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con,52,19
[上一篇] [下一篇] [同主题上篇] [同主题下篇][分享到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发信人: cdm (千江月),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中国经济比美国差多远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Sep 17 21:25:52 1999), 转信

  6月2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在北京宣布,将在新加坡设立
其在亚洲的第一所分校,并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当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W-弗格尔教授应邀在京作了题
为《美中经济发展之比较》的学术演讲。弗格尔1993年因“通过应
用经济理论及量化方法,对经济史进行重新研究,从而解释经济及
社会体制的变革”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和另一位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米勒目前共同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本报征得弗格
尔先生同意,现将演讲内容摘发,以飨读者。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政策问题显得尤为复杂。这就
是那些如今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由相对较低
水平起步时所面临的境况。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东亚各国(包括
中国)亦面临某些非常相似的问题。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是
不平衡的发展。各部门、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甚平衡。某些经济
部门的发展快于另一些部门,必然出现瓶颈现象。如果我们将中国
的经济现状与美国120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一比较,即会看出高
速发展必然显现的这一特征。

  就实际人均收入而言,目前,中国正处在美国1897年左右的水
平。同样,农业劳动力所占的份额表明,当前,中国正处于美国
1880年的水准。但如果我们转向教育,则两国的比较更为有利。就
小学在校学生与相关年龄组的比例而言,中国已达到美国20世纪50
年代中期的水平。然而,如我们比较一下两国的中学教育,就会看
出中国已经达到美国1970年的水平。而当时,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
国目前水平的4倍。如果以预期寿命作为衡量的标准,则中国已经
达到美国1966年的水准。但以城镇人口的比例作比,中国则处在美
国1890年的水平。

  换言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处于同一水平,而是若干不同的
水平并存。中国经济的某些领域发展较快,有些方面则相对处于经
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美国的经历表明,发展较快的部分必然对发展
滞后的部分造成极大的压力。从某些方面而言,中国在经济高速发
展中协调各方面间的压力比美国进行得更加平顺。

  都市化进程加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80至1995年之间,中
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从19%升至30%。尽管面临住房和基础设施等其
他方面的种种压力,城市人口的预期寿命仍有所增长。在美国,
1860至1890年间,同样规模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其生活水平却
大为下降。在极为拥挤的城市贫民窟,婴儿死亡率达到50%。19至
20世纪期间,美国和大多数西欧国家城市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其提
供住房、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洁净饮用水及安全食品的能力。
对比之下,在中国和其他经济高速发展的亚洲国家,城市的高速发
展是以较为先进的公共卫生技术和较好的住房条件为基础的,其中
包括人们普遍使用开水。

  经济高速发展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失业。中国的失业问题,
与美国和西欧诸国从以农为主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关键时刻所面临
的失业问题相类似。188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农业生产率迅
速提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失业率居高不下。另外,劳
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城市的工资降低,失业人口骤增。这一向
工业化社会过渡而引发的严重的失业问题,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爆发的前夕。

  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虽可部分减缓因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失业问
题,但却难以消除结构骤变而导致的所有经济困难。诚然,某些已
列入计划的改革(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可能会增加过渡性失业,
而其他一些改革措施(如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则可能加
大对基础结构的压力。现代工业多集中于能源、运输服务和通讯服
务。经济高速发展,必然会对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构成压力。

  以汽车为例。在美国,1910年至1970年,对汽车需求的收入弹
性为2 .6。即人均收入增长1%,对汽车的需求就会增长2.6%。
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且与美国对汽车的收入弹性相似,
到2015年,中国的家庭和企业每年将购买1000万辆汽车。目前,中
国汽车的年产量约为1 50万辆。因此,15年后,其产量将增长约6倍。
这一增长速度将使中国达到目前美国的汽车购置水平。如中国以6%
的速度持续发展至2024年,2. 6的收入弹性即意味着汽车购买每年
将增至4500万辆。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汽车购买的总量。

  有人或许会担心,汽车的大量增加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对中国
来说,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已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轿车进入百姓家
庭,即意味着更大的污染源,其前景似乎令人沮丧之极。然而,即
使收入弹性趋高,中国在21世纪末之前也达不到一户一车的水平。
到那时,人类应该已经发明出新型技术,取代了以碳为主的燃料。

  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意味着中国将快速赶上美国的技术,也表明,
中国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其变化与美国所经历的变革一
样。美国在 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
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
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
消费中增长最大的是消遣。 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
67%。

  美国的经验表明,当收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消费者对那些曾经
代表生活水准的产品的消费会达到饱和状态,包括数十年前曾被视为
奢侈品,甚至仅是科幻小说家想象中的许多物品。在美国市场上,诸
如电冰箱、电话、空调、洗衣机、收音机和电视机都已达到饱和状态。
几乎每个家庭都已拥有这些物品。当然,有些物品(比如收音机)已
大大过剩,因为如今在美国,每人都拥有不止两部收音机。

  在物质消费基本满足后,经济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
100 多年前,生活必需品却对健康与疾病,长寿和夭折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如今,即使在贫穷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家,人们的寿命也比富
国在本世纪初的预期寿命长。目前,即使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人们
的预期寿命也要超过美国在20世纪前几十年中的最好水平。

  大多数人再也不是无穷尽地积累耐用消费品,而是尽享生活的乐
趣。休闲并非好逸恶劳。正如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劳
作是做我们必须做的事,休闲是做我们喜欢做的事,而休息就是什么
都不做,让身心从疲惫状态解脱出来。”

  同时,在过去100多年里,美国人在利用时间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美国男性工人的休闲时间增加的幅度很大,休闲时间增长了3倍,
而其每周工作时间从60小时减至如今的34小时。中国在减少工作时间
方面的进展比美国更快,城市工作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周40小时,这是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直到二战以后才普遍达到的水平。

  为什么近年来富裕国家的工作时间大幅度减少?许多人认为,由
于技术性失业,导致富裕国家(如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和瑞士)
的失业率居高不下(高至20%)。在有些国家,据说就业员工被迫减
少工时,以便为失业人员增加就业的机会。但在失业水平较低的国家,
工作时间也有所减少,比如在美国(5%的失业率)和日本(3%的失
业率)。

  休闲需求的极高收入弹性构成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调动资金去享
受休闲活动的丰富内涵。经合组织成员国和中国目前都正受到这一问
题的困扰。解决这一问题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但目前看来解决方案
会采取预留基金的方式,职工将其收入的三分之一留出来,汇入一个
共同基金,而基金收益将用于健康保险、住房抵押贷款、接受教育和
养老金的投入。罗伯特- W-弗格尔 (中新社)
--

                    
       **********************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60.91]
[上一篇] [下一篇] [同主题上篇] [同主题下篇][分享到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同主题展开] [同主题第一篇] [从此处展开] [溯源] [返回版面] [快速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2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