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gic (望长空), 信区: HotNews
标  题: 朱熔基访美和中美关系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Apr  7 17:35:23 1999), 转信

    **美中交流,中国最希望获取美国大量先进科技**
据一些舆论界人士说,中国总理朱熔基访美时可能面临的一个敏感问题是有关指责
中国涉嫌窃取美国核机密一事。由于近来美国高科技安全问题引起的争议,美中两
国的高科技交往似乎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人们也注意到, 最近美国商务部长戴利
率领的一个贸易代表团前往中国进行访问。这个代表团包括好几位美国高科技公司
的高级主管。戴利这次访华的目的是帮助美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属于高科
技范畴的能源和电讯市场。弗兰克-加夫尼是华盛顿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加夫
尼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为了打开共产党国家的大门,总是以先进的高科技为诱饵。
在尝到了甜头后,他们对美国的高科技更是趋之若鹜。加夫尼说,中国就是一个最好
的例子。自从美中两国恢复交往以来,中国便通过各种渠道从美国获取大量的先进
科技。华盛顿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威廉-格雷厄姆曾经在白宫担任里根总统的科学
顾问。八十年代,格雷厄姆多次率领美国科技代表团访问中国,跟中国国家科委主任
宋健共同协调双方的科技交流项目。格雷厄姆指出,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无可
比拟,其他国家渴望索取不足为奇。问题是用什么方式索取。

    **美国政府担心某些技术会被中国作为军事之用**
格雷厄姆说:「中国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通过某些合作性质的安排,非常有效地获得
美国的高科技。比如,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他们还
通过工业协议来获得美国的高科技,比如我们根据协议在中国建工厂,把相关技术传
授给中国人,使那些工厂进行高效生产。然而他们也常常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美国
的高科技,使美国不能苟同。比如,在商业领域,过去有例子说明中国不尊重美国的
知识产权,专利权和版权等。当然了,还有军事间谍活动。」

华盛顿智囊团经济战略研究所的副所长马斯特尔也说,回顾过去,中国希望获得美国
高科技是不言而喻的。最初前来美国的中国学生学者几乎清一色地都是学理工的。
当美国公司前去中国投资时,中国方面总是要求把技术转让放在第一位。但是最引
起争议的还是中国是否非法盗窃美国的军事技术或者把从美国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
军事目的。过去几年来,有关的事件时有所闻,但是美国公司对中国不但没有望而却
步,反而出于商业利益,更加积极地开拓中国市场。马斯特尔说:「美国公司当然愿
意跟中国进行贸易了。可是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某些技术会被中国作为军事之用,所
以仍然对技术出口加以限制。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有军事用途和可以直接应
用于军事。尽管如此,在对华贸易中, 如果某些高科技产品可以应用于军事,美国政
府将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小心。」

    **中国涉嫌盗窃美国尖端技术影响美中关系**
去年,美国罗拉尔空间通讯公司被指控向中国出售可用于导弹制导的技术,一时间
闹得满城风雨。今年二月,美国政府下令禁止休斯空间通讯公司向中国出售一枚价
值4亿5千万美元的人造卫星,担心其中的敏感技术落入中国军队手中。不过,马斯特
尔认为,促使美国政府针对美中高科技交流提高警觉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涉嫌从洛斯
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盗窃美国核武器技术所引起的争议。这场争议在美国国会引起
的反响似乎更加强烈。众议院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贝罗伊特在谈到国会一个特别委
员会去年底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涉嫌盗窃美国尖端技术的报告的时候说:「尽管这
个特别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仍然是高度保密的,但是我可以说,我们发现,由于安全措
施松懈,美国敏感技术通过中国的间谍活动向中国的转移远远超过了广泛议论的休
斯公司和罗拉尔公司的案子,给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不管调查结
果会公布的情况如何,这件事势必引起很大争议,并且对美中关系造成破坏。」

    **美中未来高科技交流将受到考验**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谢尔比呼吁克林顿政府在完成
有关中国涉嫌窃取美国核机密调查之前禁止在核武器实验室工作的美国科学家出国
参加科技交流活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吉尔曼敦促克林顿总统减少跟中国的军
事互访。国会中甚至有人提出,鉴于中国涉嫌盗窃美国尖端技术,美国应该为中国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设置更多的障碍。这些提议并没有被克林顿政府完全接受,有些相
关提案没出国会大门就遭到了否决。可是有些观察人士认为,美中关系的大气候已
经受到了影响,美中高科技交往今后会更加困难。



--

        轻轻地,我将离开你,我亲爱的朋友。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4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