一台”,又不接受台北主张“两个中
             国”,使得岛内台独势力振振有词。他们认为,既然国际社会碍于中
             共反对而不敢承认“中华民国”,所以台湾应该宣布独立,更换国旗
             国号。许多台湾民众也出于气愤北京打压的情绪,而渐渐倾向台独。

               李登辉本月9日对“德国之声”电台记者,援引统一前的两德模
             式,称海峡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中华民国自1912年以来
             就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所以没有再宣布独立的必要。

               中国党政机关发言人接着对李的抨击,都在人们意料之中;因为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今天江泽民,中共党政高层无论任何时候对“台
             湾当局”摆出和缓的姿态,其底线都是北京和台北只能是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的关系。这也是北京反对“两个中国”的心理根源。

               但笔者认为,李登辉的“两国论”除了以“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替代“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的字眼外,应注意到他还提到“中华民
             国”一直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没有再宣布独立的必要。“两国论”的
             框架,实际上还是1991年《国统纲领》的那一套。要不然,陆委会主
             委苏起不会认为," two states in one nation "中的 " two 
             states " 比 " two countries " 更能准确说明“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



             在汪道涵访台前发言的动机



               值得玩味的,不是李登辉遣词用字的暧昧,而是“两国论”出台
             的时机。李登辉选择在汪道涵访台之前,发出这番惊人之语,动机有
             以下几点:

               一、在香港、澳门回归后,解决台湾问题上了中共中央的工作日
             程表。台北不能再回避与对岸谈判,却又不愿意接受“一国两制”方
             案,在谈判桌上的态度必须转趋强硬。所以,苏起的作风比他的前任
             张京育更强硬,而李登辉也让常扮“黑脸”的许惠¤替换焦仁和,出
             任海基会秘书长。

               二、在北京、华盛顿和台北的三角关系中,北京和华府关系的好
             坏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形势。当克林顿为建立中美战略伙伴关系而明白
             宣示其“一个中国”的立场后,台湾已不能指望美军会在北京对台动
             武时介入,而不得不坐下同北京谈判。

               可是台北方面从不接受以“中央对地方”作为两岸关系的定位,
             所以一直不愿同北京进行政治性谈判,而强调应先进行事务性谈判。
             既然迫于美方的压力而不得不谈,乘中美关系因中国驻南使馆被炸而
             陷入低潮之际,李登辉希望激怒北京从谈判桌拂袖而去,把谈判不成
             的责任丢给对方,也算对华盛顿有所交代。

               三、1996年解放军的导弹演习不但没有使李登辉在总统选举中落
             败,反而使他高票当选。在明年总统选举距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
             登辉希望重施故技,诱北京作出激烈反应,从而凝聚台湾民众支持他
             所属意的总统人选。

               李登辉作为一名本省籍国民党员,要从外省人环伺的国民党高层
             中脱颖而出,坐上总统宝座后又要巩固权力,以及应付来自北京的挑
             战,时常故意模糊其词,让人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越去钻牛角尖
             揣摩他的话语,只会见树不见林。 

             ¤-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48.12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