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con,52,3
发信人: zsxdm (鹰王),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1)(转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27 11:17:11 1997), 转信
发信人: andrew (追梦人),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1)
发信站: 鼓浪听涛 (Tue Nov 25 11:23:46 1997)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国际“典型道路”
8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来中国考察结构问题时,曾拿出一个多国模型
来作为参照系,这使中国的经济工作者大开眼界。所谓多国模型就是由发展经济学
家钱纳里与赛尔奎因以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所作出的一整套回归
指标,它标明着一个国家在各个人均收入水平上的结构参数。尽管每一个国家都与
这个“标定的增长结构”有一定差异,但与这一级指标体系相接近的区域被人们称
之为发展的“典型道路”。
中国的结构与“典型道路”对比之后,当时令我们大为吃惊:中国的工业比重
远高远于典型道路,甚至高于样本中的所有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于是有人开始谈论中国是“非典型国家”,走的是“非典型道路”。换言之,世界
大多数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我们并不适用,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它们没有可比
性。如第三产业比重,中国就比国际平均水平低得多。然而,认为中国可走一条非
典型道路的人恰恰以为这是中国应保留的特色。
许多中国的经济学者是相信“典型道路”的科学魅力的。十几年过去,我们可
以确切地看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在大踏步地迈向“典型道路”。例如,按照世
界银行的口径,中国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21%,提高到1994
年的32%,农业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30%,降到1994年的21%,与“标定的增
长结构”的差异缩小了。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国还未真正迈入“典型道路”的区间。根据世界
银行最新的《世界发展报告(1996)》,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仍高达47%,仅
比1980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目前几乎仍高居世界第一(除两、三个海湾国家和个
别独联体国家)。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低于人均720美元),工业比重平均为32%,
如果除去其中的中国(人均530美元)和印度(人均320美元),低收入国家的工业
比重仅为21%,中等收入国家(人均770-8260美元)工业比重为36%。很显然,
我们的工业摊子过大,高于正常值。再看投资占GDP的比重:中国1994年为42%,
也大大高于低收入国家的30%,中等收入国家的26%。我们的工业占用的资源太大,
投资效益大低,仍未摆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路子。目前,我们自己已发现中
国经济重复建设严重,各地结构雷同,企业效益低下,中央已下大决心要调整经济
结构,这也印证了“典型道路”坐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古人曾说:“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还可以
试添一句,“以洋为镜,可以知结构”。我们应当重视国际发展的经验,加强国际
结构变化的对比研究,自觉、主动、先导性地引导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使我们进
一步从“典型道路”中得到启迪。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功能
目前不少人认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资本重组就是抓住那些盈利企业,放开那
些亏损企业,这样就彻底改变了国有资本的结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我们是应当对国有企业实行资产重组,优化其资本结构,但目前是否盈利不应
是衡量国有企业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它是否发挥了功能。盈利并不是国企的唯一目
标,换言之,我们搞国有企业并不仅仅是因为盈利,否则其他所有制的企业亦可盈
利,有什么必要搞国有企业呢?
应当看到,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
能的。首先,国企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支撑的功能。中国是一个
发展中大国,要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与上游工业的低价产出对整个经
济的刺激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加强都是十分明显的。其次,是国企对国民经济的先
导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部门,它们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并能带
动整个经济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而这些部门往往在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并
且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国企在此方面责无旁贷。第三,国企在中国还要发挥产业
组织的功能。中国不像发达国家,产业组织不够发达,即便是我国的台湾地区,市
场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大企业的比重在国际上也是低的。现代市场经济呼唤
大企业,否则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国企凭借着它的优势,可以克服中国
民营企业组织规模偏小的弱点。第四,某些公共工程、福利部门和某些自然垄断部
门。这些部门或产出的公共产品,不易收费,或不易盈利,或可以凭借垄断地位无
限涨价。对此,政府需要用国企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最后,国企还发挥着国家财
政税赋主要来源的功能。目前国企上交的税收还占着全社会税收2/3的比重。但上
交利润已是逐年下降,数额较小了。即便是税赋来源的这一功能以后也会发生变化,
因为国企产值占全社会比重仅为1/3,而税收占全社会2/3比重。这是一种不合理的
不能长久的比例关系,说明国企负担过重,税收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从长
远看,国企的前三项功能是更重要的。
既然国企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是有独特功能的,那么我们衡量国企是否搞好,
就要看它们是否发挥好了自己的功能,而不仅看它们是否盈利。当然,非盈利或低
利的国企也有一个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有些企业由于功能所决定,恰恰不能有多
少盈利,正是它的低利,保证了整个经济的高效高利。像这样的企业,国家当然不
能放掉。而反之,有些企业确实盈利,但它完全不能发挥国企的功能,也就是说,
它的其他所有制同行与它没有任何区别。那么,国家仍然不应抓,要通过各种形式
放开、改制。
市场应对我国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价格--利润机制应成为企业的基本
动力结构,但这并不是我国经济政策和战略的全部。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日本乃
至东亚的“政府参与型市场经济”,就无法理解欧洲国家颇为可观的国有经济。要
看到,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18世纪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全盛
时期,孙冶方提出“企业要利润挂帅”是需要学者的勇气的话,那么,在人们对市
场还有某种浪漫情绪的今天,我们也应有勇气不把利润指标作为判断国有企业好坏
的唯一标尺。
--
--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s1000e.whnet.edu.cn·[FROM: 202.114.2.5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s1000e.whne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697毫秒+ - R