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xas (百无禁忌), 信区: HotNews
标  题: 战争边缘--对炮击金门的战略回顾(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Aug 28 10:05:59 1999), 转信

独家评论
战争边缘--对炮击金门的战略回顾(二)
  杨浪
8/22/995:04:11PM
访问次数:666
二、偶然中的必然一场战略上的"前哨战"
金门炮战是国、共双方的一场内战,是双方几十年军事对抗的继续。
但是它发生在金门,发生在50年代后期,并且采取了战争史上十分
罕见的
作战样式,形成了影响迄今的这种"战场"状态,却是特殊和偶然的。
研究国
际政治的一位美国大学教授1988年在南京大学讲课时讲道:金门
岛是一
个谜。放弃舟山后,蒋介石要撤出金门,美国人不让他撤军。195
8年,
共产党军队又大规模地炮击金门,美国认为从军事角度讲,金门已没
有了任
有了任
何防守的意义,大陆这边要什么时候拿下它就可以拿下它,所以,美
国力主
蒋介石放弃金门岛。但不仅蒋不听,而且大陆也不让蒋撤,甚至提出
要为金
门岛的蒋军补给。这就造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开始是大陆要
打,蒋要
撤,美国不让撤,后来是美国让撤时,又是蒋不撤,大陆也不让他
撤。仿佛
金门岛不是战场,只是制造紧张空气的发条而已。(21)
的确,金门炮战发生在当时全球战场中一个非重点地区,战争曾经出
现过十分激烈的形势。迄今为止,有关各方仍在对战争的目的做出截
然不同
的判断和解释。就大陆而言,我们已经分析了攻金--攻台的可能性,
这也是
美、台方面的主导判断;但在对外宣传中,大陆又长期强调"支援中
东";近
些年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牵制美、台关系,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上。
历史发
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可能排除某些偶然的、当时的因素,根据战争的
实际结
局,根据战争对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的影响,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断。
从战略角度来看,金门炮战发生在中、苏关系尚未公开分裂,全球唯
有美、苏形成两大战略集团的时期。它是以"内战"的形式进行的"冷
战"期
间一次战略上的"前哨战",并完成了两大"冷战"集团地缘边界的一次
精确
调制。
从1945年雅尔塔会议直至中、苏分裂的50年代末,世界战略格
局分为营垒分明的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地缘边界东缘大体沿巴伦
支海、
波罗的海、经中欧平原、捷克林山、舒马瓦山脉,然后绕过多瑙河北
岸至爱
琴海、地中海、黑海之间地域;其西缘在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
白令海
峡至太平洋东岸;北缘为北冰洋;南缘大体沿南中国海,经东南亚至
喜马拉
雅山脉再与其西缘相接。讨论大战最后阶段和战后世界问题的雅尔塔
会议协
议在划定各大国的利益范围的同时,给出了这幅战略地图的基本空间
形态,
然后从1948至1958年经过了10年的时间,两大集团之间经
过三次
军事或准军事对抗,完成了这幅战略地图的精确调制过程--从"柏林
事件"
事件"
始,经过朝鲜战争,迄"炮击金门"终。
1948年6月24日,苏联人强行封锁了自己占领区中的一块"飞

"--西柏林。由于货币管理问题上的争议,招致了与西方国家的全面
决裂。
苏联认为,柏林是德国苏占区的一部分,西方盟国由于违反四大国关
于柏林
的协议,已失去了在西柏林的权利。(22)如果从1948年初那
几个星
期的"小封锁"算起,这次封锁持续了长达15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美
国及其
盟国飞机共飞行了277264班次,运送了2343315吨物
品。至1
949年5月12日,苏联终于解除了封锁。"封锁柏林"是二战之
后,"冷
战"之初,东西方两大集团的第一次准军事对抗,苏联的目的很明
确:将西
柏林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西方的态度也很坚决:决不退却。对抗的
结果是
,两大集团在欧洲唯一一块存有疑问的地缘边界--西柏崐林--命运昭
然,
杜鲁门说:"我们要就谈判,要就打"。(23)双方谁也不想打,谁
也都没
有准备好,于是柏林的封锁撤了。比较若干年后环形的"柏林墙",1
948
年封锁是在纵向所有地面通路上实行的,不过当"封锁"解除时,柏林
墙的"
墙基线"已经画好了。
与西柏林不同,1947年,美国联合战略调查委员会在列举对国家
安全利益的重要程序上,南朝鲜名列倒数第二,在战略布局的调整
中,逐步
撤出南朝鲜的步骤已在进行之中。虽然美与南朝鲜签订了军事条约,
但在多
次公开的政策讲话中,并未把南朝鲜包括在美国的防御圈之内。这实
际上使
得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战略上模糊不清的真空地带。在中、美,
美、台关
系上,1950年初,尽管美国国内有许多对中国敌对的情绪和谋
划,但美
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确曾有过一定的缓和的迹象。1950年1月1
5日,
杜鲁门总统发表过一个引人注目的声明:"美国并无将福摩萨(按指
中国台
湾)或其它中国领土据为己有的计划。美国不想在福摩萨取得特殊权
利和优
待以建立军事基地,也无任何使用其武装部队干涉现有局势的意图。
美国政
府将不会走导致参与中国内战的道路。同样,美国政府将不向福摩萨
的中国
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顾问。"(24)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至195
