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sxdm (猫王), 信区: HotNews
标  题: “两国论”掺杂“打宋”动机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29 13:04:00 1999), 转信

http://www.zaobao.com.sg


                                    天下事
                                                       28/07/1999 


                 “两国论”掺杂“打宋”动机   



                 ● 陆铿

                   怎么看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平实地说,他强调台海两岸是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并不错,因为事实上两岸存在两个中国人
                 的政权,一个叫“中华民国”;一个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斯大林曾允助毛打台湾



                   根据俄国不久前解秘的苏联机密文件暴露,在50年代初,中华人
                 民共和国刚建立不久,中共曾希望苏共为他们的所谓“解放台湾”助
                 一臂之力,斯大林已答应供应登陆武器;后来,金日成要求斯大林帮
                 助他解决朝鲜问题,斯大林也表同意。不过,叫金日成去北京和毛泽
                 东商量,把优先帮助让给朝鲜;结果获得毛的同意,因此,才有韩战
                 。否则,攻台之战,早在古宁头之役后就大规模展开了。鉴于台湾当
                 时的处境,谁都承认是韩战化解了台海的危机。本月21日,当我听到
                 最近自大陆前来加州参加“中国政党政治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
                 萧功秦教授谈及以上的秘辛时,不能不承认,凡事都有机遇的问题,
                 也可以说是天佑台湾。

                   萧教授问我对李登辉最近提出“两国论”的看法,我说,“两国
                 论”的提法,不够确切,如果说“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是讲得通的
                 。大陆与台湾本是一国,但到国民党自大陆败退台湾,中共在大陆建
                 政后,就变成特殊的两国。因为,从蒋介石来说,在他逝世之前,虽
                 局处台、澎、金、马,却始终认定“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大陆。而毛
                 泽东主政中南海后,也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及于台湾。



                 基辛格设计出一个中国



                   以上这笔算不清的帐,直到1972年尼逊访问大陆,敲开了中南海
                 的门,基辛格绞尽脑汁起草《上海公报》,精心设计了:“台湾海峡
                 两岸的中国人都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谓“特殊
                 的国与国关系”就更明显了。“一个中国”,不仅毛泽东、周恩来接
                 受这一提法,蒋经国也没有表示反对。而今,中国大陆方面之所以对
                 蒋老先生和小蒋先生在政治上还给予一定的尊敬,主要是考虑到蒋氏
                 父子都主张“一个中国”,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应给予历史的肯定
                 。

                   李登辉继承蒋经国的总统大位后,在他的江山尚未坐稳时,当然
                 也是“一个中国”,这从他领导制订的“国家统一纲领”可以看出来
                 ,主张“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将统一分为三个阶段,初
                 级、中级、高级。但是,随着李总统对权力的掌握越来越得心应手,
                 威权统治的迹象就日渐显露了。到随心所欲之时,更产生了该死的“
                 司马辽太郎的对话”,提出了“台湾人的悲哀”和“国民党是外来政
                 权”的论断,并毫不隐讳地流露了“出埃及”的大愿,

                   而《台湾的主张》更凸显了他对日本的崇拜,称赞“日本是一个
                 非常有深度的国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因此自然向公众
                 解答了他为什么反对日本为侵略中国认错道歉,说是那样会影响日本
                 人的自信,充分表现了对日本的大爱。但他偏偏又当了“中华民国”
                 总统,这除了看作历史的吊诡,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像李登辉这
                 样对日本一片钟情的人,不要说要他接受“一个中国”了,半个中国
                 ,怕都不心甘情愿。亏他想得出来,“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不愧天
                 才!

                   此外,李为什么早不提出,迟不提出、偏偏在这个时候提出“两
                 国论”,应该与宋楚瑜的竞选分不开。李、宋斗争,可以写一部小说
                 ,决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但既然要为“两国论”解谜,也得作一交
                 代。

                   在台湾,人们都知道,李登辉之所以能在蒋经国逝世后继承国民
                 党主席位,是靠宋楚瑜临门一脚,和当日主持国民党中常会的余纪忠
                 顾全大局。李、宋后来的关系发展到亲如父子,为什么一变而为形同
                 仇雠呢?主要是李怕耶尔辛效应重现于台湾,采取了表面为冻省、实
                 际为废宋的修宪措施。再加上颁赠“诸法皆空、自由自在”八字真言
                 ,印证了“孙悟空”之比喻并非偶然;及至有意将宋外放,无异要赶
                 出国境,后再加上总统“高层人士”接连放出各种信息,使宋感到:
                 “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人来尊重。”所谓“连宋配”,只
                 能视为善良愿望。

                   到了5月6日李登辉眼看宋楚瑜民调居高不下,乃密令中央党部“
                 研究宋楚瑜问题”,“以‘连宋配’为底线,但不能让宋楚瑜予取予
                 求。”反映出一种敌视情绪。偏偏这一密件又曝了光,形成章孝严越
                 否认,传媒抛出的机密越多,到最后,章孝严否认得非常彻底时,传
                 媒记者干脆把密件编号都刊布出来,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赵林只好引咎
                 请辞,弄得秘书长先生非常尴尬。

                   在这种情况下,宋楚瑜还怎么会接受“连宋配”呢?因此,到了
                 7月章、宋会,任何有头脑的人都看出,这不过是一出戏。但是,宋
                 楚瑜的民调居高不下,对李登辉说自是一种心结,特别是当宋楚瑜正
                 式宣布参选时,陈水扁指出,如宋当选总统,可能会清算李登辉。也
                 就是说,卢泰愚效应将出现于台湾。



                 李登辉具有强烈自我意识



                   李登辉的个性,正如《台湾的主张》一书关于他的思想历程一章
                 中所说:“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求知若渴的广泛阅读,更加
                 深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我愈来愈固执自我。”承认“固执自我”正
                 是李登辉坦率的地方。

                   从李登辉的固执自我,在提出“两国论”时也掺杂打宋动机,正
                 是快意恩仇的反映。尤其《华盛顿邮报》刊出对宋楚瑜的访问记,宋
                 虽表示了台湾人民决不接受共产主义的统治,但他主张“三通”、跟
                 大陆和平共处,与李的“戒急用忍”针锋相对,不打他,才怪;借“
                 两国论”来个“一石两岛”共、宋一起打,岂不快哉!

                   在7月24日笔者与原三藩市台湾同乡会会长、民进党籍侨务委员
                 廖万夫同时应湾区知名的66电视台邀请上《面对面》节目,谈“从李
                 登辉的‘两国论’看台湾总统大选”。廖万夫说:李登辉总统为了贯
                 彻他的路线,如果明年3月宋楚瑜民调仍占先,李先生很可能“弃连
                 保陈”。我接着说:“李登辉为了贯彻他的路线,采取弃连保陈、打
                 宋,一点也不奇怪,问题是人民答应不答应,因为选票在老百姓手里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xb245.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