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aorong (小荣), 信区: SARS
标 题: 关于sars不得不说的话(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pr 27 13:12:01 2003) , 转信
在这样一个“不对称”和“非典型”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安全。一个小小的SA
RS病毒在使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的同时,更折射出某些人人性的虚伪和丑陋
。我身处SARS的最初发现地和重灾区──广东广州,亲历了几个月来的疫情,目睹了病魔
的可怕、病人的痛苦和医护的英勇,看多了各种各样的嘴脸,不得不说几句话,也许不完
全合理,不失偏颇,但至少是一个普通百姓的真实见闻和感受,欢迎网友批评。
第一,SARS的确来势汹汹,的确难以应付。但是我觉得,之所以引起恐慌,不在于发病数
和死亡率(事实上,它的死亡率略低于普通肺炎),而在于其高传染性和未知性。大家想
想,世界上的不治之症多了去了,每时每刻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死去,为什么唯独SARS引起
人们恐慌?主要在于每个人都面临被传染的可能性,而且没有特定的药物和疗法。说白一
点,对于SARS的恐慌与其说来自于对疾病本身的恐惧,不如说来自于自私心理(过度的自
我保护与对他人的不信任)。
第二,关于广州疫情。广州1月底发现第一例病情,2月中到高潮,经过广大医护人员几个
月的艰苦奋战,病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现已进入平稳期。事实上,中山大学附属医院(
原中山医科大学,与我们不在一个校区)是重灾区,我也亲身接触过一些可敬的白衣天使
(感动一词已经不能完全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3月份学校开学以来,采取了宣传、消毒
等各项工作,除附中十几个中学生属疑似病例外,我所在的中山大学南校区无一人感染SA
RS。现在校园生活秩序平稳,一切如常,除了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及更加注意个人卫生和环
境卫生外,看不出任何恐慌。除了医护人员和餐厅工作人员外,没有人戴口罩。实际上,
除了去医院和与SARS病人亲密接触外,没有必要带口罩。
第三,关于疫情数字。许多媒体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下面专门分析)对于中国官方报告
的疫情数字百般质疑,数字多了,说你防治不当,导致疾病扩散,数字少了,说你隐瞒疫
情,总之,政府怎么也不对。事实上,任何疫情统计数字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对于这
样一种全新的传染病,发现、诊断、治疗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又是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
很容易与普通流感或肺炎混淆,所以,在收治的病人中,大约有1/3是“疑似”。退一万步
讲,即使某些部门有意隐瞒病情,也是为了不引起恐慌,但并没有耽误治疗。现在是全球
化时代,谁也无法完全避免一种新病毒的全球扩散,无论隐瞒还是夸大疫情数字,都无助
于疾病的防治。对于政府,我们应该给予善意的批评和合理的建议,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
谩骂。我想请问那些“数字专家”,是生命重要,还是数字重要?
第四,关于知情权。毫无疑问,人民有权知道真相,政府有义务公布真实的疫情。但我们
有没有想过,知情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是用来关心他人、扶危救困,还是用做兴灾乐
祸、造谣中伤的借口?如果真实疫情的公布有助于唤起大众的同情心,同舟共济地战胜病
魔,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真实疫情的公布带来的是某些人制造恐慌、诋毁政府的借口,
那么,还不如不公布的好。
第五,关于防治。SARS并不是不治之症,其危害远不及艾滋病。对于如何正确预防SARS,
媒体上有很多信息,不需我多说。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应该信任医学专家的建议,坚决抵
制各种传言。最重要的是保护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有一位专家说,媒体上许多
预防药品并不是特效药,只是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与其乱吃药,不如多锻炼身体,保持个
人卫生。对于治疗,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广大医护人员的压力和难度,在此危机时刻,多给
予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攻击。一句话,面对疫情,任何恐惧和指责都是不
负责任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高度重视,理性对待,有勇气有信心战胜病魔。
第六,相对于SARS的恶毒,更令人恐惧和可悲的是某些媒体(主要是西方)和某些人(包
括某些国人)的恶毒。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面对一个个痛苦的病患,面对一个个倒
下的“白衣战士”,这些媒体和人不是讨论如何治病救人,如何宣传防治知识,如何号召
人民一致抗病,对中国政府、医疗部门和广大市民为战胜病魔所做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视而
不见,而是喋喋不休地不分清红皂白地攻击政府,攻击医护,甚至诬蔑全中国人乃至亚洲
人,唯恐中国不乱。你们于心何忍?!你们居心何在?!你们的人权、人道主义、民主自
由哪里去了?!
向所有与病魔直接作斗争的人们致敬!祝福他们,祝福我们,祝福所有热爱健康,热爱幸
福,热爱和平的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3.4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