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sxdm (猫王), 信区: HotNews
标 题: 台湾是中国永远的痛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Sep 14 16:49:21 1999), 转信
http://www.zaobao.com.sg
天下事
14/09/1999
台湾是中国永远的痛
● 陈铁源
无论李登辉出于何种目的抛出“两国论”,他都是经过深思熟
虑的,但中国的反应明显被动,还有些措手不及,且手段粗糙:要么
口诛笔伐,要么武力恫吓。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
维护国家统一需要新思而慎取,否则,很难很好地解决台湾问题。
中国对“两国论”的反应很不及时。李登辉想把台湾从中国划出
去并不是从“两国论”或“七块论”才开始的,而是始自90年代初的
台湾修改“宪法”。早在1991年,李登辉将其“宪法”增修条文第10
条(现在为第11条),将宪法地域效力限缩在台湾,并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大陆统治权的合法性,还规定立法和政府机构成员仅从台湾
人中选出。1992年,李登辉又进一步增修条文规定“总统”等由台湾
人直选。按李的说法,“国家权力统治的正当性也只来自台湾人民的
授权,与中国大陆人民完全无关。”
缺乏远见
这应该是李登辉等所表现出的最严重的、最明目张胆的、最具体
的、最有效的台独行动,现在的“两国论”只不过更直白一些而已。
可是,当年的中国并未“当真”,反而对李登辉的“统一”寄予厚望
,且对台独缺乏远见,更没有体认到李登辉的“险恶用心”,从而错
过反台独的最好时机。现在的做法明显有些被动,有临时抱佛脚之嫌
,除了文攻武吓,也拿不出很有效的应对办法。
打民主与民意牌是中国统一台湾的最佳办法。中国对台湾政策“
统”得过死,没有足够的灵活性,缺乏基本的吸引力。统一国家确是
民族大业,但这是需要实力与内聚力的,仅有统一的愿望是不够的。
无论李登辉打“民意牌”和“民主牌”的用意多么“险恶”,水分又
多么巨大,但这两张牌却是国际的大趋势,也是内聚力的源泉。
民意不是强加给民众的政府意愿,也不是靠武力获取的,政府的
责任在于引导与沟通。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追随中国的
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但民意与民主在全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畅
行无阻,成为一个国家具有活力的象征。尽管其表现形式千奇百怪,
但毕竟是民意与民主真实的表现。中国在统一台湾方面常用两个极端
看待民主与民意:对大陆民众是“下压”,对台湾民众是“视而不见
”。统一台湾似乎除了“一国两制”,就没有其他可选的方案,如果
没有别的选择,对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确有强加之嫌疑。李登辉却
深谙此道,游刃有余,而且政府与民众沟通得很好。这应该引起中国
的注意和学习,只有“以毒攻毒”才能战胜李登辉,不过,目前,还
很难利用“民主与民意牌”发动对台攻势。
应有透明度
两岸统一并不只是“贵族式的外交活动”。中国对台决策应有必
要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些事情并不是不可商讨的,政府与民众应有
有效的沟通渠道。然而,不仅中国普通民众不知道政府的对台方略,
就连很多级别的政府层面也无法明了高层当局的想法与做法。在这种
环境下出台的政策很难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即使想与政府保持一
致,但总感觉到无所适从。此外,新中国政府成立50年来,为统一或
隔离台湾,在外交上已经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
将其逐一量化,其结果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把这些资源用在“
民主与民意”的培养上,两岸也许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武力和口诛笔伐都是不能成功统一台湾的。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
武器在新时代应对台湾都很苍白无力。中国媒体近期的宣传不外乎是
政府的疾言厉色或者应对市场的宣扬武力。这都不是成熟的做法,也
很难让中国人和台湾人接受。从纯军事技术的角度,大陆能够统一台
湾,但这与摧毁台湾是一样的。军事统一后所面临的压力将比统一前
更大,西藏、新疆已经给出了答案:根本问题只是压下去了,而不是
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武力攻台,会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并
为国际反华势力授以口实。
从目前来看,世界大国表面上都坚持“一个中国”,但对一个中
国是否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表示,美国、
日本等更是采取“非常露骨的暧昧做法”。如果大陆对台湾的举动越
行越远,那么,它们最终会露出各自深藏的底牌,这就很难确保国际
势力在适当的时候不跳出来公开支持台湾。中国需要台湾,中国也需
要这个世界。除武力外,中国要真正统一台湾,至少需要30年时间,
且前提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深化,还能跟上世
界民主化浪潮,这也是中国赢得国际支持的唯一有效途径,否则,台
湾将是中国永远的痛。
--
浮云白日,山川端庄温柔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xb245.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