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ng (wim), 信区: Hot
标  题: 朱(金容)基风靡英伦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Apr 20 21:02:39 1998), 转信

本报特约  王旭之
                  朱(金容)基这次出访英国,他的良好形象和风度,深深吸引英国
              各阶层人士,不仅英国政府给他最高的礼待,传媒也都热烈报道,堪
              称是塑造了一股“朱基旋风”。

                朱(金容)基在3月31日抵英访问,并参加了第二届亚欧峰会。这
              是自1985年以来中国总理第一次访英,也是朱(金容)基出任总理后的
              第一次出国之行。尽管来去匆匆,他却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美好
              印象。

                布莱尔首相对朱(金容)基的来访异常重视,连接待礼仪都亲自过
              问。朱(金容)基在希特罗机场受到红地毯和空军仪仗队的欢迎,过后
              女王又在温莎宫亲自接见。按照英国的传统礼仪,这些通常都属于国
              家元首才能享有,《泰晤士报》形容布莱尔给予朱(金容)基“五星级
              贵宾待遇”。

              大篇幅报道

                英国传媒对于来自东方的客人往往是视而不见,纵使有提及也大
              多是蜻蜒点水,一掠而过,这次却有点例外。《独立报》和《卫报》
              都花了相当篇幅报道朱(金容)基的有关活动,赞誉备至,称他充满智
              慧、风趣和有幽默感。当然,也有报纸说他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
              或“经济沙皇”,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耐人寻味的是,几家堂堂大报,在朱(金容)基抵达后,都不约而
              同地改口“承认了北京”。像《泰晤士报》,过去20年来,只要在英
              国,我每天都看这份报纸,印象中无论是发自北京的专电,或是报纸
              自己的特稿,编辑先生们似无例外地称北京时不用官方的汉语拼音,
              而称Peking。这些编辑都是博学之士,不会不清楚,中国在49年已正
              式将北京的罗马化名字称为Beijing。然而这些人偏偏“念旧”,依
              然不改口。但《泰晤士报》在4月3日第14版海外新闻中的大标题却用
              “布莱尔赞北京(Beijing)总理是现代改革者”。要是我没记错,
              Beijing这个字还是第一次在《泰晤士报》的标题中出现。半个世纪
              快过去了,要到朱(金容)基来访,有人才豁然开朗,始知东方之既白。

                布莱尔却是慧眼识英雄,他和朱(金容)基会谈后,通过发言人表
              示,首相对朱(金容)基的风采极为欣赏,对中国的庞大改革计划感受
              甚深,认为英中关系有了新的开始。朱(金容)基也投桃报李,希望两
              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合作。他相信中英的合作道路上已
              没有障碍了。不光是这些美丽的外交辞令,也有实质的收获。中国已
              批准英国皇家暨太阳保险公司在大陆开张营业,英航也可能在较后时
              增加飞往中国的班次。朱(金容)基也不是空手而归,英国同意帮助培
              训中国的金融管理人才,中国银行即将派人来英格兰银行受训。这只
              是一个开始。布莱尔将在今年10月访华,到时必将更具体地商讨两国
              在投资和贸易各方面的进一步合作。英国商人不会忘怀昔日东方的大
              好时光,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便是在香港起家,发迹于上海。虽然此
              一时彼一时,一个庞大、开放了的中国市场,还是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特别是识途老马的那些英国大商家。对中国,和英国、欧盟改进关系,
              也是平衡它全球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

              虚怀若谷

                92年朱(金容)基曾以副总理的身分访英,当时中英还为香港问题
              争吵不休。时隔6年,看起来他是发福了些,但精神体力丝毫不减当
              年。他在伦敦的几天(3月31日下午抵达,4月5日早上离英赴法),
              从早至夜,行程紧凑,可说是马不停蹄。例如4月1日那天,上午8时
              半和夫人坐船游泰晤士河,参观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格林威治天文台,
              和英格兰银行行长金融巨头们举行“闭门会谈”,接下来是上议院议
              长欧文的午宴,下午他会见了印尼副总统哈比比,又和两位英国前首
              相禧斯及撒切尔夫人叙旧。晚上出席英中48集团的盛大宴会,发表演
              讲。次日也是一样忙。

                这样一连串的紧张节目,就是年青人恐怕也感到吃不消,朱(金容)
              基却一直显得轻松自如,幽默风趣。他向800多位英国政经名流演讲,
              竟不用讲稿,但对于有关资料和具体数字,却又如数家珍,记忆力惊
              人。当被问及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速度时,他含笑地回答:“要是佐
              治(英伦银行行长)先生和各位教得快,我们又学得快,开放的速度
              就会快。”四两拨千金,听来又悦耳。

                贵为总理,依然是虚怀若谷。在和禧斯、撒切尔夫人谈话中,他
              谦虚地称自己是小学生。他说两位都做过许多年首相,他才担任总理
              两周。他也表示要向布莱尔学习,这些并非全是客套话。朱(金容)基
              熟读圣贤书,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胸襟。

              谈几句“知心话”

                4月4日傍晚,朱(金容)基在他下榻的海德公园大饭店抽空接见了
              英国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和中资机构的代表。他风趣地说要和大
              家谈几句“知心话”。实际上他讲了将近半小时,主要是有关东南亚
              发生的金融风暴和中国的态度。他说中国对于这场风暴是“感同身
              受”,中国决心和东南亚各国“同舟共济”。他指出中国作出的最大
              牺牲是保持人民币不贬值,以免给东南亚各国雪上加霜,虽然这使中
              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不利影响。他也坦然承认保持人民币币值也是顾及
              到香港的经济利益。朱(金容)基毫不迟疑地表示,中国今年一定会取
              得8%的经济成长。他充满了自信,又有把握。

                  也许是由于朱(金容)基一向朴素、节俭成性,当天的接见连茶水
              都没有,但人们都是兴高彩烈,全不介意。散会时,一位在帝国理工
              学院读博士的留学生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中国多几位朱(金容)基就
              好了。”人同此心,但才略双全、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人毕竟不多。

                朱(金容)基说他在亚欧峰会上发言不多,但忙得无法分身。欧盟
              各国首脑都要和他单独交谈。不得已,他只有恳请每位限定10分钟。
              德国柯尔总理偏偏不依,自己带来中文翻译,一下子就谈了20分钟。
              朱(金容)基认为这绝不是因为他个人,而是因为中国在近年来所取得
              的成就。的确是这样,想当年,中国代表在国际场合,不是被冷落一
              旁,就是被当作受气的陪客。“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中国还不富,还是相对的穷,但有潜力,前程无量。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ds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