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sxdm (猫王), 信区: HotNews
标  题: 谈“两国论”切莫曲解历史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Sep 21 00:46:34 1999), 转信

http://www.zaobao.com.sg


                            天下事
                                         20/09/1999 


          谈“两国论”切莫曲解历史
            ——评陈鸿瑜的“‘一个中国’误用论” 



          ● 谭中(本报特约)

            李登辉的“两国论”引起了有战争阴影跟踪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围
          着几个字而进行的海峡两岸大辩论,而这一辩论的走势正向其他的象
          征符号发展,大有第一颗爆竹响了就会炸出一个万响鞭之势。早报9
          月6、7两日连载的台湾政大研究员陈鸿瑜先生的大作“‘一个中国’
          ——一个被误用的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陈鸿瑜的文章使我想起了西方学术界的一句谚语:“政治学没有
          历史学就是没有根;历史学没有政治学就不会有结果。”陈鸿瑜是想
          借助历史来为一个政治见解增添逻辑力的,但却走到快踩进历史雷区
          的边缘了,问题主要出在陈文的上篇(下篇的主题是批评大陆各方面
          “误用”一个中国的概念,同情李登辉的言论,我对此乏善可告),
          因为他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对“中国”这一代名词缺乏透
          彻的认识,因此有必要来讨论、讨论。



          掩盖西方侵略的事实



            先想说明一下,笔者对“中国”的学术兴趣是30年前撰写博士论
          文时被一群美国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定义的歪曲所引发的。以
          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为代表的一批“
          中国专家”把中国在19世纪中叶受帝国主义“鸦片战争”侵略说成是
          中国与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他更进一步主持了一个全美学术讨论会
          ,泡制了“中国中心论”(Sinocentrism),1968年由哈佛大学将论
          文发表在名为《中国的世界秩序》(The Chinese World Order)一
          书上。我在1973年参加巴黎的29届国际东方学会时提出了批评意见,
          后来就以“批评中国中心论”为题在新德里的《中国述评》(China 
          Report)上发表了(收入Tan Chung, Triton And Dragon, 
          Delhi:Gian Publishing House,1986一书中)。读了陈鸿瑜的大作以
          后就想起翻一下老帐,与早报读者分享多年的陋见。

            陈鸿瑜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解释是:“从权力

          的观点而言,它意指位在当时所知的世界的权力中心,即‘世界之中
          ’的意思。另从文化的观点而言,它也隐含着是文明国家对非文明国
          家的分野。”这就很有点像“中国中心论”的回音了。



          “夷”并未有贬意



            “中国中心论”逻辑的两大支柱,一是把中国当作世界的权力中
          心,另一是自以为文明,视所有外国为“野蛮”。费正清的著名理论
          :中国对外关系是"tribute system"(进贡制度)。他把中外关系说
          成是"Sino-Barbarian relationship"。表面上,他只是翻译了“华
          夷”这名词。实际上,他是故意把“夷”字的意思歪曲,西方文明是
          种族歧视的老祖宗,"barbarian"(野蛮人)一词,贬意殊深。相反
          的,中文的“夷”一般情况下不带侮辱意思。明、清招待外宾的宾馆
          都叫“夷馆”,清朝大吏也常赴外国人的“夷宴”,更有后来洋务运
          动中喊出的“师夷”。可是在费正清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始终顽固地
          、蛮横无理地拒绝按照它的真实意思把“夷”字译成"foreign"或
          "foreigner",而硬说“夷”字是中国文化看不起外国文化的象征。
          真正懂得中国文化历史的人就知道佛和许多菩萨都是印度来的“夷”
          ,而中国却自己情愿进入“世上好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全
          盘夷化境界。

            从南北朝(或者更早)开始,中文佛教文献上的“中国”指的是
          印度,而中国本身叫做“东土”。这一切都说明“中国”这个词是在
          一定背景下的象征符号,而不是僵死的代名词,更不能代表中华文化
          的世界观。

            陈鸿瑜说:“历史上并无任一朝代以‘中国’为国号者。”历史
          上从没有因为中国分为不同的国家而出现对‘一个中国’的争论。”
          他似乎有点在提倡“无中国中心论”了。

            笔者30年来反对“中国中心论”,反对把无辜的“中国”名词用
          来为列强侵略中国辩护(印度以及许多前殖民地没有“中国”这种名
          词,没有中国人的夜郎自大,为什么都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呢?
          ),但并不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中心”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拙文
          “批评中国中心论”(是用英文写的)就指出了天子在中央被五个层
          次的“五服”(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一层一层包围的古
          代中国的地缘政治观念。

            古人常讲“要荒”(“要服”与“荒服”的缩写)是指处在中国
          的边陲受中国文化影响不深的国家和地区。《诗经》“民劳”有“惠
          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句。《礼记》也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这个“中国”是“中原”、“中土”,甚至“中都”的同义词,它覆
          盖的范围大可以及于中国的边陲,小可以限制在天子居住的京城之内
          。

            费正清学派常常喜欢引中国古语“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来说明
          中国政治生命中有个金字塔,这不能说不对,但他们把这个中国内部
          的金字塔扩展为中国要做全世界的盟主就太武断了。(上) 






--


           浮云白日,山川端庄温柔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32.9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