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Urban 版

con,28,18
[上一篇] [下一篇] [同主题上篇] [同主题下篇][分享到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发信人: aswater (似水流年),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大师与中国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24 19:12:33 1998), 转信

    我曾在北京两所高校就“你门最喜爱的大师是谁?”为卷,两校建筑
系的学生除一张纸上写着柯布西耶的名字外,其余的一律是赖特或贝聿铭。
    赖特确是本世纪最具天才及个性的大师。
    活了九十二岁的赖特拥有七十二年的建筑生涯,几十种著作及论文集,
四百余件建成作品,使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他为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百年世界名建筑中排列首位,成为现代建筑的
经典。
    赖特早期建筑受过日本建筑的影响,在其著名的有机建筑理论中曾引
用过老子的一句话:“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两件事实使得赖特一举赢
得具有强烈民族自尊或自卑的两类中国建筑师的青睐。自尊者获得间接的
印证,自卑者得以强心。
    赖特受日本建筑影响是个事实,而影响他的那种日本建筑又受过中华
文明的影响也是件史实。但我们因此爱屋及乌地偏爱赖特就易于变成非建
筑的关注而成了自恋。我们似乎忘记了另一项事实:赖特引用老子全然是
在他的有机建筑及理论业已初成之后,老子的话只是恰逢其时地成了他的
解说词而已,但我们自此把老子当成赖特辉煌的秘诀,一时间老子的那句
话成了国内各种杂志里像样或不像样的文章、相干或不相干的必引语录。
    可惜赖特读的老子那本小册子是从日本捎去的,赖特本人曾多次到日
本做建筑并身传了一大批日本现代主义弟子。
    但赖特却没有专程来过与日本一水之隔的老子的故乡。
    汪坦先生大概是赖特唯一的中国弟子。这位梁思成先生在清华的继任
者是我所见的最渊博也最敏锐的学者。作为音乐家马思驹的夫君,汪先生
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无论是机遇或是潜质,他原可以承传赖特的衣钵成
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大师的。但汪先生的兴趣似乎更在于中国的近代建筑以
及建筑理论的研究上,并在这两方面都成为中国的鼻祖。历史难于两全地
错失了中国现代大师的机缘。
    倘若说赖特是建筑界的酋长的话,柯布西耶就是建筑史上残存于个人
时代里最后的英雄。
    柯布西那正是拉斯金及瓦格纳描述过的那种最佳建筑师人选——作为
建筑师同时应是画家或雕刻家。而他竟有着米开朗基罗同样的禀赋,身肩
三种才华。他以让那亥的名字与奥赞芳一道开创了绘画史上的“纯粹主义”,
他利用建筑物巨大的场地所展开的杰出雕塑群是所有雕刻家都羡慕莫名的。
或许他在雕刻或绘画史上的地位尚不及米开朗基罗,但作为建筑师本职,
无论是埃及金字塔的设计者伊普荷大姆,抑或是雅典卫城的缔造者费地亚
斯,甚至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主持人米开朗基罗都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柯布并不是以单体建筑而享誉的,尽管他一生中建成大量绝不逊于赖
特的辉煌的单体建筑。使他更为辉煌并前元古人之处在于他以一己之力把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乃至规划运动推广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及广度,使得与他
同时代的人难以不受他的影响。
    与赖特齐名的大师中的贵族密斯称柯布为巨匠;爱因斯但曾写信盛赞
他的建筑;毕加索也不无羡慕地认为柯布的建筑轻而易举地获得他画布上
难以获得的空间力度;最为狂妄的达利又以奠骂的方式在他墓前寄表其古
怪的忌妒。  
    一直到现在,通往柯布的大路、小路。乃至岔路上依旧衍生着一代代
现代建筑大师。他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弟子遍及大半个世界,单在日本就有
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等世界级的大师。当今在国际建筑界如日中天的安藤
