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xas (百无禁忌), 信区: HotNews
标  题: 战争边缘--对炮击金门的战略回顾 (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Aug 28 10:00:56 1999), 转信

独家评论
战争边缘--对炮击金门的战略回顾
  杨浪
8/21/9910:04:28AM
访问次数:1166
编者按:李登辉的"两国论"引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但是许多媒体采
用了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只是在字面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发泄,而少有从
较高的战略高度去思考"两国论"产生的复杂国际背景,进而探讨如何反击的
战略。为此,我们将在1995年台湾海峡危机时,杨浪先生的"战争边缘
――对'8.23'金门炮战的战略回顾"一文刊发,希望能引起网友们更深
的思考。注: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台湾海峡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
的大规模炮战--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中国人民解放军459门重炮共发
射炮弹3万余发①,一举击毙国民党军金门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赵家骧、
章杰,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吉星文,击伤正在金门视察的"国防部"部
长俞大维、金防部少将参谋长刘明奎,毙伤国民党军官兵数百人,击伤由大
型坦克登陆舰改装的货轮"台生号",破坏了金门的有线通信系统②。从这时
开始,金门炮战经历了全面封锁和打打停停两个阶段,1958年8月至1
95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对金门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每次耗弹
数以万计,给国民党驻守部队以沉重打击。1961年12月中旬,福建前
线部队主动停止实弹射击,随后只在每月的单日打宣传弹。1979年1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国防部长徐向前亦于当天发表《关于停
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至此,"金门炮战"共持续了20年另4
个月,曾经"万炮齐鸣"的海峡终于归于沉静。
"金门炮战",无论从它持续的时间,它曾经具有的强度,它所创造的
一种"战争样式";还是它对台湾海峡两岸,乃至对大国关系的影响,都是十
分特殊和深远的。在冷战时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中,它是用军事手段对两大战
略集团的地缘边界进行的一次精确微调;在国、共之间的关系上,它是最后
一次战场上刀兵相见的大规模对抗;这次国、共之间的特殊"内战",双方都
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且对中、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台海风云金门炮战的军事背景
仅从军事的眼光看,1958年的"金门炮战"是国、共两党30年厮
杀角逐沉浮置换的历史必然。
金门位于福建南部厦门岛以东,距大陆最近处约5.5海里。大金门
面积为124平方公里,小金门面积为15平方公里,此外国民党军尚控制
大担、二担等几个小岛。1949年10月24日至28日,解放军十兵团
28军所属三个团发起攻金战斗失利,"这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一次
重大损失。"③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第四野战军渡海兵团认真
研究了金门作战失利的教训,顺利解放海南岛。此时,国民党陆军的三分之
一集结在浙江沿海之舟山群岛,我第三野战军亦集结刚刚成军的海、空兵力
,预计在6、7月间完成攻击舟山准备工作。海南岛解放后,5月13日,
守岛国民党军12万人秘密从舟山群岛撤退。5月16日,三野发现国民党
军撤守,立即以21、22、23军提前渡海,占领舟山本岛。5月17
日,第三野战军前委向各兵团、各军发出了《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个意见
》,决定所属部队立即做好攻占台湾的战役准备。④
海南岛、舟山群岛相继解放后,解放军华东部队一面逐次解放浙江沿
海岛屿,一面积极准备再攻金门。华南部队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又
将渡海作战的目标指向了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5月下旬至6月下旬完成的
万山群岛渡海作战,是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第一次陆、海军协同作战,也是
攻台战役的一次战前演习。为使部队消除攻金失利造成的思想顾虑,提高渡
海作战的信心,三野10兵团于5月11日胜利实施东山岛战斗。此时,再
攻金门已不再是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担心的主要问题,而如何渡过台湾海峡
则成为战术研究的重点。根据攻台作战的需要,华东军区于1950年6月
确定,至次年3月分兵种训练,翌年4至5月进行三军栖合练,最后以三军
配合两栖登陆作战解放台湾。1950年6月6日至6月9日,中共中央
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提出了"解放台湾、西藏,跟帝
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当前任务,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
湾各项准备工作情况,并请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解放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
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⑤
正当中共中央全力以赴准备最后解决台湾,再攻金门已如箭在弦上而
国民党驻守金门的决心已发生动摇的时候⑥,1950年6月25日,朝鲜
