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SARS
标  题: “非典”时期的人性和道德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3日19:21:0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pippen 所发表 】
 逄增玉 
  
   明眼人不难看出,本文标题是对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模
仿。当下中国正处於“非典”肆虐的灾难时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 没有硝烟的战争”和
“ 国难”面前,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表现出的人性、道德与行为,可谓天差地别。从中央公
布对北京市和卫生部高官进行处理和免职到现在,媒体不断披露一些地方官员玩忽职守欺
上瞒下被撤职处分的报道,新华社五月三日就报道了重庆 梁县、河南林州、江西龙南县
包括卫生院长在内的官员受到查处的消息,此前还有湖南长沙市卫生防疫部门的干部被免
职、河北省某县林业局一副局长利用“非典”进行敲诈被免职;某些厂商药店趁机哄抬物
¤囤积居奇,甚至有民办医院趁机制售假药,劣质口罩和伪劣防护服不断流进市场,在商
场门前和街头叫卖劣质口罩的小贩一度多如过江之鲫;一些歹徒冒充“非典”病人抢劫货
物或者干其他非法勾当,个别宵小之徒制造和散布谣言……但更多的中国人,却流露和表
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崇高:院士和医生以良知和正义挺身而出,披露并批 “已经有
效控制”的谎言并始终奋战於治疗“ 非典”病人最前线,全国数百位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
中被感染,三人不幸死亡,但他们没有退缩,主动请缨、前赴後继地恪尽职守,抗击病魔
,拯救生命,将一己之生死置於度外,尽显职业道德的神圣和人性与英雄的本色。还有一
些普通人,如北京某珠宝公司王女士,把公司业务交给别人打理,把七岁孩子和年迈父亲
交给家中保姆,自己到“ 非典”医院为护士服务,同样表现出人性与道德的圣洁和高尚。


可以说,在每一次自然和人类的灾难面前,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国民,几乎都表现出如此泾
渭分明的人性和道德,这已然成为人类历史中的“ 共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中国处
於民族危难之№,鲁迅先生愤然看到关外已沦陷,那里的人民在受难,义勇军在苦战,而
暂时安宁的大上海依然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有感於此,他在为东北作家萧军的长篇小说
《八月的乡村》写的序言中,发出了“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是荒淫与无耻”的感
慨。

这句著名的的话语道出了现实的情形和鲁迅的心绪,但这句话的发明者却不是鲁迅,在序
言中,鲁迅开首就说明此话来自当时的苏联作家爱伦堡,自己只是藉用“ 爱伦堡论法国的
上流社会和文学家”。之後,他说,“ 此外也还有一些不同的人们:教授们无声无息地在
他们的书房里工作著,实验X光线疗法的医生死在他们的职务上,奋身去救自己的夥伴的渔
夫悄然沉浸在大洋里面……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是荒淫与无耻”。

爱伦堡的这段话出自他的文章《最後的拜占庭人》,说的是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和欧洲社
会的情形。不过,这种“双向”性现象不惟当时的法国社会独有,此类“话语句型”也不
是爱伦堡独创。卡尔.马克思在一八七一年所写的《法兰西内战》中,曾引用了当时两位
目击者对巴黎公社失败後巴黎的文字描述。一位是英国记者,他这样写到:“远处还响著
零星的枪声,受伤的人躺在拉雪兹神甫墓地墓石间听天由命地死去;临死前绝望挣扎的六
千个暴乱者,在迷宫似的地道中徘徊踯躅;街上到处追逐著不幸的人群,用多管炮轰击他
们。在这个时候令人气愤的是,咖啡馆里挤满了爱好喝酒、打弹子、玩骨牌的人,荡妇们
在林音荫大道上无聊地逛来逛去,纵酒狂欢的喧嚣声从大饭店的特别间中传出去,打破深
夜的宁静!”

另一位是当时法国的政论家爱威尔,他如此记述:於是在这场可怕的斗争的第二天早晨,
甚至在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以前,下贱和放荡的罗马又滚到毁坏过它的身体和玷污过它的
心灵的那种淫乱的泥坑里去了。——alibiet vulnera ali baineaepopina eque(这里是战
斗和创伤,那里是澡堂和宴席)。

这两段被马克思引用的话语所描述的现象和“句型结构”,其实也不是独创而是有所依凭
,特别是第二段话语里将当时的巴黎比喻为罗马,其中包含著历史内涵。如果推本溯源,
进行话语还原和考据,我以为,从苏俄时代的爱伦堡,到十九世纪的记者、政论家和马克
思,在欧洲知识分子思想里和著述中反覆出现的上述话语,都来源於古罗马著名的史学家
塔西陀声誉卓著又影响深远的著作《历史》。在该书第三卷第八十三章中,叙述两位罗马
统帅──安托尼乌斯和维提里乌斯的军队大战罗马时,塔西陀写到:“城市到处可以看到
可怕而又可憎恶的景象。这里在进行战斗和负伤流血,那里的浴场和酒馆却还在开门营业
;这边是鲜血和大堆的尸首,那边却是妓女和她们同样堕落的人;这里有在放荡的承平时
代人们可以遇到的一切放纵和淫行,还有在最野蛮的征服中人们可以犯下的各种罪行,因
此人们就很可能会相信,这座城市既愤怒到疯狂的程度,同时又沉醉在欢乐之中……”

由此可见,塔西陀是对那种“ 双向背反”的社会现象最早予以描绘的人,也是这种“ 话
语句型”的始作俑者。他的描述和话语说明欧洲和西方历史上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和灾难时
,社会和人群往往善恶并存的残绘现实。其实,何止是欧洲和西方,在中国历史上,唐代
诗人杜牧就写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後庭花”的名句,与塔西陀和其後的西方知
识者的“话语句型”异曲同工,鲁迅在同一篇文章中旁徵博引,从现代说到古代,以说明
“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是荒淫与无耻”现象在中国的普遍性。

“ 非典”袭来、“ 国难当头”的当下中国,国人在人性、道德和行为上又一次出现高下
迥异的双向背反现象,令人忧喜交集。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国民道德提升和人性
向善成为主导与主流,那些卑鄙下作只是沉渣泛起,是见不得人的浊流与暗流,在举国唾
弃中成为过街老鼠。卑鄙者不能横行,高贵者成为精神的阳光,这是中国社会与国民进步
的现实和希望之所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85.92]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