与柯布从未谋面,这位拳击手出身的自学成材的大师以柯布的未名弟子自
居,在他的工作室里挂着大幅的柯布肖像,甚至他的一只宠犬就取名为柯
布西耶。
    在中国,柯布直接的间接的甚至自觉的弟子似乎都没有。一九八六年
计划出版的第一套外国著名建筑师丛书的十二册预告中柯布排列前位,到
今天连次一级的大师贝聿铭专辑也早已问世了,出版的十一册中偏偏漏了
柯布西耶。
    我们本不该漠视他的。
    柯布早年对空想社会主义抱有极大热情,年轻时对法国某地的集体共
餐——这种我们不堪回首的大锅饭——的实地参观成了他一生中最美的回
忆,并成了四十年后他的名作马赛公寓的初衷。因为与社会主义大国前苏
联的频繁接触,柯布被认为是共产分子。
    在亚洲,他几乎沿着老子的故乡绕了一圈,却也不曾到社会主义中国
来。
    一九四七年梁思成先生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时,曾遇到过柯布。照
片上四十六岁的梁先生面带微笑与巴西首府的规划及设计者尼迈耶并坐在
主席台当中,六十岁的柯布瘦削的身影立在梁的左侧漠视前方。
    梁先生出身于大家,在现代建筑运动正如火如茶地展开时,曾分别就
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哈佛研究生院。隔了十年,同样出身大家的贝聿铭
同样在这两所学校读过书。不同的是梁先生学成后回了国,创办了东北大
学及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成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而贝则加入了美国籍,
投身于现代建筑运动,并成为西方著名的现代大师。
    梁先生原本有能力也有机缘成为中国本土的现代建筑大师的,但梁却
矢志于中国古建研究并成为无人可比的古建大家。中国的这次丧失现代大
师的机缘是最为遗憾的一次丧失。
    梁从气质上是近乎于拉斯金的。
    当他在朱启铃先生创办的营造学社里,含辛茹苦地对散布于全国的古
建进行勘探测绘时,便渐渐深醉于大屋顶的美丽。与同时代留洋归国的建
筑师一样,他也试图把西方的现代技术与中是斯大林。他主张建筑物应具备社会主义
形象,可惜俄国的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找不到可资参考的社会主义建
筑形象。马克思尽管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形式有过精辟的阐述,却难以
套用到具体建筑上。为有别于帝国主义,强调民族形式,前苏联把沙皇帝
俄时代的建筑形式视为民族的社会主义形式。赫鲁晓夫纠正了这一点,通
过简化建筑形式而避免了巨大的形式主义浪费,并渐渐使建筑创作远离政
治。正是这个时候,在中国开始了对梁的批判。一九五三年梁的大屋顶被
认为是“再次向党反扑,搞资本主义复辟”,栖于中南海大屋顶下的某些
人把标志着封建王朝的大屋顶认定是资本主义复辟,又把赫鲁晓夫时期的
苏式建筑形式当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建筑形象,这无疑是双重的荒谬。那是
个错把荒谬当奇迹的时代,那是个创造了一大批这种奇迹的时代。如今各
大部院的老主楼就是这种奇迹的石头史书。到后来苏联老大哥成了苏修,
由于国内经济的崩溃,无力对业已耸立的大批苏修式的建筑形象进行修正。
再后来一切皆纳入阶级斗争的主题中。
    在斗争中梁日渐缄默。
    一九七二年,梁思成先生永久地缄默了。
    一九七二年,著名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宣称现代建筑于这一年死亡。
    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为西方与锁闭的中国之间撕开一线互窥的
小孔。
    也是这一年,被誉为对政治具有声纳般敏感的贝聿铭已嗅出中国将面
临变化的气味,随后他以访问团成员的名义到中国触探风声。
    这位被称是除邓小平以外在西方声名最为显赫的亚裔,尽管在西方学
术界口碑不佳,却以其杰出的建筑能力以及更为杰出的政治手段成为第二
代现代主义大师。在现代主义遭受后现代猛烈抨击的年代,贝一直以现代
建筑最后的中坚卫士自居。恰逢其时,贝接手了香山饭店的设计。
    中国开放的初期,确实需要这样的现代大师作指导。因为历史不曾造
就出中国的现代大师,我们就轻易忘记了贝的美国籍,把他当成是中国自
己的北斗加以拱仰。贝心底却不曾把自己看作中国人,尽管在政治口吻上
他如是表白过他的中国心。
    据《贝幸铭传》的作者迈克尔?坎内尔介绍,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
二年承建香山饭店期间,“贝可能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那样感到自己是那