战争爆发了。随后的局势在亚洲大陆东缘激烈变化:6月27日,美国总统
杜鲁门宣布派第七舰队驶往台湾海峡,阻止共产党从大陆进攻台湾。6月2
8日,朝鲜人民军解放汉城,北京召开庆祝大会。7月10日,美第一批援
军陆军第25师运抵釜山登陆。7月初,毛泽东等高级领导人分析朝鲜战争
形势,认为朝鲜战争已趋于复杂化,美国扩大战争规模和战争转入长期化的
可能日益增大,我不能不有所准备。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
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立即抽调战略预备队集结东北地区,并调粟裕任东
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后因故未到职)。7月20日,朝鲜人民军胜利结
束大田战役。7月31日,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抵达台湾,与蒋介石密
商协同保台的具体步骤。8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
同意陈毅此前的意见并指示,决定1951年不打台湾,待1952年看情
况再做决定。金门可决定1951年4月前不打,4月以后待命再打。⑦8
月15日,朝鲜平壤举行祖国解放日纪念大会,中国代表团正副团长郭沫若
、李立三与苏联大使出席,金日成在会上发出命令,在本月内解放全国。8
月31日,人民军发起釜山战役。8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3兵团之3
8、39、40军及42军在中朝边境集结。9月初,中央军委出于对朝鲜
战局即将恶化的预料,命令原定攻台主力的崐第9兵团北上,作为准备入朝
的第二梯队。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美军在仁川登陆的当天,中央
军委正式下令推迟进攻金门。10月1日,朝鲜战局急速逆转。当日,金日
成紧急召见中国驻朝大使,并派外相携亲笔信给毛泽东,希望中国派军入朝
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陆续入朝,10月25日,抗美
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从1950年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短短4个月中,中国人民解放
军军事战略的重点发生重大变化--战场从东南转向朝鲜半岛,斗争的对象从
国民党军变为美军。朝鲜战争是两大冷战集团一场战略上的遭遇战,在当时
条件下,新中国显然不可能承受南北两线作战的压力,在这个转换中,中央
军委审时度势,未雨绸缪,迅速完成了缓攻金、台,入朝作战的战略部署。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朝鲜半岛战火的停
歇使得中共中央可以转过头来把视野重新投向东南沿海。停战协定签字后,
毛泽东在怀仁堂召开会议,他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
海岛屿,估计美帝不会有大的干涉,你们就准备吧!"⑧事实上,正当朝鲜
战争进行之中,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就在认真考虑防止国民党军窜扰,解决
沿海敌占岛屿的问题。1952年7月,陈即与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一起
研究了解放金门、大陈等岛屿的时机和部署。1953年10月,陈毅、张
爱萍向中央报告了以5个军再打金门的详细作战方案,提出以首取金门,收
不战或小战而一举解放闽、浙沿海岛屿的效果,并得到中央军委的肯定。这
就是先南后北,先闽后浙的作战方针。1954年春,根据中央暂停攻击金
门后的斗争形势,张爱萍又向陈毅汇报了由北向南,从小到大,逐岛解决的
新的作战方针。⑨1954年8月,中央军委肯定了这一方针,决定成立浙
东前线指挥部,任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经过周密的准备以及制空制海权
的争夺,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三军协同,一举解放一江山岛
。一江山在地理上属于大陈岛的一个属岛,在一江山岛解放的震慑下,2月
8日至2月12日,国民党军在美军132艘舰艇、5000余架飞机、4
.8万余名海空人员的掩护下仓皇撤离大陈。
在一江山岛战役准备阶段,作为战役佯动,人民解放军于1954年
9月3日对金门岛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炮火突击。为配合政治斗争,又于9
月22日再次炮击金门。首轮炮击金门,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由于此时我
海空军尚未入闽,特别是没有制空权,防空力量较弱,也"造成了不少的损
失"(10)。为了增强制空、制海以及军事调度、后勤补给能力,经铁道
兵7个师两年多苦战,江西鹰潭至厦门铁路及福建7个前线机场以及海军基
地建设至1957年底陆续完成。在大陈解放以后,国民党军控制的最后两
个大岛--金门、马祖显然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至1957年底,国民党军不断对大陆,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
扰破坏,1951至1958年上半年,国民党军抢去渔船、运输船146
0余艘,抓走渔民6890人,受害的大陆商轮96艘次,外国商船149
艘次,炮击大陆船艇2150多次击毁民船84艘(11)。1957年1
2月18日,毛泽东作出"考虑我空军1958年进入福建"的指示;195
8年4月2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政治委员叶飞,根据总参谋部的
电示,上报炮击金门的作战方案,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
击封锁(12)。1958年上半年,海峡两岸军事调动频繁。7月15日
,中东事变,美军海军陆战队以保护侨民为名在黎巴嫩崐登陆,对中东国家
的政治变动实行武装干涉。7月17日,台湾当局下令三军处于"特别戒备
状态",海峡两岸局势骤然紧张。7月18日,毛泽东召集高级将领,布置
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他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要有实
际行动的支援。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