0年,
美国的核战略思想正处在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对情况的判断上,主要
是两极
对峙的冷战观念和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提出的准备打大战的战
略。因
此,当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断定"进攻是苏联发动、支持和怂恿
的,非武
力不能加以制止"。杜鲁门总统担心"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回
合。"
(25)于是,美国一改过去放弃南朝鲜和台湾的打算,迅速出兵南
朝鲜和
台湾海峡。而中国也由于局势的疾变,在四个月内完成了战略重点从
东南沿
海到朝鲜半岛的转换。所以有论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参战者
是打了
一场仓促上阵的遭遇战。"(26)
经过三年的军事对抗,朝鲜半岛的战场南北拉锯折转,终于回到了它
开始时的起点--三八线。它的实际结局是,两大战略集团在东北亚地
区本来
模糊的地缘边界清晰地标定在三八线上。从战略上看,这场战争决定
并影响
了此后的美、中关系,使50年代初本来有缓和迹象的这一关系出现
了持续
30年的敌对状态。同时也使美国的决策者们强化了两大集团对峙的
战略观
念。
现在,模糊的冷战地缘边界只剩下台湾海峡了。
把炮击金门置于两大战略集团对峙的战略背景中是有充分根据的。首
先,在作战目的上,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
斗争,
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这是对金门炮战的国际背景的一种毫不含糊
的解释
。50年代中期开始,中东成为两大冷战集团争夺的焦点。1956
年苏伊
士运河国有化以及英、法军事干涉的失败,标志着旧殖民主义者统治
中东的
时代已基本结束,这也为美国入主中东敞开了大门,同时苏联的势力
开始在
中东向西方挑战,大批武器和军事人员出现在阿拉伯领土上。对此,
艾森豪
威尔于1957年1月向美国国会提出了关于美国中东政策的特别咨
文,这
篇咨文强调了中东的地理和资源对西欧和美国经济及战略的至关重要
的作用
,回顾了战后美国在中东的作为,以及美国对今后中东局势发展的忧
虑,提
出了"拯救"中东和改变美国中东政策的建议:认为目前中东局势"危
急",
要求国会准许他在认为必要的任何时刻在中东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而
不需要
向美国宪法所规定的那样必需事先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以保护中东
国家免
受苏联和其它暴力颠覆的危险。(27)1957年5月,黎巴嫩发
生了反
对亲美的夏蒙政府以及反对美国的大规模群众示威,夏蒙政府向美国
呼吁干
涉;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了反对亲美的费萨尔国王的
军事政
变,费萨尔被推翻的消息传到贝鲁特,黎巴嫩的反美活动趋向高潮。
伊拉克
新政府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就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关系,7月16
日,中
国、苏联政府同时宣布承认伊拉克新政府,伊也于第三天宣布承认中
华人民
共和国。中东地区的这一形势显然带有强烈的东西方集团争夺的战略
意义,
因此,根据艾森豪威尔的"新中东政策",美国立即毫不犹豫的派兵进
入中东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方案已在案头,毛泽东果断地捕
捉战机
,决定"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
实际上,金门炮战在军事上对美军的牵制作用是有限的,至九月初,
美军在台湾海峡集结的60余艘舰艇、430余架飞机中,只有"埃
斯克斯"
号航母及其辅助舰只是从地中海地区抽调的。(28)但是当黎巴嫩
新政府
成立后,美国失去了继续干涉的借口,在没有达到既定目的的情况
下,于1
0月8日宣布从黎巴嫩撤军,艾森豪威尔的"新中东政策"寿终正寝。
美国对
中东军事干涉的失败,其内因缘于当地复杂微妙的局势变化,其外因
也与苏
联集团的牵制有关,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沿海的军事斗争起到了政治
上道义
上的支持作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作用当然可以归于两大冷战集团
对峙的
背景之下。
中东地区一直是苏、美两家争夺的重要地区,后来演变为以以色列为
一方,以阿拉伯世界为另一方的反复的代理人战争,其战略地缘边界
随着这
些战争而基本清晰。到1958年,两大冷战集团之间不很清晰的地
缘边界
只剩下台湾海峡了。
从朝鲜战争开始,美国的远东战略发生了明确的变化。1950年6
月27日,艾森豪威尔宣布出兵台湾海峡,阻止大陆进攻台湾,到1
954
年12月4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美台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基本形
成。尽管国民党当局公开地为这个条约的签订表示欢欣鼓舞,但私下
里,美
、台双方对于"条约"的解释存在明显的矛盾。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120.10.11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ywsy.bbs@bbs.sjtu.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