么美国化”。贝最大效率地运用他的美籍与华人的双重身份。后来密特朗
总统钦点贝为卢浮宫扩建的建筑师,也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双重身份,此举
一方面讨好了美国,一方面又避开了法国人对本土美国人武断的厌恶感。
贝幸铭在西方一直以中国满清贵族的持久耐心及优雅的举止消除了他们对
华裔的鄙视,在中国又以强权的背景表现出他作为美国人的武断。在卢浮
宫扩建遭致整个巴黎人的反对时,贝走在巴黎大街上遭人唾面仍保持着他
满清贵族的笑容。而在香山工程上面对中国官员却失去耐心,贝“破天荒
地捶起桌子”。事后贝得意他说:“中国的官僚们吓呆了,但突然之间,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中国的官僚们”从不曾给予过此前梁思成那一代或此后“夺回古都
风貌”时期的中国建筑师如贝万分之一的权力与信任,就算对贝幸铭自己
的建筑生涯来说,恐怕在香山设计上获得的权力也是罕见的。贝断然拒绝
了共和国为他提供在紫禁城周围的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场地而自择了香山这
块敏感地带,“官僚们”同意了;贝仅仅为给饭店里一个小型水泥广场增
姿而提出将云南石林的二百三十吨尖柱形岩石横穿大半个中国运到香山,
中方的两位官员也首肯了。贝在卢浮宫扩建工程模型遭致反对时,曾特制
了足尺模型以消除敌意。而在香山饭店,从构思到设计到模型制作竟是在
连中国的主管官员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的。
    一九七九年复活节,模型终于运到北京,展现在五十多位中国官员们
面前的是座意外而又熟悉的南方园林与民居的杂合体。这一天贝在香山寄
托了他对业已充公的苏州贝家私园的哀思;这一天贝首次复活了他建筑生
涯中一直抗争的后现代主义。随后,仅仅跨过半条国界,贝就在香港中银
大厦设计中恢复了他现代主义中坚卫士的面貌。到贝退休为止,香山饭店
成了他整个建筑生涯中唯一的非现代建筑。
    事后在国际建筑界他声称:“记住我,但不是把我当成一位后现代主
义者,而是给现代主义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并把它在原先位置上提高了一
级。”事实上,香山饭店大大讨好了当时美国最具权威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约翰逊,最终使他获得饱含后现代主义水份的一项金奖。
    对中国建筑界他又宣称:香山饭店“将是一种能被全国各地的建筑师
以多种途径加以再现的方式”,“那是形成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建筑风格
的唯一手段,这就是中国建筑复兴的开端”。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建筑师们或是没有能力如贝聿铭所号召的“以
多种途径”复兴中国建筑,一些头脑敏锐的人不失时机地转向早已正名的
梁思成先生。
    在梁对现代建筑加上大屋顶的做法产生质疑的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之后,
中国建筑界的佼佼者们仍然能够跨过漫长的政治岁月,各自挑选恩师梁思
成先生更早时期的片断口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以钢筋混凝土铸造飞檐
斗拱的现代大竞赛,最优秀的几位理所当然地被誉为建筑大师。至于建筑
大师之前应冠以怎样的定义成了难题,幸而也无人追究了。
    四分之一世纪前,这些大师们的恩师终于卧榻上,最大的心愿就是见
到他心爱的弟子们。久候不来,寂寞而逝。
    梁先生,闭上眼吧!哪怕不是为了瞑目。
作者:董豫赣
原载:《读书》1998/2
--
                              _\\|//_
                             (' 0-0 ')
             -------------o00o--(_)--o00o-------------
             |             I'm aswater.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39]
[上一篇] [下一篇] [同主题上篇] [同主题下篇][分享到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同主题展开] [同主题第一篇] [从此处展开] [溯源] [返回版面] [快速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