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有牵制作用。毛同时指示了
炮兵、空军的具体作战部署。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会议,由彭德怀具体部署
了炮击金门的作战方案,会议预定7月25日开始炮击,福建前线部队隐蔽
而紧张地开始了战前准备工作。7月27日,毛泽东指示彭德怀、黄克诚:
"看一看形势,待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13)又经过近一个月的准
备,8月20日,毛泽东指示,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有
力的打击,把它封锁起来。他同时指出,经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
撤兵或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走一步,看
一步。(14)8月23日,金门万炮齐发,毛泽东在当晚的政治局常委会
上讲: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联合国大会三天前通过决议,要求美、英
军队退出黎巴嫩和约旦。美国人霸占我台湾更显得无理。我们的要求是美军
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台湾太远打不到,
我就打金、马。这肯定会引起国际震动,不仅美国人震动,欧洲人震动,亚
洲人也震动。(15)
震惊中外,持续20年的"炮击金门"由是爆发。
有一种被反复强调的观点,述及炮击金门的目的是"支援中东人民的反
帝斗争",(16)关于炮击金门对中东美军的实际军事牵制作用,本文将
在后面涉及。战争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被大肆宣扬的战争目的或战争责
任,往往是政治家为保持目标弹性或掩饰实际军事目标的一种手段。
无论如何,炮击金门是一次战场上的军事对抗。从军事的角度看,炮
击金门是国共之间历时30年的武装斗争的延续。自1927年中共建立自
己的武装以后,便始终把通过军事手段夺取政权做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
立后,人民解放军挟胜利之声威,夺取了海南岛、西北等国民党盘踞的少数
在大陆的最后据点。至1950年6月,解放军已经拥有540万兵力,其
中空军已达几万人,数百架各式飞机;海军三个舰队,一百多艘舰艇。(1
7)而此时逃往台湾的国民党陆军兵力不过30万人,台湾岛上因人口少又
没有多少后备兵员(18),尽管国民党军暂时拥有空、海军的局部装备及
数量优势,但整个国民党政权人心丧尽,军心动摇,在当时情况下,人民解
放军积极准备渡海作战,解放金、马、台、澎,统一全境,以最终结束国、
共内战,正是势所必然。尽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攻击金马的时间表有了
调整,但解放台湾的总的战略目标始终没有变化。朝鲜战争结束后,军事斗
争的重心自然要重新转向台湾海峡。可以说,40多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
中国最高领袖政治和军事议题上的重要问题。在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以前,"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一直是大陆政治军事清单中的
首要事项之一,在长达30年的内陆和平情况下,唯有福建方向的驻军始终
享有"前线"的称誉,连其军队报纸也冠以"前线"的称谓。迄今,在"和平统
一祖国"的政治目标体系中,大陆从未做出放弃军事手段的承诺。因为从政
治上讲,如何统一的手段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从军事上讲,军事上的威慑
和压力是抑制"台独"势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从战役发起的时间看,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军事上千载
难逢的时机:这时候,朝鲜战争胜利结束,军队刚刚经过了大规模现代战争
的考验。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国家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刚
刚与苏联签订的"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议"(20)使得
中国人民解放军可望迅速拥有远程打击甚至核打击力量。自1954年军委
肯定了"先北后南,逐岛攻取"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经过东矶列岛初战,
一江山岛大战,"逼撤大陈"以后,国民党军控制的沿海重要岛屿只剩下金门
、马祖。这两个岛屿地近大陆,远离台、澎,何况还有不久前"逼撤大陈"的
战例可循,军事上已象熟透了的桃子。正由于此,毛泽东在述及炮击金门的
目的时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
撤我就打。"在对战役进程的判断中认为"经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
撤兵或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这便是说
,经过炮火打击、封锁,"逼撤金、马",甚至登岛作战,是炮击金门战役开
始时的重要目的之一。
军事目的要受政治目的的牵制和制约。任何高明的战略家都懂得这一
点,毛泽东更是个中的高手。
由于这时候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已经形成,而中国是苏联的战
略伙伴,台湾海峡的这场军事斗争不可能不牵扯到整个国际上的局势。因此
毛泽东在7月议决"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
,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的同时明确意识到此战"对美帝国主义有
牵制作用",在炮击前夕更明确提出"走一步,看一步",这就使得炮击金门
成为一场以军事手段进行的战略上的"前哨战"。
独家评论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120.10.11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ywsy.bbs@bbs.sjtu.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